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腾北疆

2019-03-1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扎龙碉楼金川

2015年秋天某日与张港先生聊天时,说起各省的简称,张港先生说,黑龙江省应简称“龙”,而不应该简称“黑”,有必要向国家申请变更一下。当时只觉得好玩,一笑了之。其实回头思量,不论是黑龙江省还是齐齐哈尔市,与龙的关系太密切了。在此,我仅仅捡拾一下齐齐哈尔与龙有关的地名和土风,让大家了解不一样的齐齐哈尔“龙文化”。

龙气龙象

嘉庆年间,京城户部秘书西林觉罗西清奉命到齐齐哈尔“挂职锻炼”。他撰著的《黑龙江外记》记载说,齐齐哈尔北境曾经有两座碉楼,碉楼是由“金川苗奉将军傅玉命,运内兴安岭乱石,在齐齐哈尔北境建造”,当时(清嘉庆年间)尚在。

金川苗人为何大老远到这儿来建碉楼?孟希舜先生的《达斡尔族志略》是这样说的:“凯阔屯东北三里之遥,大山之东,小河之西,有碉楼两座,均以砖砌成,老人们传说:在清朝的乾隆时代,钦天监观测出在东北嫩江一带现有一股彩气腾空,必出一位英君,恐为后患,故旨派官吏来到该屯,修立了压运碉楼,以破风水之灵云。”传说赋予嫩江少数民族极为神秘的色彩。

《达斡尔族百科词典》对碉楼传说记述更为完整:乾隆年间,凯阔屯鄂嫩氏某男子临终时,命其子将其光身入殓,停灵于院中,狗若上房顶狂吠时不许杀害。其子无奈,给死者穿单层寿衣入棺,停于仓房。后一连数夜,家里的狗上房狂吠,家人以为不吉,将狗杀死。此时钦天监发现东北方有帝王之星,朝廷遣兵搜获停于仓房的灵柩,见其尸因穿寿衣己长有半身龙鳞,乃毁尸,建压运碉楼,以镇压帝王之星。

传说归传说,历史是历史。

乾隆十五年(1750)正月二十四日,乾清门二等侍卫傅德(后改名傅玉,黑龙江将军)奉乾隆谕旨,自京城启程,快马加鞭前往黑龙江,为的是赶上发遣黑龙江的金川“番人”,从中找到会建造碉楼的人。

风雪兼程,傅玉中途终于在中途赶上了这些人。经询问,百余人中只有19人会建“住碉”,而“战碉”却都没有建过。经再次核实,19人之中有2人曾见过修建战碉。这些人聚在一起商议一番,估计建造的可能性,但唯恐过高,不够坚固,所以把握较小。于是,傅玉提前赶到了吉林乌喇,与副都统松阿哩一起商议,拟定金川番人到吉林后,把会建碉楼的19人提前用马车送往齐齐哈尔城,并派官兵护送。傅玉则提前赶到齐齐哈尔城,与黑龙江将军傅尔丹商议在黑龙江将军辖区建筑碉楼,及筹办建碉楼所备用的器具等问题。

很快,傅玉抵达至齐齐哈尔,向黑龙江将军傅尔丹宣读乾隆皇帝圣旨,两人决定从金川苗人中选二、三十人修建两座金川藏式碉楼,供索伦、达斡尔将士研究、演习使用。

三月二十二日,两座碉楼全部竣工。住碉高一丈八尺(清代一营造尺相当于今天32厘米),宽一丈五尺;战碉高两丈八尺,宽一丈五尺。从外形看所建碉楼,规制坚固,只是非常粗糙,与金川碉楼相类。碉楼,是用石材垒砌的建筑,底面为多边形。碉体下宽上窄,内中分层,侧面有窗,可做民居,可为防御工事。高大且仅能栖息的,称住碉;设有多处枪眼,高达七、八层的,称战碉。

回溯乾隆十二年(1747)至十四年(1749)金川战争中,大金川土司凭借碉楼,连连重创清军。乾隆建碉楼的目的,就是为了知己知彼,为再次征服金川做准备。之所以建在布特哈地方,一是试建,二是为训练索伦达斡尔官兵所用。史志记载,清军第二次攻打金川的战斗胜利,索伦达斡尔官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黑龙江碉楼之建,参与的官员很多。当时傅尔丹为将军、傅玉为乾清门侍卫。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说将军傅玉命金川苗运兴安岭乱石于齐齐哈尔北境筑建碉楼,与史实稍有出入。

1997年6月,文物部门在莫力达瓦旗凯阔屯调查中发现了碉楼遗迹。 《达斡尔族百科词典》收录了考古数据:一号碉楼位于凯阔以北5里山坡上,西南距嫩江7里,碉体己残毁,仅存半米多深的圆形锅底状土坑。土坑直径两米八,周围散乱堆有石块。二号碉楼遗址在一号碉楼北约1公里的二级台地上,为坍塌后遗存的地面式建筑,圆形,用不规则的石板垒砌而成,外径2.75米,内径2.48米,中空,残高1.55米。

