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维度和基本路径
2019-03-12罗萍杨金龙朱敏
罗萍 杨金龙 朱敏
关键词:学生党团组织;意识形态;维度;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070 — 03
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抓住人这个核心,任何时候都不放松教育人、引导人的工作,不能在育人问题上迷失方向。”〔1〕学生党团组织作为学生价值引领的前沿阵地,是落实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重要的落脚点之一。做好学生党团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把握其内在特点、框架维度,不断创新工作路径。
一、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发展转型、社会思潮涌动、互联网消解话語领导权、学术民主等复杂开放的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具有大视野上的整体性、系统性,落地时又体现出强烈的分散性、互动性和突发性,必须着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其中,建设坚强有力的学生党团组织,是相当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是在学校各级党委和团委领导下,以学生党团员为主要成员和活动主体,实施大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发展与自我发展的组织团体。广义上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不仅包括学生党团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还辐射到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等,其在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发挥重要成效,其主要特点在于:
(一)主旨教育与全面浸润相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的重点工作,是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借用传播效果研究“议程设置”理论,以党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主旨教育,虽不能立即决定或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和思考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正向价值引领功能。另一方面,要真正让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并不能停留于“念文稿、喊口号、表决心”的形式教育,而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组织建设全过程。无论从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看,学生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具有天然的粘性,与学生全天候全方位接触,是推动价值观植入与渗透的重要载体。既重“规定动作”,又讲灵活创新,主动担当的党团组织应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整体覆盖与重点着力相结合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范围非常宽泛。从内容看,从哲学范畴的认识论教育,到指向现实的思想政治引导,从人生价值观塑造到道德品质与法律法规教育,从引导社会发展到处理自身利益问题;在载体方面,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校园内外各类主题教育实践,从单向理论传授到互动交流,从课程思政到灵活多样的工作坊等;在对象方面,从党团组织覆盖全体青年,使党团活动努力影响全体青年,到针对学生骨干和激进学生的重点引领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大而不强、散而不聚、外强中干、持而不久等问题,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2〕,学生党团组织依据自身组织特点和优势,着力抓擅长内容、抓特色载体,针对重点对象,在确保面上全覆盖同时突出局部重点着力。
(三)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以学生为主要成员和活动主体,其基层组织一般由思政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担任负责人,也可由具有一定党团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或高年级学生担任负责人。观察实践表明,组织活动的开展,大致可分为“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学生主导型”。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以前两者为主,学生社团则以后者为多。不同类型的组织活动,在意识形态导向意识、活动立意内涵、载体使用、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呈现出差异。
“教师主导型”的党团组织活动,往往自上而下策划实施,意识形态导向意识强烈,价值引领目标明确,活动仪式感较强,环节设计紧凑,互动形式往往较为正式。“学生主导型”的党团组织活动,意识形态引领则出现不确定因素:有的负责人具备价值引领自觉,在主题上选择青年人关心的热点问题,并逐步引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活动环节设计上突出互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有的负责人则可能缺乏责任自觉和研判能力,出现“有乐无教”娱乐化倾向,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法规,例如学生社团卷入校园传教、为不法势力利用等。尽管许多高校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高校成立社团加以限制,但其灵活多变的渗透方式仍存在隐患。此外,学生组织媒体和学生个人自媒体管理在执行层面限于人力容易存在盲区。“师生互动型”的组织活动介于两者之间,在坚持正确导向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这也是当前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类型。
二、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维度
目标指向明确、底线不可突破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有人总结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六个维度”,即“认识的高度、视野的宽度、理论的厚度、导向的力度、阐释的精度、实践的力度”〔3〕基于高校学生党团组织自身特征与工作特点,其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维度:
(一)政治站位的高度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导向,总是与现实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政治性是党团组织的灵魂。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在提高政治站位上必须有严格自律和行动自觉,坚持做到“两个维护”,以“四个意识”铸魂,以“四个自信”强基,是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最基层但却最不可忽视的一环。
