APP下载

浅谈图形与几何操作教学前的准备

2019-03-13汪成建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

汪成建

[摘 要]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大量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数学化”的操作,经历数学的“再创造”与“再发现”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操作教学成功与否,课前的精心准备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教学;准备;图形与几何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2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可以促使思维活跃,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大量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而操作教学的有序开展,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关键。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使教师对教学目标更明确,对教学流程更了然于心,对教、学具的运用更恰当,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更自如,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确保操作教学的有序开展呢?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能为有效教学导航。那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1.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以及每一学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材,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编者的设计意图相统一。只有教师的认识与编者的意图一致时,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最后,研读教师教学用书。这是让教师站在编者的角度上看教材,对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了然于胸,这样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了解就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从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数学活动过程。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的设计思路及教学提示,教学时就会积极地创造开展数学活动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测量、操作、交流等,从而完成引导学生认识面积、比较面积大小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真實的数学体验,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样教学,才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查阅资料

由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版本各异,所以有众多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资料,而这些资料与参与书大多数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名师撰写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教材进行了比较深入透彻的分析、综合和概括,并提出了各种合理的教学建议,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思路,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与结论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料,就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比较图形的面积》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知识内容,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面积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面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何种程度”“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怎样”等方面,才能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明确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教学或加强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以顺应学生的思维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

操作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有教师演示、师生协作、学生独立操作、同桌协作、小组合作等,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操作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学生用绳测法测量圆的周长时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操作方式。由于圆是曲线图形的这一特性,使得在实际教具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只能选择具有可塑性的软绳,而软绳不好固定,所以一人操作测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即使能操作也很容易出错,导致误差太大,这就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与此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新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力量与魅力。

又如,教学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框架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的数量及特点,为解决有关长、宽、高的问题积累经验。学生只有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才会深刻。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选择的操作方式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提出翔实的操作要求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且动手操作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如果操作前对任务、要求和步骤不明确的话,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的游戏,且部分学生还会因为无目的的操作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操作失去价值,没有了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操作的任务、要求和步骤不能只是口头阐述,应通过板书或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操作的要求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怎么总结等等。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先用绳测法得到圆的周长,然后通过计算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为总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做准备,这里的动手操作环节就非常重要,决定着这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学生操作前就应先出示要求:一是检查每组的学具是否备齐;二是每组必须分工明确,要有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协作员;三是测量时必须细心、认真,尽量减少误差,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在学生认真阅读操作要求后,教师再出示以下的操作步骤:(1)每组先分工,再检查工具;(2)一人操作,另两人协作调整,记录员做记录;(3)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操作测量出圆的周长,记录员记录完整;(4)小组合作用计算器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做好记录;(5)根据数据分析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明确操作的要求和步骤后,学生开始按照要求和步骤,有序地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有目的、有计划,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不仅有效,而且避免了学生因操作要求不清而把注意力放在学具的把玩上。

四、准备合理的操作材料

材料的准备是操作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与准备操作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直观的、实用的及与揭示数学概念、定律、公式、法则等有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农村学校买不到教材中所用的学具,操作中使用的小棒就可以用筷子、秸秆、高梁秆等物来代替,这样的学具既经济又方便;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操作材料选用学生喜欢的五颜六色的卡纸图形,让他们在玩中拼、在剪中学;教学观察物体时,选用各式各样的积木和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在拼搭中感悟、观察,使生活用品走进课堂,服务于课堂……也就是说,操作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感知的实际,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我们教学时才能从容淡定,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更活泼、更精彩,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