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弥勒尔

2019-03-1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区传教弥勒

关于圣弥勒尔教堂的历史,无论是点击圣弥勒尔教堂、瑞士白冷外方会,还是英贺福神父,在网络上均可以搜索得到。但真正了解其中历史的人并不多。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的教师刘锐是研究这段历史和人物的佼佼者。她以不同寻常的意志力,完成了《圣弥勒尔教堂图史》的著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讲述了民国时代圣弥勒尔教堂的全面历史,为齐齐哈尔宗教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也为我完成本篇提供了丰富素材。

一座教堂

1924年的秋天,瑞士白冷外方传教会的3名传教士英贺福、胡干普和施耐茨踏上前往中国传教的旅程。在山东兖州,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中国习俗及传教经验的培训,1926年春,英贺福等连同随后赶来的传教士傅罗林抵达齐齐哈尔。胡干普被任命为白冷会驻华总监,英贺福负责齐齐哈尔教区,施耐茨和傅罗林被派往长发屯传教。

有学者考证,齐齐哈尔的天主教活动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传教者是巴黎外方传教会,但影响微弱。至1912年法国神父师德被派至齐齐哈尔市公园胡同(今龙沙公园一号门外路南)租房传教,信众也不过30余人。此后,吉林教区丁儒吉<方济)神父被派至齐齐哈尔任本堂,成为首任中国籍传教士。他在海山胡同购买了四间平房,建立起天主教堂。1925年,教皇将在黑龙江省的传教权划给瑞士白冷会传教区,如此,才有了英贺福等人的齐齐哈尔之行。

几位传教士来到齐齐哈尔后,便立即着手筹建齐齐哈尔总堂、修院和学校。

据胡干普记载。当时的“齐齐哈尔教会是一层旧平房,三十公尺长,四十公尺宽,房内有四个房间,一间是神父居住的房间。一间是八公尺长五公尺宽能容纳二十多人的小教堂,也是讲道和慕道的地方。一间是厨房。旁边还有一个小房间是两位中国修女住的地方,也是女慕道者听讲道的地方。墙壁怕倒塌用木头柱子支撑着,物品无处可放,情况很差。”(刘锐《圣弥勒尔教堂图史》)不久,胡干普将这处泥草房进行了改造,扩建成一个能容纳300多名教徒活动的天主堂。中间是教会及神父宿舍、办公室。南面是男子小修院和男女小学校。为筹建新的教堂,1928年7月,英贺福用29750元大洋购得位于海山胡同冷百芝房屋45间。

从1926年3月到1928年7月,瑞士白冷外方传教会在齐齐哈尔、昂昂溪、龙江县索伯台和文固达,林甸县永合屯,拜泉县、克山县、肇州县长发屯、老城子、丰乐镇和吉林省大赉等地,筹建起13座教堂。不仅成立了教会,还创办了教会男、女小学校。

伴随黑龙江地区天主教的传播,齐齐哈尔天主教教堂显得狭小、局促。1931年4月,英贺福向瑞士总会提出建造一座庄严雄伟的教堂计划,得到总会100,000瑞士法郎的支持。消息传开,有10家建筑公司找到英贺福洽谈教堂建筑工程事宜。英贺福不愿意与日本人合作,坚决推辞了日本建筑公司,而是选择了德国建筑师罗塔·马科斯的宝利公司。马科斯是天主教徒,在中国建筑有很好的声誉,在齐齐哈尔,他曾经设计建筑了黑龙江省立图书馆(今称万卷阁)和龙江旅馆(后称龙江饭店,己毁)。

1932年4月,海山胡同原天主堂院落连同周边45间老旧房屋被夷为平地,投资150,000瑞士法郎的圣弥勒尔教堂开始动工。齐齐哈尔政商各界、天主教徒也进行了捐款。英贺福不时将建筑进度向总部进行汇報。1933年9月,教堂及钟塔、主教府、神父办公室及宿舍楼三座主体建筑全部竣工,10月8日举行了竣工庆典。

