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就业一体化研究

2019-03-13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顶岗层面导向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肩负着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目前高等院校的顶岗实习情况来看,以往的顶岗实习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必须立足产教融合背景,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探索新的顶岗实习模式。本文中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从校企合作层面出发,对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探索。

一、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是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和努力,省却大学生见习期间的培训,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即可对叙事进行相应的培训考核,一旦学生考核通过,便可进入企业正式工作。实习-就业一体化化模式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育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过分专业素养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促进其个体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对企业来讲,则可以有效的节约人才培养成本,更为高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储备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就业导向下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导向下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育模式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影响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育模式的主要因素,集中体现在学校、实习单位以及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一)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是就业导向下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育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目前,学校层面在实习与就业层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更多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关注度相对不足,同时知识向能力层面的转化对接不顺畅;少数学校重视就业率,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把关与约束较少,疏于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不利于实习就业质量的提升;三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与广度不足,不具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和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育模式中,来自企业层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与业务管理等层面。从思想层面,部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未给出足够的重视,或担心学生可能会泄露企业技术,这些观念会影响实习学生岗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业务提升;从业务管理角度层面,部分实习单位未充分结合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未制定专门针对实习生的针对性规定,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就业导向下影响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的学生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的个体素质,自我管理意识以及择业观念等方面。其中,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会影响企业对学生的信任度。同时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自身否能够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实习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影响。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建议

在就业导向下,必须以顶岗实习作为纽带,突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以使学生可以适应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此,下文提出主要对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具体如下:

(一)以就业为导向,做好顶岗实习准备工作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就业导向,在参与顶岗实习之前,学校应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做好顶岗实习前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具体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要认真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充分结合学生普遍性特征和个性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教育计划,注重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渗透,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

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端正学生思想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在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形成良好的择业态度和从业态度。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树立起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为进入实习-就业一体化阶段做好准备。

要做好实习前的职前教育。基于就业导向,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应邀请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展学生岗前培训,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学生进入实习-就业一体化阶段做好准备。

(二)强化实习过程管理,有效落实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顶岗实习过程能够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在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下,应进一步强化实习过程的管理。具体如下:

建立优秀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从顶岗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构成来看,应当以企业带教教师作为核心指导人员,培养学校学生党政负责人和学生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企业带教老师主要负责业务培训和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党政负责人及学生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思想管理和就业咨询工作,跟进学生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情况。

建立明确可行的考核评价制度。为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建立明确可行的考核评价制度。关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应当分三部分构成,包括学生自评,现场指导老师评价以及校内实习指导老师评价等。学生实习成绩与学生就业关联,落实为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层面。

(三)完善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应进一步完善其相关的保障体系建设。具体而言,体现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转化就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拓展稳定持续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确保大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执行,学校应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以双赢为宗旨,拓展一批长期稳定的新的实习基地。在企业选择层面,选择可为学校提供足够实习资源和就业机会的企业,并合理运用政府政策,优先拓展高质量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

二是,加强实习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应在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下,突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素质锻炼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同时,应建立起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良好沟通机制,共同促进学生顶岗实习目标完成,为学生就业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

三是,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首先,应当建立目标顶岗实习企业用人岗位库,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并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实习岗位。同时,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以校企合作关系为基础,丰富实习-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库,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计划。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也可以有所侧重的帮助学生培育其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加之,传统的大学生顶岗实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为此,探索和实践“实习就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模式,已经逐步成为创新大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有效途径。总之,应当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意在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接续和融通升华,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顶岗层面导向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犬只导向炮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