(二)底线把控的限度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党在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人才培养的思想底线,不能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学生党团组织守土有责,必须绷紧政治之弦、法律之弦、道德之弦、纪律之弦,坚决抵制一切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治、不利于提高党执政能力的言行。
(三)思想引導的深度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学生党团组织必须配合思政课堂,在大学生中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进程,科学鉴别西方社会思潮。除了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近几年来,西方国家政治社会思潮发生了颇为重要的变化,包括民粹主义的泛起、保护主义的回潮、逆全球化思想的得势,分离主义的发展以及恐怖主义的上升。”〔4〕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这些思潮的广泛传播推波助澜,加剧了民众的信仰迷失、思想动荡和心理焦虑,进而影响现实政治生活。学生党团组织应直面国际国内社会急剧变化和改革突围的进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党团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四)文化引领的广度
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无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还是现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去意识形态化理论,其核心目的是论证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超越性,攻击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决定了用中国优秀文化引领民众、帮助民众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党团组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目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贯穿组织活动始终,立意上高瞻远瞩、居安思危,视野上放眼世界,引导学生守护价值底线,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
三、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路径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成长进程与发展诉求紧密结合,打牢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守护桩”,建好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提升思想引导的“话语权”。
(一)突出政治属性,增强举旗定向能力
支部是党团组织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学生党团组织提升政治站位,为高校守好政治底线提供了前提保障。政治建设是学生党团组织的首要职责。举旗定向工作必须全面深入渗透进组织各项建设,落实到“三会一课”的具体实践,落实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在几方面重点着力:一是选强配优班子队伍,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意识敏感、擅于做思想工作的师生担任组织主要负责人,并建立系统和动态的培训机制;二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改变责任主体缺失、意识薄弱的问题,做到任务层层分解、人人守土有责;三是加强活动立意指导、审批把关和过程督导,确保各项活动旗帜鲜明、杜绝风险隐患;四是建立成员管理及思想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组织成员中存在的政治偏差。
(二)优化组织功能,实现教育引导全覆盖
学生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组织功能的发挥决定了工作的力度和效度。首先,增强组织的“组织力”,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通过严肃党团组织纪律,突出成员的党员意识、团员意识,做到工作对象全覆盖;第二,增强组织的“导向力”,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通过党团教育活动,突出成员的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做到引领能力全覆盖;第三,增强组织的“服务力”,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通过针对大学生成长诉求提供切实帮扶,突出成员的荣誉意识、互助意识,做到服务能力全覆盖。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学生党团组织应在遵循工作基本规则底线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代发展相呼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不断探索创新工作体制,抓内容、抓队伍、抓阵地,根本是抓落实。
改进思想动态搜集研判机制。在传统提交思想汇报、召开座谈会、征集学习感言等方式之外,建立自媒体监管、网络公开言论监测、学生“意见领袖”培养等系统化工作机制,全面挖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有的链接通道,及时搜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创新组织管理机制。用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人,用柔性的组织关怀关心人,用灵活的组织设计吸引人,增强成员组织认同和组织参与,在主旨教育和潜移默化中坚定信念。
创新教育引导机制。全方位拓展教育引领工作路径,尤其是深入研究和加强网络思政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主阵地亮旗帜、官方媒体强发声、学生组织媒体抓监管、学生自媒体重引导,必须落实到实处,做到责任到人,具体到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专家队伍,提高党团组织与错误思潮的斗争能力。要增强创新引领意识和资源整合意识,增强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创新意识形态协同工作机制。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生党团协同工作体系,并搭建其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的衔接渠道,打破学生党团组织封闭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多向协同、齐抓共管,真正营造“三全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姜迎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三个辩证统一”〔J〕.人民论坛,2018,(34).
〔2〕刘经纬,董前程.对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5,(09).
〔3〕陈文清,闫桂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六个维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4〕周方银.当前西方国家思潮的演变趋势与深层动因〔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上.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