至1935年,瑞士白冷外方传教会在黑龙江传教区筑建起89座教堂。其中,林甸县的永合屯、龙江县的文古达教堂规模较大,可以容纳400名教徒同时活动。

1947年7月,圣弥勒尔教堂被新政权接管,宗教活动停止,几十名外国神职人员被遣送回国。此后,教堂先后被南下干训队、嫩江省委党校、北满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占用。1952年,齐齐哈尔马戏团正式成立,圣弥勒尔大教堂改由马戏团使用。1953年冬,齐齐哈尔监牧区的外籍宗教人员己全部离境,该教区自行解散,1957年恢复活动,将东路小学东胡同高家胡同二号平房划归天主教使用这是一处四合院式的建筑,占地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1966年6月28日,100多名红卫兵以“横扫四旧”为名,用木棒把教堂50多个用德国进口五色厚花纹玻璃装成的十字架长条窗户全部砸碎。1967年夏,又将钟楼顶端的十字架改换为一个用钢板焊成的大红五星,把钟楼上四面20多米高散放钟声的水泥十字架空隙用砖砌死,次年又将砖面抹上水泥,四周写上“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等4条标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2年,政府将大教堂所有权归还给天主教哈尔滨教区,并委托齐齐哈尔市天主教堂所有权归还给天主教哈尔滨教区,并委托齐齐哈尔市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向占用单位收取租金。1987年2月,这座教堂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国务院宗教局拨专款,对大教堂钟楼进行维修,将钟楼顶端的红五星拆掉,按原样重修一个水泥十字架,将主塔楼四周四个长型十字架被堵砖全部扒掉,恢复原貌。1992年马戏团从圣弥勒尔教堂迁出。

2010年下半年,市政府对圣勒弥尔教堂周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治,拟整修一处市民休闲广场。由于难度较大,这项计划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与哈尔滨市的索菲亚教堂周边美化亮化工程相比,圣弥勒尔教堂自有其独特的韵味,足可以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足以光耀齐齐哈尔商业区的门楣。由于我们欠发达,以至于影响力度和耐力,迟滞了古建筑焕发青春的时空,惜之!

十里钟音

若论及解放前齐齐哈尔城单体面积最大且高度第一的建筑,我以为没有谁能超过圣弥勒尔教堂。这个记录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被打破。

据刘锐《圣弥勒尔教堂图史》记载,当时的教堂总占地面积为6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34平方米(一说为6625平方米,建筑面积4254平方米,此说应是现在的规模),由五处建筑及院落构成。教堂主体占地1250平方米,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哥特式建筑。主塔高43米,主塔底层为礼拜堂,内宽敞明亮,能容纳4000名教徒同时礼拜。北端的祭台上燃着长排的烛火,墙体壁画描绘出圣经中的经典故事。

主塔四面镂空,每面镂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每个十字架20余米。塔顶筑有一个南北方向高1.75米的十字架。十字架下为钟楼,钟楼四周镶着德国制五色厚花纹玻璃,装成十字架长条窗户。内悬从德国进口的1大4小5口合金铜钟。大钟高度和直径均1米多,重1吨多。小的高度和直径均为30多厘米,各重100多公斤。铜钟于齐齐哈尔市解放初消失。

教堂底层为礼拜堂,宏大宽敞。窗户上镶嵌着红、黄、蓝彩色玻璃,透过阳光斑斓的光影,教堂内又增加了几分富丽和无限的神秘。北端设祭台,两侧墙上绘有天主教的传说故事壁画。

教堂的正北60米开外是两层黄色楼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被称作总堂主教府,是主教、副主教办公、住宿之处。

教堂与总堂主教府之间的东侧,是一座建筑面积为972平方米的两层青砖楼房。楼上是神职人员会议室,冬季兼做礼拜堂。楼下是厨房、食堂及招待所。

教堂与总堂主教府之间的西侧是一座建筑面积794平方米的两层青砖楼房,为本地和白冷会神父办公、住宿之所。教堂的西南侧建有红砖房三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为新教徒做讲习用的要理房。

