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9-03-12孙超

理论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对策

孙超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职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152 — 03

2016年初,在春節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家庭”的重要讲话,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年底,国家卫计委与中宣部、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文件中专门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服务渗透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可见当下党和国家对于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虽然越来越多,但很多相关的知识内容还缺乏科学、专业、严谨的体系,很多还处于“经验论”和“碎片化”的阶段,甚至很多所谓“家长讲座”的内容相互之间都是冲突的,让家长无所适从。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不尽人意。如何教育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家庭教育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亲职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亲职教育,又可以称家长教育,是指帮助家长获得称职的角色经验,使其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并掌握有效的家庭教养技能。众所周知,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但谁来担任家长的教师,是我们当下应当重视的问题。及时、充分、恰当的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亲职教育的缺失会使家庭教育变得盲目、激进或是消极。

通过诸多学者的调研结果发现,当下的亲职教育现在很不乐观。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生教育的主要部分,甚至全部,家长普遍认为将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学校就是尽到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就是督促孩子做作业或是即使课外补习。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发展和习惯的养成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家长对于儿童教育投入的日益增加,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社会目前能够提供的亲职教育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来源主要从网络、媒体、电视或是广播获取碎片化的知识。零散和随机的知识内容并不能为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很难指导家长将亲子教育的理论转换为实际。

同时,社会上已经出现各类亲职教育的系统培训机构,但由于商业化的影响和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一些培训机构没有科学、健全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而是倾向宣扬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和个人教育经验,此种亲职教育也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偏差。近年来,随着家庭教育逐渐被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也开始开展亲职教育工作,但情况并不尽如意。部门从业人员仅凭满腔热血进行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用经验和个人偏好选择家庭教育理论和个案,佐证自己的家庭教育理论,这种行为虽能够促进家长逐渐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持,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能真正起到它的真正目的,并容易引起家长焦虑。

改善亲职教育的现状,向家长传递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技能,需要教育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和社区应当肩负起亲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开展多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亲职活动,提升活动质量和数量。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开展亲职教育讲座,精心选择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设置有针对性的亲职教育理论内容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和其家庭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家长正确地处理亲子关系,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学科整合,将家庭教育与生涯规划进行结合,帮助家长和学生明晰生涯规划,明确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与此同时,社会也应担承担起亲职教育的责任。社会应当积极举办公益性的活动,营造积极的亲职教育氛围。教育、妇联以及宣传部门应当协同合作,结合节庆开展多样活动,为亲子互动提供更多样的机会,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开展专家讲座和亲职教育活动,促进专家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通过媒体宣传普适性家庭教育理论,充实家长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等理论。同时利用电视、广播在家长中的影响,加大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家长过度焦虑的问题

随着家庭教育不断被重视,心理界从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理论中讨论出新的观点“原生家庭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原生家庭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而心理问题又是制约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引发着一部分家长的焦虑和恐慌。部分家长小心翼翼经营自己的亲子关系,将一切行为规范到“教科书”模式。有报道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家长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孩子身上,我国已然成为全世界教育投入最大的国家。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家长焦虑自己做的不够好。此时,家长已经将自己成长中的焦虑,以及与他人对比过程中的焦虑转嫁给子女。

改变家长过度焦虑的状况,要从改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开始。父母无法为孩子规划一生,父母能做的就是摆脱无异议的焦虑,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人生。不焦虑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秉承着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从容面对。输出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应该由社会、学校、教育行政及教研部门共同负责。科学、理智、客观地评价家庭教育在毕生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而过渡渲染和强化,不能用所谓的“榜样的力量”个案过分总结经验,从而摆布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认识到亲子关系的差异性和个体化,用理论指导父母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家长、学校都要意识到“非共享环境”,即遗传和家庭教育与“共享环境”即社会环境对人毕生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营造得更好,哪些是个体差异,需要尊重的。只有社会、学校、教育行政及教研部门都能够秉承着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推动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青少年发展。

2.家庭过度教育问题

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增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遍越来越高。随之过度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过度教育是指教育的强度高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社会遍地可见的课外补习班就可见一斑。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孩子报名各种名目的文化课课外班,超过孩子承受负荷,影响其健康发展。儿童所面对的是大量知识的机械灌输,缺少体会和总结的锻炼,缺乏自主学习的东西和能力培养。同时,由于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模式,现在大多都是“4+2+1”的家庭模式,家长们的过度关注,衍生了家长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等行为。过度干涉阻碍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减少了孩子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过度保护使得孩子无法独立面对今后的生活,缺乏融入社会所必备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改变家庭过度教育现象,主要从改变家长观念着手。使家长意识到,教育要建立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要摒弃功力的教育观念,拓宽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实践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挫折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挫折中获得应对危机的技能和心理资源,帮助其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注重孩子的情商培养,使孩子成为真正能够融入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3.教育中“重智轻德”的问题

