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尝遍千辛万苦却值得”的感觉
——莫伸与他的《一号文件》

2019-03-13齐安瑾

当代陕西 2019年4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作家价值

◎特约撰稿 齐安瑾

对作家来说,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观察、捕捉、思考,甚至体验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节点,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发了大家对原著的热议。这部影视作品,是根据陕西作家莫伸的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改编,该书出版至今,已经加印了7次。

作品与作品的力量

铜川党校的一位退休教授,已经年届80。他读过这本书,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开篇第一段写的是:“连读数遍,掂量再三,我是越来越坚定地认为,越来越有底气地说,作家莫伸写出的这部长达6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确系题材特别重大,写得相当精彩,堪称很有分量、不同凡响的上乘之作,很值得广大读者,特别是那些分管三农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门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将其作为案头的必备之书,去认真地阅读和思考。”

宝鸡市一位普通工人给莫伸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他在朋友家里无意中看到了《一号文件》这本书,由于他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多少知道“一号文件”与农业有关,于是顺手借去看。

他在信中写到:“恕我浅薄。只翻过该书的楔子部分,便不由皱起了眉头——又一部难脱窠臼的书,随手竟束之高阁起来。既然不看就该还人家,时隔数日欲归还时,不经意间的那么一翻,书中的一句话将我看愣在原地。‘毋庸讳言,我本人就曾经是包产到户的反对者。’我惊讶了,哎呀老兄,别说你‘曾经’过,直到现在,我这个弯还都没转过来呢!倒要看看你这‘曾经’是个啥名堂。”

“随之一读不要紧,竟将我拉回到了久违的儿时阅读习惯中来,忘记吃饭、睡觉,一口气想读完的那么一种感觉。要知道一拿起书就犯困的毛病在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更何况这样一本大部头的书!”

“面对包产到户的不理解,作者叙述中列举的例证对我一语中的。我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环境,守抱在那段历史盲从的深刻烙印中。没有这样一部书的警世,我怕要愧对现实,怀抱僵腐一生的。”

莫伸说,现实生活中,改变一个人的认识是最困难的。尤其是事关个人或者家庭利益的认识,改变就更难。但是这位工人能够这样坦诚地认可我这本书,一方面说明了他的胸襟和实事求是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部作品的力量。不仅如此,这位工人在这封信里,还非常直率地写了如下一段:

“我的一个姐家,姐夫在外工作,我的外甥在外地是一个教师。每次回家,姐姐都对包产到户抱怨不断。姐姐又不属那种心胸宽广的人,看到村里往日家境不如自己的,一个个都富裕了起来,还渐渐在超越自己,那种由羡慕逐渐发展到的嫉妒情绪,多多少少无意识地影响到我,觉得农村在进行一种倒退——现在我自省了。任何一项有益的改革,不看全局效果,仅审视在自己有限的目力所及之内,以偏概全,结论往往失真。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撇砖撂瓦的言论和行为都是有害的,特别是面对这样一场成功而巨大的农村改革。”

“坦率地说,一部作品能够起到这样一种作用,我自己都始料不及。”莫伸说,所以这位素不相识的退休教授,以及这位普通工人写的信,对我的震动特别大。因为它不是“人情”溢美,不是“红包”评论。这样一种评价,含金量最足,也是我最看重的。

作家写作必须有相应的生活

莫伸从小在城市生活,按理说,他不具备写农业题材的优势,但为什么他偏偏写出了这样一部反映“三农”的作品?

莫伸说,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写作的一些本质问题。在写作上,怎么写可以由作者做主,但是写什么却是生活决定了的。另一方面,对生活的理解不能绝对化。一个作家写作必须有相应的生活,这是绝对的。但是你能不能捕捉和把握这种生活,则是相对的。你本身是农民,整天生活在农民中间,这就天然地具有书写农村生活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能是相对优势。

过去常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你不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时,即使许多事情摆放在眼前,你仍然会看不见。对作家来说,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观察、捕捉、思考,甚至体验。

“不能把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等同于作家有生活。”莫伸说,我从小没有生长在农村,但是我下过乡,以后又长期和农村的一些人结为朋友,互相来往;我长期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围绕他们的一切,又花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走村进户地进行农村调查,这就使我具有了生活。何况写作除过生活,还需要一个人具有综合能力。比如驾驭长篇报告文学的能力,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生活的能力。这些能力同样重要。你什么都有了,就是组织不起来语言,形不成生动的文字,那你还是写不出来。所以我有一个观点,写作是需要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

作品的价值要看它对人的作用

在评价《一号文件》时,各方面的专家都用了他们此前很少用的语言。

比如文学评论家李星说这本书“所发出的声音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关于中国以及中国农村未来的最清醒的声音。”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前也撰文说这部书是“成就了超越文学的功勋性创作”,是一部“具有史料品格和价值”的作品。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说,这本书“真的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作”。应当说这样高的评价,确实罕有。

莫伸说:如果说这本书有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在哪里?我写的是农村改革,这本书对人们正确地理解农村改革起到作用没有?起到了,它就有价值;没有起到,就没有价值。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前中国农村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不改革行不行?像那位普通工人,从前一直认为包产到户是倒退;读过这本书后,他转变了自己的认识。如果说价值,这是最令人欣慰,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

“我写了不少作品,但是截至目前,《一号文件》是我创作时感到内心最充实,最有收获感的一部作品。因为这本书是真正挖掘农村生活,观察中国社会;也真正在严肃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解剖和思考的。”

“我的体会,当你真正为社会做出了实打实的贡献,当你真正为社会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你心里就会踏实,就会充实;就会有一种尝遍千辛万苦但是却觉得值得的感觉。”

“对作家来说,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写每部作品都会有的。”莫伸说。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作家价值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