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019-03-12郭瑞于安然赵新辉
郭瑞 于安然 赵新辉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119 — 03
前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学生的学习、社交等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与接收渠道,也对大学生网络思维、信息化学习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在现有高校专业课程、就业创业教学中,通过开设《信息素养概论》、《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对学生展开信息素养认知、信息素养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在网络生态系统、网络逻辑、网络资源等应用实践中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源于197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图书信息检索技能,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内容,也就是信息个体能够灵活的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与利用信息,来完成某一项学习、生产或建设活动。之后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帕特罩亚 布里维克),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文化”,其指出信息素养即现代人类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基础的阅读、书写与计算能力,以及运用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人际交往、合作研究与创新思考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涉及到信息意识、信息学习、信息应用等内容。
信息素养包含以下几方面要素:(1)发现信息、热爱生活的意识。大学生能够自觉获取想要的信息内容,具有从社会实践中搜寻、探究外部信息的意愿。(2)基本的应用科学、信息科学常识。大学生可以分辨已经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然后对掌握的信息要素进行选择使用或删除。(3)利用现有的信息内容,作出个人思想觀念的自主性表达,并愿意与他人一起探讨、分享不同的信息应用见解。(4)在面对信息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充满自信的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备信息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197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概念,美国信息能力研究专家P.Breivik博士起草有关“信息能力总结报告”,这一报告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急需在信息化时代作出改变,图书馆员要准确的认知信息、搜索信息、定位信息与评价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开展一系列社会活动。之后美国北园大学(North Park University)的Bodi S博士,提出图书馆员、专职教师进行信息合作的观点,也就是图书馆员在目录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能够通过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鉴别和存储,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利用渠道。
而我国有关“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颁布《信息素养教育规范》,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喻萍在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作出调研后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文献检索、入学新生培训、信息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展开信息内容的教育和交流,但由于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主体、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交流,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不佳。之后2014年彭艳、陈幼华等图书馆研究员,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见,从专业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方式、合作探究模式等方面入手,应用现有互联网信息技术知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开展信息素养教学,从而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训与教育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特征及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时代我国大学生对某一类信息的接收与认知,主要存在着信息素养掌握、社会信息技术之间的不同步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信息意识较低,缺乏信息获取、检索的能力,难以对有价值信息进行利用与创新。(1)信息意识层次低。信息意识包括信息接收、转化与传播意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在学习、社交与生活中,常常使用互联网软件、网络信息平台等,来进行日常学习、生活中疑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大学生仍旧存在信息意识淡薄的情况,部分学生只关注与课程教材相关的信息内容,由此导致学生信息搜集、使用范围逐渐缩窄。
(2)信息获取、检索的能力缺乏。随着网络中海量数据信息的逐渐增多,大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多专业、多学科与多领域的网络信息不断出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选择;另一方面,具有干扰性、迷惑性的无价值信息越来越多,有价值信息获取、检索与使用非常困难,这就涉及到信息搜集与使用的思想道德意识。多数高校大学生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社交规则缺乏了解,甚至受到网络中不明对象的负向引导,搜集、使用与传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信息,或者传播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非法信息、不良信息,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思想道德理念等产生影响,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3)有价值信息的利用与创新能力弱。在获取到需要的信息知识后,如何对多种信息资料、信息工具进行使用,成为大学生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创新能力施展的关键所在。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设有关信息检索、使用与创新的基础课程,但仍旧有很多学生缺乏原始信息的加工能力,其很难将网络平台、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再加上缺少信息整合、创新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论文答辩中的信息素养不高。
2.高校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正确规范化开展信息搜集、检索与运用的能力。首先高校教师要改变以课程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互联网+”的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的专业课程知识,展开信息资源的自主搜集、分析与使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化意识、探究学习能力。
(2)提高图书馆信息、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互联网+”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可以对多种信息资源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与传播,有利于形成图书馆信息资料、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如教师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设备,向学生讲解图书馆中,涉及到课外专业内容的信息知识点。之后由学生将已经预习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图书馆教育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汇总,创新网络信息的教育内容、教学表现形式,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相辅相成。
(3)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现有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与活动方式作出改革创新,不同专业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灌输式”讲授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多元化信息的获取、分享需求,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课程、信息素养内容的教学中,增加多种“交互式”信息获取、课件收发、习题检测、在线交流等功能模块,能够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网站平台、网络客户端等途径,接收与反馈学习到的课程内容,从而保障整个信息素养教学流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理解。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规划
高等院校在公共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定位中,通常不会将信息素养课程、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而是将其融入到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中。这一课程定位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只能处于高校课程教学的边缘状态,缺乏明确的信息素养教学目标、教育规划。特别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其普遍对网络信息素养内容、学习实践方式缺少认知,不同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教学主体在教学内容讲授中,也往往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进行内容安排、各自为战,较少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涉及。因此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仍旧处于杂乱无章的低水平阶段,仅仅在信息技术课程、毕业论文或设计过程中,进行信息素养知识的整理与讲授,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2.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互动性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活动,需要多个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交流互动,才能够完成一系列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的传达。现阶段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通常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检索、获取与教学的主要机构,忽视信息管理部门、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作用。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仅仅注重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专业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注重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及专业课程中信息硬件的搭建,缺乏创新化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引入,包括缺乏教学情境、教学流程、课堂互动模式与教学评价的组织与设计。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的策略研究
1.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归纳、整合与运用
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和培育方面,最主要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网络存在的一系列信息资源、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与运用,才能不断深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信息素养。其一,对于学生信息意识的教育,要通过搭建纯净化、规范化的网络环境,并向学生讲解网络信息的搜集内容、获取方式等,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信息内容使用的认知,培养学生网络信息传播的道德意识。其二,在大学生信息检索、分析与应用能力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设备,讲解信息提取、分析与利用的辩证法,与学生一道开展信息技术试验,探讨多种信息资源、信息工具存在的价值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信息筛选、分类、归纳与使用中的创新思维。
2.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公共课程与模块化内容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学生学习需求等,开设《信息素养概论》、《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等公共课程,进行信息素养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建设。以《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设置基础性、提高性课程教学目标,比如先向学生讲解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发展概况与学习方向,使其对多个教学模块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根据“互联网+”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office等基础信息软件的操作规范、功能教学,引导学生熟悉不同信息技术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应达到的学习目标;最后,围绕信息素养教学的应用与创新,向学生布置自主化的探究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内容、选修课程内容的学习。
3.創新课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互动模式
面对深受互联网影响的高校大学生,高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等主体,需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采取多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相融合的培养策略,推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化、协同化发展。一方面,在课内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多种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教学课件等,以及利用班级、校园内共有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与学生展开课堂中某一信息知识的互动交流,深化学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与学习,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懈怠、认知片面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外教学,需要高校领导协同相关的学生会、社团等部门,开展学生信息能力培训、信息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素养的教育建设,来达到进一步拓展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目的。
结语
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通常包含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经济与人文艺术等内容,通过对诸多信息要素的检索、整合、评价与存储,向学生讲授有关信息意识、信息应用能力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思想道德、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不同专业课程的数据信息、业务功能进行整合与实践教育,开展多种信息要素的实时性、共享性教学,从而实现课内外专业课程中信息资料、信息工具的充分运用,帮助学生提升基础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实践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白玉芬.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11).
〔2〕叶小艳,侯广坤.个人信息素养教育与自主学习〔J〕.情报探索.2011,(06).
〔3〕莫慧.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新思路〔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12).
〔4〕斯琴图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
〔5〕蔡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电子制作,2014,(03).
〔6〕代兵.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J〕.信息记录材料,2018,(0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