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山梁野问茶去

2019-03-12觉人

茶道 2019年2期
关键词:野山武平绿茶

觉人

武夷山脉绵亘550公里,位于祖国版图的右下角,由东北至西南,在东南沿海丘陵和江南丘陵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形成了江西和福建两省的天然屏障。中国茶叶在地理上也有一条分界线,大致沿着南岭山脉为界,大岭南北自然分化成茶业的两大区域,岭北以浙皖赣为代表,岭南则以福建为代表,而福建产区主要以武夷山脉为依托。近半个世纪以来,北方盛销浙皖赣等省绿茶的传统地区,虽然也开始出现福建茶的身影,但闽粤地区和东南亚盛行福建茶的状况,大体上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武夷山脉南部与南岭东部核心九连山脉交会之处,有座海拔1538.4米的高峰——梁野山,梁野山俗称梁山顶,自古以来就是武平的象征,因奉祀定光古佛,这里顺而成为客家保护神的祖庭所在地。武平县地处武夷山脉最南端,独特优异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所以民间好茶、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可追溯至宋朝以前,全县各地不仅村村寨寨有种茶习俗,而且家家户户必备茶饮茶,客人来访也必先敬茶,在公共场所(如旧时古道茶亭、茶馆)也盛行献茶、敬茶之风。茶的民间传统如此深厚,武平城作为福建茶向岭南,尤其是客家地区流转的重要门户,梁野山其下的武平茶,无疑也是福建茶,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支。

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

对武平有限的了解,我之前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它曾是厦门一代知青1969年插队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客家的美食。真是孤陋寡闻呵,事茶恁多年,武平出产绿茶,对此我还所知不多,9年前,我在武平籍的师友老吴家里做客,遇到曾在他家乡插队的汪老师,汪老师提及广阔天地里,他曾经锻炼的那个乡村出产的绿茶,每年都一直喝着在。他这一说我就留意了,作为一个厂矿子弟,我对上收下放、插队落户、落实政策一类的词,一点也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的玩伴,特别是父辈师长们,都是五湖四海的一部分,所以,对这类带历史印迹的人事特别有亲切感。而当时对武平茶的态度呢?好奇心多一些吧!心忖什么时候去看一看,全然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我真的怀揣访茶的初衷,起念只身去往武平。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篮儿把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采呀采呀,片片采来片片香。

时间过得真快,从今年年初说去武平访茶到真正成行,一晃大半年过去了。秋分刚过,师友老吴在当地帮我联系的朋友提前确认了行程,我一早从武夷山北出发,同老同事熊振峰在厦门北会合上,从闽北经闽南再到闽西,大几百公里一路疾驰,当天傍晚如约赶到了武平县城。

闽西小城安静整洁,顾不碍细看平川河两岸的城区风景,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在武平资深的茶叶专家钟德民等同好们的陪同下,由小熊载着大家,一行奔赴武平绿茶主产区,位于梁野山下,有着“绿茶之乡”美誉的桃溪镇。

资料显示,距离武平县城44公里的桃溪镇,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资源覆盖率达90%,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的特征,最高海拔1 123米,最低海拔245米,垂直地域的差异,又形成了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小气候区。

据钟老师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桃溪开始发展茶叶生产,迄今全镇拥有茶园23650余亩,年产绿茶1 957吨,是福建雀的主要绿茶生产地之一,全镇人口两万六干多,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口达到了三分之一,是梁野山下名副其实的绿茶之乡。

独特的小气候,肥沃的土质和较大的高低海拔差为茶果生长和反季节收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桃溪茶区采制期长,《采茶歌》里的明媚春光,我们尽管只能在闽西山歌里想见,但适逢采制秋茶的时节,我们也依旧饱览了茶山秀色,细嗅了醉人茶香。

出了县城,一路向北,从高大的梁野山脚下绕行而过,行驶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今天的第一站桃溪镇桃溪村。随后走访新礤、江坑和湘里几个茶村的过程中,这里的茶农茶户,不论老少,见到带路的老钟都以“钟教授”相称,看得出来,长期推广茶叶技术的钟老师颇有人望。茶叶技术工作者受尊重的现象,既说明了当地政府对茶业生产的重视,也说明了当地茶農对茶叶技术人员的认可。听说钟教授带客人来,这些武平绿茶各项赛事的“茶王”和“金奖”得主们,都不吝慷慨,纷纷拿出新出的秋茶来款待我们。

客家人热情好客,从客家菜的食材外形和盛装方式就可以举一反三,拿必备的土鸡土鸭来说,每一碗端上来都是盆满钵满,盆钵中的食材也都是大块大块的,每一口都顾不上细嚼慢咽,就囫囫囵囵落了肚,从上座到下桌,从口齿到胃肠,整个过程下来,让你有各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感觉。茶座跟着餐桌走,喝武平绿茶,也有吃客家菜一般的“大快噫然”之感!

诶,你这个投茶量比我们武夷山地道的金骏眉还要少哦!