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非智力因素,如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的重要影响。由于应试教育对成绩的过高要求,家长的家庭教育一直以“成绩”为主题,盲目进行“智力投资”,“学习是学生阶段的唯一任务”此种论调在家长中比比皆是。“惟成绩是图”、“重智轻德”的问题催生了当下学生的诸多问题,例如情感教育的缺乏使学生“为我独尊”,不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缺乏同理心,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等传统美德都有所欠缺。心理教育的缺乏,使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技能,制约学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德育的轻视,必然导致孩子劳动教育的缺乏,而日常的劳动能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并且能够培养其自理能力。

“重智轻德”问题不仅仅是家庭教育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所以要避免此类问题也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入手。首先社会应当转变教育导向,要从本质上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强调德育、美育和劳育同等地位,促进德育体系建设。加强对社会美德的宣传力度,加强学生道德实践机会,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道德榜样。其次,学校要减轻学生应试压力,使德育教育专业化。减少变相晚自习、课后班、寒暑假补课等现象发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职业生涯体验活动,使学生参与社会,体会公共道德、团队协作在未来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开展亲职教育,宣传和倡导德育教育。其核心是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注重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4.父亲角色参与不足

国内外大量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表明,父亲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儿童从心理上拜托对于母亲的过度依赖心理,帮助儿童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同时父亲角色帮助儿童懂得控制情绪,学习遵守各种各种社会规范条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于来源于父亲的正义和逻辑思维的影响,会使儿童获得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和力量。但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父亲能够意识到抚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但父亲更多的角色发挥在“养家糊口”和对“对外社交”上,忽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互通,而孩子的“责任感”、“果毅”等品质都应该从父亲的言行中学到。当今流行一种说法为“丧偶式育儿”,子女的绝大部分抚养责任都由母亲、甚至祖辈承担,超过半数的父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父亲角色。

改善父亲角色参与不足,最主要的是要采取措施督促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例如幼儿园和学校应当创造更多的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活动机会,促进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求父亲参加家长会或者其他各项活动,教师应该多角度多途径地与父亲沟通,使父亲参与到孩子教育活动中。建立家长学校使父亲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父亲能够享受并乐于参与到孩子教育中。

5.离异家庭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自由度的增加,离婚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单亲儿童越百万左右,单亲儿童的逐年累计,使得离异家庭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社会现象。有足够的研究结论证明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消极影响。单亲子女更容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单亲子女也更容易出现问题,抑郁、退缩、孤僻及交往不良等方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子女。

父母离异如果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离婚对于儿童的负面影响。首先从家长角度,父母双方应当重视自身在儿童面前的影响,做到离婚不离职,不能因为离异而放弃父母的职责。父母在离婚前,应当理智、客观地与儿童谈论父母的现状和所要面对的问题,充分考虑孩子意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推让抚养权。尽可能让孩子脱离争吵环境,尽量积极、理智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使儿童懂得父母因彼此问题分开,但不影响父母双方对于子女的爱与付出。离婚之后抚养者应当避免持有对另一方父母仇恨或敌对的态度,在抚养子女问题上及时沟通,使儿童能够享受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支持。其次要重视学校积极因素的发挥,处在学龄期的离异家庭儿童的主要时间都在学校当中度过,所以学校氛围对此类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变革之后,应当及时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克服家庭变革产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其重新融入和建立同伴关系,从老师和同学中获得情感支持。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配套体系,针对离异家庭中儿童发展的常见问题,政府应当协同妇联、学校、社区等部门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妇女和儿童,不会受到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并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对父母双方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

三、小结

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要从健全当下家长亲职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亲职教育着手。当地政府应当协调各部门开发有针对性的亲职教育内容,切实解决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当地家庭教育培训机构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吸引各种媒体加入推广亲职教育,进行普适性的发展性亲职教育。可以在电视、广播等媒體层面上建设权威、稳定的家庭教育栏目,科学系统地传递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修正家长教育观念,促使儿童积极、乐观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及研究部门应当引领学校开发校本亲职教育课程,开展预防性亲职教育。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家庭类型,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指导、学困生家庭教育指导、情绪问题学生亲子沟通指导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开展入学准备、升学家庭指导、青春期常见问题家庭教育指导等,帮助家长系统性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亲职教育有针对性的着陆,符合家长需求。

协调妇联及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补救性的亲职教育,对已发生问题的家庭进行及时的娇治和干预,保证问题家庭中的儿童安全,协调当地高校心理服务中心对父母离异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儿童等进行及时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联系亲属共同参与咨询,有效更正问题家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