除了上面这则故事,在黑龙江,盛传《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因大家耳熟能详,此不赘述。

传说之外,还有实物,最著名的是黑龙江龙骨。据《龙沙纪略》记载:“龙骨,艾浑江岸数尺下恒有之,或日龙蜕,或日孽龙谪而死者。”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地掘僵尸,火之,呼为旱魃。黑龙江呼‘旱孤桩。……近岁齐齐哈爾大旱,喇嘛请雨,率健儿十余辈,大索‘孤桩不得。诡云‘将与龙战,致土人耗金钱无算,卒不雨。”用龙来说事的还有乾隆年间齐齐哈尔城西普恩寺中有一个和尚华照,他是从杭州发配的旗人。他对信士们说:碧霞元君亲自传授他一把剑、一个笊篱,命他与龙作战。当夜,“果有龙骨出嫩江,见于富喇尔吉屯。”

后来。坊间还有传说:“冬月,嫩江冰忽裂,长数十丈。土人以为蛟划,间见一物波涛中,蜿蜒如龙,盖蛟也。”

怎么样,齐齐哈尔的龙故事多不多?

龙地龙脉

在齐齐哈尔,与龙有关的地名多如牛毛。

九龙胡同。据《黑龙江外记》记载,齐齐哈尔南门一街,因有一个酒楼,俗呼“九龙”胡同。西清解释说,是当地人口音把酒楼说白了,才成为九龙的。考证九龙所在地,当在今工商银行建华支行附近。

龙坑。据《黑龙江外记》记载:齐齐哈尔东南十余里有一个大坑,积雨成池。有老百姓忽然见龙,不久还拾得一些体积很大的白骨。识者认为是“龙蜕”(龙脱胎换骨),因此将此处命名为“龙坑”。据说龙坑附近有一大片林地,比城北崔家坟还深还密,是齐齐哈尔副都统瑚尔启的墓所,其中的寓意就很深了。

龙王庙。清代的齐齐哈尔城,西、北面临嫩江,东面是扎龙湿地,因而水患不断。其实,旱灾也不少。道光六年(1826)六月,百姓在南门外建起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城泰民安。其早己不存,遗迹在今永安市场附近。

在齐齐哈尔,与龙最没有关系的地名倒是扎龙。搜索扎龙,无论是图书还是网页上,“扎龙的传说”很快会进入视线。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当受难而“扎落”盐碱地的巨龙在贫苦百姓、善良鹤仙救护下腾飞而去的时候,留下了绿色的苇塘、五彩的菱角花、丰盛的鱼虾以及留恋人间的丹顶鹤。故事的情节是悲喜交加的,结局是美好圆满的:人们无限憧憬的“扎龙”和“鹤乡”就此孕育而成。笔者实在不忍心破坏这一片倾心描绘的心灵圣境,但我还是不得不告诉大家,这是后人演绎的神话,并非正本。

查阅史料,扎龙的语音语意说法有三:一为蒙语说,《齐齐哈尔地名注释》解释为“大雁飞来的地方”,而《黑龙江省满语地名》则解释为“大雁飞过的地方”。一说“飞来”,一说“飞过”,是有差别的。二为满语说,汉意“圈养牛羊的地方”,网上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出处不详。三为达斡尔语说,汉意“落雁”。考明清之交,在达斡尔人、满族人尚未定居嫩江两岸之前,扎龙一带是蒙古、锡伯族游牧之地,扎龙的南部就是嫩科尔沁蒙古杜尔伯特部落。我以为,蒙语说最符合历史原貌,汉语意思也较为贴切。

扎龙最早的名称是“札隆屯”,这个名称可以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印制的《黑龙江舆图》中找到。但我认为,札隆应是从扎兰(达斡尔语联队的意思,领队是三品协领)演化而来的。从“札隆”,到“札龙”,再到“扎龙”,我们的书写在不断演变,以至于引发个别朋友演绎传说故事的冲动,为这片大美湿地增添人文色彩,但动机是美好的。

有人统计,齐齐哈尔带“龙”的地名有86个,《齐齐哈尔市地图册》, 我市带”龙“字最多的是龙江县,共有龙江县、龙江镇、龙哈、龙德、龙鲜、龙江湖、双龙、龙西、二龙、东二龙、青龙山、龙头(两个)、西双龙、东双龙五队、二龙山、二龙山村、二龙山南屯、龙兴镇、小龙江屯、龙山共21处。叫双龙的有4个地方,分别在泰来县、克东县、依安县、龙江县。很多带“龙”字又有“山”字的地名,比如青龙山、双龙山、二龙山、龙凤山等。切莫望文生义,其实这些地方都不是山。