清代,齐齐哈尔城的晨钟暮鼓声音依靠将军衙门推送。民国时代,迎恩门上一度建有新式塔楼并安装了西式钟表,但为时不长,即被拆除。伪满时代,圣弥勒尔教堂的大铜钟于每天早6时、午12时、晚6时报时,总计3次,据说钟声音谱是1、2、3、4、5,钟音能传送十余里,届时,整个卜奎城被钟声笼罩。

如利剑一般直插云霄的塔楼,有着英贺福等人赋予天主的寓意,而悠扬的钟声协调着一座城市的律动,传达着传教者的铎声。直到钟声被停止的那一刻,齐齐哈尔火车站的的钟声承担起报时任务。改革开放后,电报大楼的钟声传扬四方。

1990年我大学毕业后,曾经几度到当时的齐齐哈尔马戏团看望我的二叔一一团长王云良,目睹过大教堂里马戏团员工正在排练舞中幡。北侧是作为办公室的二层黄色小楼,木质地板,古香古色。记得东侧好像是食堂、员工宿舍什么的,窗户根还拴着黑熊和马。西侧是家属住宅,一条小胡同几乎转不过身,拥挤不堪。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堵。当时年龄小,对教堂建筑本身没有太多关注。当时大家叫这个教堂为天主堂。圣弥勒尔教堂的圣字是将教堂资产归还教会并进行整修后才加进去的。

八面铎声

关于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教的目的,伟人早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但作为历史,瑞士白冷外方传教会在齐齐哈尔地区的传教经过需要介绍明白。

自1925年齐齐哈尔成立专门教区,瑞士籍天主教白冷外方会传教士纷至沓来。1929年4月,齐齐哈尔教区设教长,由瑞士神父英贺福担任。1932年1月11日,齐齐哈尔正式成为监牧教区,英贺福任监牧,胡干普任副监牧。

因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持,加之传教士们的艰苦工作,英贺福等人很快打开了局面。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圣弥勒尔教堂的兴建。中国人是比较在意“豪宅”等方面作用的,一座建筑也许要超过若干次慈善活动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筑建教堂只不过解决了传教的场所问题,更多的工作在教堂之外。自1926年至1947年的20余年间,英贺福筹办了男、女修道院、要理班、学校、医院等许多机构。

1926年春,在海山胡同天主教堂办起了崇修小修道院,招收修生12人,由胡干普任院长。1928年又迁址于船套子黄沙滩一带,改称船套子小修道院,由英贺福任院长,分中、小学两部。中学六年制,小学十二年制,除宗教内容外文化课与当时国民学校大体相同。1930年在贤良胡同创办了女修道院,目的是培养中国籍的修女。天主教的另一种宗教教育形式是办要理班,在20年的时间里,齐齐哈尔教区设有27处要理班。其中市区有圣弥勒尔大教堂要理班、三里岗子和北关3处要理班。

圣弥勒尔教堂不断利用办教育、办学校的方式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圣弥勒尔大教堂在齐齐哈尔创办了华北中学和华北小学。中学分为华北男中和华北女中,小学也男、女分校。华北中学位于圣弥勒尔教堂路西,现一百商店路北的三十七中学位置,校园范围很大,操场也很宽敞。1945年至1951年期间,曾一度成为在齐齐哈尔的俄国人的子弟学校。华北小学在华北中学北侧,1938年男、女合校改名为私立齐齐哈尔市龙江国民学校,解放后改名为齐齐哈尔市育才小学,和北大仓酒厂对门。

