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青年奋斗精神培育方式优化探析
2019-03-12胡文焘
胡文焘
關键词:沉默的螺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54 — 03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纽曼提出的,是对舆论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主要观点为: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的诞生。〔1〕换言之,如果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别人的关注或者会遭到别人的排斥,为了自己不被群体所孤立,即使是正确的,也会保持沉默;相反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就会积极地将其表达出来。长期以往,一方的意见会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的意见越来越沉默,形成了一种螺旋式的结构。当然这个“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非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但这是在很多地方广泛存在的现状,是值得深思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奋斗精神和青年发展问题,而当前奋斗精神培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青年的需要,亟需优化。下文将以“沉默的螺旋”这一视角切入,深入探析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优化方案。
一、营造培育环境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2〕营造出良好的培育环境对青年奋斗精神培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青年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并且都处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或者组织具不具备奋斗精神培育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培育的成效。
“沉默的螺旋”,它的前提也是承认集体的存在,因为它要将个人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做比较再考虑是否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在该理论下集体也是存在的,而且是极其关键的因素。而在集体中,奋斗精神的培育环境又是培育中的关键一环,而且奋斗精神本身就内含着集体奋斗的意蕴。总之,我们要在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场所乃至网络空间内营造出奋斗思想浓郁的培育环境。
其一,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培育环境。在社会现实中,青年往往忙碌于各种琐碎的日常工作,如果不是别人提及,是很难主动想起奋斗精神的,而主题活动恰好可以让当代青年始终保持着奋斗的激情。这里并不是肯定环境决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塑造青年人奋斗精神是有着巨大作用的。这种主题活动为的是让青年浸润在奋斗精神培育的环境中并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其组织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线上和线下。线上即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形成奋斗精神浓郁的媒介环境。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阶段,青年更青睐于微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兴媒介形式。正基于此,一方面继续发挥好传统媒体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巧妙运用新兴媒体营造奋斗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线下即通过文艺晚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形成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环境。青年不仅仅是生活在媒介环境中,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在现实中,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如果不加以开展组织活动,他们往往会各自为营,没有融入进集体之中,也就没有了环境对他们的培育功能。所以,这些线下的活动不是走走形式就可以的,而是要努力做到最优,让青年在每一场主题活动中都感受到奋斗精神的存在,将培育环境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力做到最大。
其二,通过解决青年实际问题使其主动融入到培育环境中。青年是处在集体环境中,但是他们也会主动地选择集体,换言之在社会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集体存在,青年对是否融入具有奋斗观的集体有着自己的选择权。而要激发青年奋斗的自觉,就必须借由对青年的利益诉求满足,以让他们看到以奋斗实干可铸就的科学愿景。〔3〕那什么才能吸引青年主动进入有着强烈奋斗观的集体呢?这里就不得不谈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毋庸置疑,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首先满足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为什么个人要将利益让渡给集体呢?实际上是因为集体帮助个人解决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换言之就是集体让个人感受到了益处。如交通法规中的“红灯停、绿灯行”,虽然作为个体在红灯时要等待,看似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利益,但是他们换来了集体给他们带来的有条不紊的交通秩序,反倒是为他们节约了时间。营造奋斗精神培育环境亦是如此,要想让青年真心融入,就要时刻以青年为中心,关心青年,帮助青年解决急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样使得青年主动加入,奋斗精神的声音越来越大,在这样占据话语优势的培育环境中,将会引领更多青年朝着个人、集体、社会、民族的奋斗目标而前进。
二、设置“优势意见”议题
“沉默的螺旋”是指“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并形成螺旋式的扩展。而哪些能成为“优势意见”,哪些又会变成“劣势意见”呢?实际上这取决于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的相关议题设置。不可否认,意见或者舆论是会自发形成的,他们是依据社会现实、成长经历、利益诉求等作出自己的评判,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意见是可以被引导的,既可能被非主流社会思潮利用,也可以被积极价值观引领,而这就要看哪一方的作用力更大了。