这些带“龙”的地名,有的村屯是根据姓氏起的,比如于占龙屯、于德龙屯,也有的地名是根据当地的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所取的,比如青龙岗、龙泉、闹龙沟等。

齐齐哈尔的龙沙区有一个街道办事处,称五龙办事处,“五龙”是哪五龙,怎么来的?当年也许能说清楚的,因为没有记载,到现在反而说不清了。

作家赵忻煜、王俏梅夫妇也是地方史专家,两人曾经合写过《五龙街道办事处的五龙》文章。他们认为,五龙是:龙华路、龙沙路、龙门街、龙沙公园、龙江饭店。

龙华路源于民国16年(1927)建立的天齐庙,也叫龙华寺。而今,现存天齐庙遗址占地960平方米,建筑仅剩3座。外观砖雕依然精美,室内壁画犹存。由于建筑属于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却长期作仓库使用,造成严重破损,亟待整修。除此之外,与天齐庙有关的历史痕迹,留下了天齐庙小学、天齐庙街之称;而与龙华寺有关的,则留下了龙华路这条街名。

龙沙路俗称二马路,从火车站北至永安大街,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开拓铺装,长3000余米。

龙门街形成于1927年,从原市公安局一直到工人文化宫附近,很长。当年是条高岗,细细长长,形状似龙。听老人们讲,占卜师堪舆有一条龙卧在齐齐哈尔,于是,督军署在岗上掘一条大沟,斩了龙脉。但岗上掘沟,劳民伤财,百姓遭殃。一个高参想出了个好主意:用不着,只要在地面上取名“龙门”,龙被锁住,就过不了龙门了,于是就有了龙门街。

龙沙公园始建于1907年,是黑龙江省建立最早的公园。齐齐哈尔有龙沙之名,与龙沙公园有不无关系。民国江西高 祥《龙沙公园记》记中,公园里有“龙沙万里亭”。后來的龙沙区、龙沙路、龙沙小学均源于龙沙公园。

龙江饭店原在卜奎大街中段与龙华路西口相对成“丁”字口处,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黑龙江省政府投资,由德国商人经营的普利公司兴建的。江桥抗战失败齐齐哈尔被日军占领后,被日军强吞。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使用过,可最终成为齐齐哈尔市服务局所属全民企业,1985年修建中心广场时拆除。

“五龙”汇聚于当年齐齐哈尔城高埠地带,被民间称为“龙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个地带是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总工会机关所在地。然而,某官非要放弃“龙头”,搞所谓的置换,把当时城市西北角低洼地带园艺实验站植被区划定为政务中心,而龙头地带则成为现在的中环广场。奈何?

龙源龙流

“龙沙”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的“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李白《塞下曲》有“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清刘孝标有“赋得龙沙宵月明”诗由此,“龙沙”被看成一个塞外词。

康熙年间,流人方式济著《龙沙纪略》,开启“龙沙”书名先河。嗣后,英和有《龙沙物产》之咏,奎照有《龙沙纪事》之诗,民国魏毓兰有《龙城旧闻》,以齐齐哈尔城因省会所在,直日“龙城”。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设黑龙江将军,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变黑龙江将军为黑龙江省,一直叫黑龙江,简称过“江省”。

从宣统元年(1909年)3月到1945年12月,齐齐哈尔城内一度有龙江府、龙江县、龙江道等机构。龙江府是清宣统年间设的。民国初年,实行道制,设龙江道。龙江府改成龙江县,隶属龙江道。龙江道相当于后来的市一级行署,管理着周边的多个县和设治局。伪满时代,我们曾叫过龙江省。解放后一度称嫩江省、黑嫩省,最终改回黑龙江省,其中的龙字一直都在。

齐齐哈尔的别名很多,比如卜奎、黑垣、鹤城、绿都等等。而龙城、龙沙、龙江也是他的别名,似乎更有韵味。

齐齐哈尔的商家喜欢以龙为店名或者商品、商标的名字。例如民国时代,曾有龙江泉烧锅,龙江春店。解放后,齐龙、龙丰、龙江、龙源、龙渊昌、龙江丰、龙腾、龙翔、龙胜,诸如此类比比皆是。黑龙江北大仓集团生产过龙酒系列,克山县有个龙福酒厂,等等,酒业和应用水企业用龙字的可能更多。

我曾经为龙门街附近经营茶馆的商家起过名字: “龙门茶馆”,期冀鲤鱼跳龙门,生机勃勃。去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学界在那里搞过两次论坛,非常成功。最近没有光顾,不知经营情况怎么样了。

猜你喜欢

扎龙碉楼金川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书法篇
带春回扎龙
大河金川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GHOSTS OF GUANLAN
金川雪梨膏 止咳化痰好处多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