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农民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思考
2019-03-13邵明旭常青钱明
邵明旭 常青 钱明
农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是农广校重要职责。推进职业农民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农广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好拓展利用农广校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助推乡村振兴。
一、推进职业农民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必要性
衔接培养有利于服务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当前、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务农农民结构、素质已成为国民素质的“低洼地”,也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瓶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养实用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广校的重要职责。各级农广校必须主动作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开展农民培训与学历教育,不断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广度和深度,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实用人才。
衔接培养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相比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广阔的视野、更强的技能、更稳定的收入。要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仅仅依靠几天、十几天时间的短期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开展培训中职高职的衔接培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对农民进行更有计划、规范、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通过持续的指导与服务,实现培养新型职业農民的目标。
衔接培养有利于拓展农广校自身办学能力。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农广校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田间学校)、教材课件、培训条件等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各地积极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积极吸纳农业院校、农技推广单位、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联学联训”,农广校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深入。新的历史时期,开展衔接培养有助于实现农广校与高校优势互补、教育教学资源的对接,能提升农广校办学层次、水平,对促进农广校健康持续发展、稳定学校性质具有“压舱石”的作用。
二、职业农民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地方实践
近些年,河北、江苏、河南、甘肃等省农广校紧紧围绕“三农”发展需要,立足校情、因地制宜,发挥培训与中高职学历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稳步探索衔接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专项培训与中职教育衔接。以河北经验为例,为做好中职教育与农药经营人员培训衔接工作,结合农药经营人员的素质要求,河北省校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实行管理过程“五统一”即:统一专业(植物保护)、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程、统一考试考务、统一学籍管理,保证了管理过程的规范,确保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将申请农药经营许可法定条件的内容安排在第一学年,使得参加学习的学生能够按时达到申请农药经营许可法定条件,获得专项培训合格证书。学员在取得培训证书后,可继续参加后续中职教育课程的学习,学习期满考试考核合格,即获得农广校的中专毕业证书。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中职教育贯通。按照中职教育标准,对照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的培训规范,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中职教育的立交桥,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职教育的衔接贯通。如河北省校从专业计划中规定6门通识课程为衔接课程,实行“三统一、一规范(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规范教学管理)”,教学采取“面授+自学+实践”的形式进行学习。河南省校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后续指导工作和中职学员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开展职业教育,据统计,通过衔接培育工程渠道招收的学员占总招生人数的70%左右。甘肃省校推行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的方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对接,完善流程,规范管理,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中职教育双促进、互发展。
(三)围绕产业实际需求,衔接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把实际需求作为衔接培养的导向,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办学。如江苏省校针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需要,开设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职)+《园艺技术》专业(高职);基层组织管理人员开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中职)+《经济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高职)。河北省实行中职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农药培训与教育“双证制”,鼓励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达到申请农药经营许可法定条件,获得专项培训合格证书后,继续参加农广校中职学历教育相关专业的学习,更系统掌握植物保护和农药使用技术。
(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在江苏,衔接培养工作多数采用“广校管理”+“联合高校‘注册、教学、发证”的模式进行,学员组织、日常教学、常规管理等工作由农广校主持开展,高职阶段学籍管理、发证等工作由高职院校开展。农广校与高职院校在培养标准、基地、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上做到“互融互通”、成果共享。
三、做好衔接培养的思路、对策及建议
职业农民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总结各地实践做法,必须着眼持续发展,统筹考虑。
(一)做好衔接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要统筹安排,合作共赢。衔接培养工作涉及农业、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农广校、高职院校等多家单位,涉及培训、中高职教育等多个领域,培训、中职、高职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等多个环节,必须统筹安排,强化农广校和高职院校在教学标准制定、基地建设、师资培育、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合作,拓展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要发挥优势,资源共享。为提升衔接培养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教学,衔接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培训、中高职现有资源功能和优势,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一体化原则,通过优化课程、师资、基地等方式,有效规划整合教学内容,整合不必要的教学、考试、鉴定等重复性工作。
三要方便学员,就近办学。为确保培养工作取得实效,基层农广校应积极开展学员需求研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和特点,通过送教下乡、送教上门等方式,把培养全程办在基层,办在合作社、农业企业、示范园、农场等基地,坚持“就近办学”,方便农民学员参训、参学。
四要政策支持,有效激励。在政策支持上,需要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范围,为有需求、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中职、高职乃至本科以上水平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在学员激励上,衔接培养学员在申报涉农资金、补贴、项目等时应予优先考虑;对衔接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教师,在项目安排、成果申报、职称评审、荣誉获得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做好衔接培养要注重6个环节。
1.在衔接对象选择上。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瞄准位于产业链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上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扎实找准需求聚集点。同时,引导、鼓励有一定产业基础、爱农业、有一定示范带动和发展潜力的农民,新产业新业态的经营带头人,参加中高职学习。
2.在专业开设和课程构建上。开展衔接培养,首先需要认真开展调研,明确参学、参训对象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特点和现实需求,通过产学结合,达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围绕需求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目的。以产业链为主线重构培训、中职、高职原先独立、分散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贯通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等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规范紧密关联的培训、中高职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优化教学内容,减少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切实提升办学效率。
3.在教学形式组织上。充分利用好空中、田间、流动、固定等课堂,积极采用直观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模拟、典型引导、实际操作、现场观摩指导等方法,提升培养实效。有条件的分校可以运用手机APP、“农广通”“智慧农民云平台”等现代媒体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自主、联合开发教学服务和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课件,实现网上学习,在线练习作业,在线考试考核等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开展产业链条、节点培训,学员在培训时的实践实习、参观考察、接受技術指导以及跟踪服务等学时均应计入中高职教育教学时数,培训可作为中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
4.在教学安排指导上。衔接培养专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设置,指导学员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中高职教育专业,按照产业进行学员分班;坚持围绕产业开展教学,依据生产实际实时调整课程教学时序、优化教学内容;以产业为基础和主线开展指导;优先将衔接培养工作办在产业基地。衔接培养注重学期制与学分制相结合,依据农时季节、农业生产规律分段式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和农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加强授课师资、教学资源、实践实习场地的共享共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课堂授课、实践实习和跟踪服务等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实施紧密衔接,合理安排延伸拓展的中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有条件的农广校可与学员签订产业发展目标协议。
5.在评价考核制定上。为确保衔接工作取得实效,农广校、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符合农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特点的教育培训新模式,积极尝试构建“学分银行”,稳步推行学分制,要发挥学分银行的纽带作用,实现培训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实现学习成果的合理充分利用,以有效地减少学习者的学习成本,提高其学习动力和兴趣,并在整体上降低教育机构的成本。依据学员实际情况,改革单一的试卷考试确定学员成绩的办法,可通过口试、实操等多种方式,结合出勤、实际操作、上课表现、实际应用效果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供稿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