看着热情的主人投茶方式跟以前的不太一样,不明就里的我忍不住发问,用金骏眉来做参照,大家也当然容易理解我的意思。

我们现在喝的是翠芽,你看看这个干茶!钟老师递过茶盘,精选过的芽茶外形匀整,半月形的干茶颗粒饱满,褐绿相间的条索紧结,纤毫致密,呈现出一股细腻的蜡质感。我调整好呼吸,屏气后再努力一吸,如饮醍醐,秋茶的高香扑面而来,直沁天灵。一颗一颗的翠芽,像无数个弦月微微散逸着光彩,又像密密匝匝的鱼群,在我的手中,一下游到这边,一下游到那边……

钟老师解释道:我们一般投放8到1 0颗芽茶,大概掌握在2克,不然茶浓苦,一般人喝不惯。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抱着十分的好奇心,第一口茶入喉就感觉个性十足,春茶看水秋茶闻香,没想到武平翠芽秋茶浓烈几近岩茶的茹苦,饱满的茶汤对味蕾形成的冲击,让人暗暗吃惊,刚才还心忖主人家小气,原来事出有因。我冲钟老师和在座的同好使了个眼色,算是为刚才的唐突,表示些歉意。

武平茶树多为省茶科所选育的良种,根据采制的品种和加工工艺,主要分为炒绿(条形)、雪螺(螺形)、翠珠(珠形)、翠芽(扁形)四个武平绿茶系列产品,每个系列呈现出不同的外形表现和品饮特征,炒绿类基本有栗香、花香、豆(粉)香,但和其他绿茶比较起来,武平绿茶富含多酚类物质,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品饮时不与其他绿茶加以比对,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甘醇鲜爽,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就因为我们武平绿茶品质优异,所以,参赛的时候,组委会都要为我们武平炒绿单独设立奖项,不然,不在一个标准上,专家不好甄选,

最能代表武平绿茶的是传统的梁野炒绿,炒绿历史最悠久,而且产量最高,占到整个武平绿茶的70%,是当仁不让的当家茶。钟老师一边走一边介绍,一会儿,我们来到新礤村,喝到了我早已迫不及待,心下念念不忘的梁野炒绿。

与翠芽的秋茶相比,这泡炒绿条索紧秀,细小如米粒般大小,油润的银灰绿泛着春茶特有的光泽,汤色清亮,花香气息若有若无,清幽如兰,有意思的是,它的叶底像刀裁切一样齐整,舒展开的披张跟瓜片很接近。

这泡炒绿茶芽如米粒,因此也叫米子茶,它最大的特点是叶底像瓜片。

喝茶的人本来不应有厚此薄彼之心,或许是刚刚喝过的秋茶,茶风过于刚猛,我始终有些意犹未尽,品着这泡堪称代表作的春茶,又听钟老师在一旁如此这般地介绍,我终于顾不得矜持,忍不住大加赞赏,说道:喝茶人的虚荣心是不受责备的,要允许我有虚荣心,你们今天陪着我访茶,各个都是金奖茶王,一路喝的茶不少,可说实在话,喝过了这泡茶,才有喝到茶的感觉,好像渐入佳境,酣畅得很呐!

清朝初期,武平丰顺平里禾平(今民主乡)乡民携带用土纸包装的地产“高埔茶”,探望广东潮州府武平籍知府,知府当堂泡之,顿时浓香扑鼻而汤色清亮似白开水,滋味鲜爽甘醇,经久耐泡,从此“高埔茶”声名鹊起,闻名于闽粤赣等客家地区,一度成为御贡上品。时光移易,当初名噪一时的“高埔茶”已经流为传说,如今,武平全县集中开垦连片茶园,原生种茶山地早已被大力倡导的有机茶田所替代,生产加工方面也者B采用机械制茶,各个茶区业已鲜见传统的古法炒绿,在我这个外人看来,这不免有些缺憾,但转念—想,这泡米子炒绿,仍能让人一见武平传统绿茶的芳泽,从中感知梁野山茶内中的精气神,难道,这不是对梁野山下世世代代事茶人,最好的佐证吗?

如明朝所编的《武平县志》中记载: “木之属,茶,有二种;……一种杆小叶茂,春采其叶,炒为饮料。邑中所出茶叶,以云梯山及岩前产者为佳”;《武平县志·实物志》: “茶则箬菜,石湖下、长安洞、石窝子里等处,大多供本地之用,出外甚少,唯岩前产自龙嶂,香味颇佳,有远销外地者……”

行程緊张,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沿着武平绿茶的历史地图,深入梁野山周边去寻访野生古茶树了,平川梁野山、中山长安岽、古石塘、民主高埔、岩前白石顶等地,那些史载野生古茶树生长的腹地,区域分散,我只能跟钟老师和其他同好一一告别,并相期来年,方便的时候再访梁野山,访访当年知青们插队的乡村,访访当年曾经陪伴他们的山中茶。

临别之前,钟德民老师以他的几泡手作茶相赠,每次访茶回家,第一件事一定是喝刚带回的茶,借以重温几日的记忆。喝着钟老师的茶,想着离开武平之前,他带我们去中山古镇,中山河在这穿境汇入梅江,流向韩江,自北向南由闽入粤,几百年前,出自梁野山的武平绿茶,就是沿着这条水道,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在广大的客家地区一脉相承,开枝散叶。当年的“小京城”早已繁华不复,喧嚣的集市与历史的镜像相错而过,只有老屋夹道的古街,还存留着行将肖逝的中原古风,偌大的街道看不到如流的车马,商埠人家也掩藏在岁月的后边,难以再现芳华。可面前丝丝缕缕的茶香,又把我带回了那里,那一声声热情的招呼,让我觉得水不远山不深,有茶的地方就是故土,问茶的乡野就是家园——

“坐下子哈,有事再港,食哩茶唻。”

猜你喜欢

野山武平绿茶
The Price of Beauty
Walking on Fire
All Is Well
我忘了这是冬天
野山芹棚室秋季栽培技术
红樱绿茶两相欢
《海外文摘》在京召开“尹武平散文研讨会”
养血清脂试试龙眼绿茶
忆江南·绿茶
野山在梦中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