1927年开始派修女来华,协助白冷会神父们的工作,重点是进行医疗救助。1928年,英贺福成立了一个贞女团体,开启了齐齐哈尔修女传教的先河。1930年,创设“耶稣圣婴圣德兰贞女修院”,院址设在贤良胡同。到1935年,“圣十字架会”齐齐哈尔市有修女24人。1929年,赖次芽修女在市区三百间房(今新化小区、南马路及青云小区一部分)建立了“仁慈诊疗所”。陆续的,拜泉的“约瑟医院”、肇州的“圣拉斐尔医院”创办。其他传教点的施医药所、戒烟所、养老院、孤儿育婴院、畜牧公益会也相继举办。据档案资料统计,到1941年,齐齐哈尔传教区有病院5所,病床20张,手术239人。施诊所5个,诊疗人数40213人。孤儿育婴院1所,收养17名孤儿。养老院2所,收养7名老人。

为传播基督教,英贺福等创办了《龙江公教月刊》,后改称《齐齐哈尔市天主总堂铎声》。1937年改版为《铎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停刊。

到1945年,齐齐哈尔教区东起通肯河畔的拜泉,西至满洲里,南起白城子、肇东,北达讷河和嫩江县,传教面积近500,000平方里,2300,000居民中,有教徒27000多人,准教友7800多人。共有21座堂口、78个公所(无座堂的神父)、3间医院、7间施诊所、4间育婴孤儿院、老人院3座、小学男女学生7000多人、初中男女学生500多人、圣书学校(道理学校4500人)、国籍司铎和大小修院修生45名、外国修女30名、外国神父40多人,每年接受圣事的亡者,平均500多人。

史料显示,1931年江桥抗战期间,“船套子崇修小修道院”一度成为马占山领导的黑龙江防军构筑作战工事,以阻击日军,同时在教室接收救治伤员的堡垒。圣弥勒尔教堂也收容了部分伤员以及齐齐哈尔天主教徒和许多百姓。1932年5月,国联调查团一行5人抵达齐齐哈尔,英贺福主教站在中立立场独自向调查团介绍了日本侵占齐齐哈尔以及江桥抗战的过程,递交了相关资料。

谈起圣弥勒尔教堂,必定涉及圣弥勒尔教堂的两位神父,一位是英贺福,另一位是胡干普。英贺福生于1899年,23岁成为传教士。1924年来到中国。1932年1月11日,齐齐哈尔正式成为监牧教区,英贺福成为首任主教。1933年10月,为筹建大学,也为暂解乡愁,英贺福踏上归国旅程。年末,英贺福即返程。1934年1月17日晚8时46分,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开往满洲里的国际列车在泰康县小蒿子至烟筒屯区间脱轨,年仅35岁的英贺福被红胡子(土匪)杀害(一说被日本人杀害),至今没有结论。

胡干普,1893年1月7日生于瑞士,27岁成为传教士。1925年,与英贺福结伴来到齐齐哈尔传教。1934年12月,教廷委任胡干普为齐齐哈尔监牧区第二任主教。1947年,發生“天主堂间谍案”,胡干普等人被逮捕。齐齐哈尔教区所有教堂或被充公或被拆毁,医院、学校、修会、修院、各种慈善机构全部停办。1953年教区内的外籍神父、修女全部被驱逐出境。此后,这一部分教职人员转入台湾地区传教。

曾经咨询过一些朋友,解放后齐齐哈尔市的第一座高层建筑是哪一个?我指的是超过圣弥勒尔教堂的。有说二厂综合楼即群英名苑的,有说是农垦大厦的,还有说是白鹤宾馆或青少年宫的。这些建筑大概都兴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圣弥勒尔教堂相比晚了半个世纪,建筑质量更是难以与之匹敌。

而今,圣弥勒尔教堂在大商新玛特等商业高层的比对下相形见绌。然而,透过楼宇的间隙,我们依然可以全方位欣赏其建筑外形之美;走进其中,依然被其无与伦比的装饰艺术所震撼。

猜你喜欢

教区传教弥勒
托忒文《般若弥勒经》木刻时间考释
大足石刻弥勒信仰下的两处“启门图”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迟到后果很严重
千万别迟到
迟到的后果
迟到的后果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云南省弥勒市投入1200万元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