在奋斗精神培育中,“优势意见”就是为个人、为集体、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奋斗。而在社会现实中,“佛系文化”、“丧文化”等消极思想也想占据“优势意见”的平台,对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换言之,增强奋斗精神这一“优势意见”的声音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其一,设置议题要关照青年的兴趣点。很多国外的社会思潮想要融入中国,都是采用满足部分人的利益诉求为前提的,然后逐渐占领这一群体的话语高地。这实际上是在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抢占话语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对当代青年的研读是非常不足的,才使那些社会思潮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奋斗精神首先就要摸索青年的兴趣点,依据青年的兴趣来设置议题,这样青年才能够各抒己见,将自己融入其中。倘若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完全不顾青年的兴趣,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设置议题,不仅仅是青年不想参与,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离开“奋斗”议题,而去关注其他议题,最终就失去了青年。而寻找青年兴趣点最好的方式就是与青年站在一起,用青年立场看问题,关心青年,信任青年,最终赢得青年。
其二,设置议题要有充分的理论说服力。国外的那些不良社会思潮都是“穿”着一层理论的外衣,从表面上看似乎这套理论就是为了帮助青年实现利益诉求,最终也将青年引入到了他们的阵营。但是做深入的分析,这些社会思潮的背后都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为青年服务,只是打着“帮助青年”的幌子,更有甚者是为了意识形态渗透。这是极其严重的,也是急需引起注意的。而设置具有充分理论说服力的议题,就能很好地将青年引导回正确的方向上来。一方面,要深刻剖析那些最热最火的社会思潮他们的本质,解开他们神秘的面纱,让青年看到他们背后真实的面目,这是极具说服力的。也就是说,奋斗精神培育首先要让青年远离那些“消极思潮”,至少能不被他们所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要提升“奋斗精神”自身的理论说服力。奋斗精神从哪里来?为谁而奋斗?怎样才能实现奋斗目标?等等许多理论的问题必须要研究成熟,并且要能够贴近青年的现实,这是青年信任奋斗精神的基础。倘若连基本理论都无法自圆其说,那青年就会产生怀疑最终极有可能远离。言而总之,设置说理充分的议题,一靠揭示不良社会思潮的“丑恶嘴脸”,二靠增强自身理论深度和说服力。
三、完善网络舆情监控
“沉默的螺旋”所指的一方意见的沉默和另一方意见的大声疾呼也会出现在网络领域。因此要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4〕社会上的不良社会思潮也往往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聚集他们的舆论队伍,对社会热点事情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评论,旨在动摇主流意识形态,并意图趁虚而入控制民众思想。所以在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要及时站出来发声,切不可“不语、失语、迟语”。
其一,“不语”就是该发声而不发声,也就是“沉默的螺旋”中所讲的一方意见的沉默。而作为有着强大学理支撑的“奋斗精神”在面对现实网络舆情时该发声时不发声,又如何做到占领青年的舆论高地呢?因此,我们就是要名正言顺地发声,既要指出其他不良社会思潮分析问题的角度和逻辑的错误之处,还要更为详尽地用“奋斗精神”解析热点案例,以此坚定青年的奋斗决心。
其二,“失語”就是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已经出来发声了,但是没有做出正确的解释。“失语”集中表现为立场不稳。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其他社会思潮都运用它们各自的逻辑体系加以分析,试图以最快的速度控制网络舆情并为自己服务。而奋斗精神培育方的“失语”就是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良社会思潮,甚至对热点事件的分析是错误的,最终导致青年不再选择站在奋斗精神这一边。因此,解决“失语”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摆正立场、夯实理论、理顺分析逻辑。
其三,“迟语”就是在热点事件发生后也站出来发声了,但是具有明显滞后性,此时迟来的正义已经走向了非正义。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没有抓住社会热点事件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机会,迟迟没有发声,从而导致其他社会思想不断活跃在网络平台上,并逐渐取得青年的信任。当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认识到这一问题时,再出来发声,试图将青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此时要想转变青年的思想观念就显得比之前要困难许多了。所以,解决“迟语”的办法就是增强奋斗精神的理论研究团队,当社会热点事件一爆发时就能够迅速分析并及时发声。
四、建设培育人才队伍
沉默的螺旋”中所讲的“一方意见的大声疾呼”还必须要依赖于一支强大的培育人才队伍。“意见的大声疾呼”不仅是说该意见的人数多,而且表现为理论功底扎实,这就需要一批培育人才队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有具备较强的理论说服力,才能使这一意见具有持久性。而这种持久性,一是靠奋斗精神理论自身的论证能力,二是靠奋斗精神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但是在当下,奋斗精神培育的人才队伍中,无论是理论探索者还是实践培育者的队伍建设都是有待加强的。
其一,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数量相对较少。就目前来讲,只有少数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才从事奋斗精神的培育工作,其他人都觉得这种培育工作与他无关甚至可有可无。实际上,要想实现“意见的大声疾呼”就必须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扩大声音的影响力。试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奋斗精神培育活动,青年也深受鼓舞,开始将这一精神带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但此时倘若非思政工作人员亦或是青年的直接领导发表一些奋斗无用论的言论,这势必对奋斗精神的培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由党政领导统筹,将所有从事青年工作或者与青年接触的人员都纳入到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的队伍中,实现奋斗精神这一话语的“大声疾呼”。
其二,奋斗精神培育工作者质量相对较低。培育工作者的质量低主要表现为理论功底不扎实和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一方面,培育工作者是直接联系青年的,首先就是要为青年理顺奋斗精神的相关理论,而实际上部分培育者自己对奋斗精神也是一知半解。而要想保证“一方意见大声疾呼”的持续性,就必须要提升培育者的理论水平,才能持久地发挥奋斗精神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培育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青年有着深刻的影响。而部分培育工作者培育的时候大谈奋斗,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保持“佛系”甚至不思进取。从广义上来讲,工作之外的生活行为也是培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青年非常关注的。因此,要全面提升培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做到培育中和培育后的言行一致,为青年接续奋斗做好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160.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侯玉环.论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6):57.
〔4〕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