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再设计,让儿童生命与数学和谐共振

2019-03-13江苏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张海红

天津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数点倒数小数

■江苏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张海红

一、理顺逻辑结构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而又极其追求简约的学科,因此每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诞生都有着不得不诞生的理由。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新内容时,往往要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或者说这个知识点的价值何在?例如“比”,用分数、用除法都可以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为什么还要用到“比”?通过研究知道:比不仅可以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比较,如配制一种混凝土,水泥、石子、黄沙的比是4∶3∶2。想到这点,那么课堂教学设计自然就关注到了“比”概念产生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之前不妨多问问这样的问题,想明白了,也就理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而这种逻辑结构往往又与儿童的认知心理相吻合。以此做出的教学设计,逻辑清晰,过程简约,数学味浓,不失为一堂好课。再如,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教材上都安排先学习交换律,再学习结合律,这自然是遵循认知规律,由易而难的,但是知识发生的顺序究竟是怎样的呢?学习运算律最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简便运算的问题,而简便运算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凑整,即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数结合在一起先计算,再加或乘另外一个数,会使计算简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想凑整的两个数不在相邻的位置,为了使它们能先算,就需要其中的一个数和其他的数交换一下位置,于是交换律登场。据于这样的理解,课程设计可以先安排学习结合律,并理解结合委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再制造认知冲突,如果想凑整的两个数不在相邻的位置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运算经验,想到交换数的位置的办法,点明这就是交换律。这样的教学从教材既定的框架中跳出来,重构了另一条学习线路,即重新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更深刻地体悟学科发展的意义及价值,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二、力求知识延展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延展性好的物质更容易被塑形后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指出:“学习首先是一种变形。”知识变形的前提是该知识有较好的延展性。我们追求知识的延展,即是追求从一个核心知识衍生出更多的知识、能力、活动经验,甚至数学思想。此时,这个知识是活的,随时可以变形成新问题需要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知识可延展的方向,并适当点拨,为知识即将可能的变形奠基。既然要变形,那么变形的基点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这是教学中应当思考的。站在知识系统上方,整体审视教学内容,才能看清知识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及来龙去脉,才能知道教学应在哪里着力,哪里突破,哪里伏笔。例如《倒数的认识》。根据倒数的意义,两数相乘的积是1,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小数等,而教材呈现的例子和练习都是求分数(不含带分数)和整数的倒数,实际教学是否要关注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呢?我认为在儿童学习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展,毕竟生活中数的表现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倒数的意义和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后,继续组织引导 学生尝试求出0.25、212的倒数。教师板演:

从而师生共同总结出同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几种表现形式的值是相等的。

《倒数的认识》一课,从知识层面来讲,难度不高。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求出分数的倒数。通过对本节教材和后续教材的反复研读,以及对儿童的深入研究,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思维的提高上,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超越,对知识适当延展,体现在两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了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2.让学生明白了“同一个数的倒数的表现形式可能不止一种”的观点。而这两点对后续学习,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对这两点,所有学生都能轻松地接纳并完成。我深信,这些孩子在遇到计算形如“19×0.25+81÷4”时,就不会只想到按着运算顺序慢慢算,而会想到4 和0.25互为倒数,所以81÷4可以变形成为81×0.25,从而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当然追求知识的延展性一定要把握“度”的问题,而这个“度”基于对儿童学习心理及能力的深度把握,在儿童可接纳的范围内延展。过度,数学课程就会显得艰涩而与儿童疏远;适度,则会引发儿童生命与数学课程契合共鸣。

三、整合关联领域

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且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长、不断深入,但始终具有一定的结构系列,这就是知识点的内在关联的根源和实质。所有的知识点具有互相支撑的关系。如下图中的知识X与A、B具有归属关系,知识X,是知识A、B的上位知识,反之知识A、B 是知识X 的下位知识。从上位知识到下位知识,一般可以通过演绎得到。而从下位知识到上位知识,一般可以通过归纳得到。再如知识A、B 是并列关系,从知识A 到知识B,可以通过类比(正类比、反类比)得到。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知识之间的支撑关系,对关联领域适当整合,可以稳固知识结构。例如,加法运算是求两个不相交集合的并集,加法运算的本质是同类量的合并。整、小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就是使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如3 个一加5 个一,2 个0.1 加7 个0.1 等。分数加法法则:把异分母分数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意义就是使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变成相同,以满足相加的条件。

在关于加法运算的例子中,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本质是上位知识,也是一般模型,而整、小数加法运算和分数加法运算是加法的三个特例,是下位知识。基于儿童学习特点,教材按这样的顺序组织:先安排学习整数加法运算,而后在与整数相加法的类比中学习小数加法计算,最后再安排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学习。作为教师,如果能谙熟加法运算的本质联系,就能透过教材的组织关系,轻易地找到知识之间的支撑关系,并强化旧知的支撑作用,高效完成新知建构。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安排了“一个数乘10、100、1000 后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而在“小数除法”单元安排了“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如下图:

通读教材后,我认为“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可以前置,只要在“一个数乘10、100、1000 后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之后,用类比支撑一下,就可以完成学习。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建立支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乘10、100、1000 后,小数点就会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我们还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那么请你想一想,如果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会怎样移动呢?右与左互逆,于是学生马上会想到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会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时再组织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进一步巩固即可。这样,在教师客观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基础上,巧妙地用好这种关系,不仅可以稳固知识的结构,也可以节约课时,激起学生的自豪感。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文本表现,是许多教育教学专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普遍性。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即重建文本的意义,并且根据儿童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度重构设计,大胆地进行“用课标教”的课程想象和实践,追求儿童与课程的真正和谐共振。

猜你喜欢

小数点倒数小数
小数点添在哪儿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惊喜倒数日历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快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