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
2019-03-12徐海平
徐海平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内涵及意义
高职院校的职能是其在履行高等教育职责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就是要以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主要任务,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以服务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其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行业特征,而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则是衡量高职院校办的好不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意义。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提升农民综合素养的相关培训活动、服务老年教育,构建地方居民终身教育学习服务平台。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04 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些都为今后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提出了工作方向和任务。二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可以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接触,及时了解、掌握社会最新技术或企业最新需求的发展动向,使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积累教学实践案例,促进教师专业横向的拓展。三是助力企业提升内涵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地方区域性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借助学校孵化平台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青年探索创业之路,开展创业活动;与企业共同探索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开展适应企业职工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等系列培训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发展动力。四是服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居民终身教育体系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师资、场地、设备等优势,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促进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对提升本地居民综合素养、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优势。
(二)高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内容。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除一定的社会培训外,还有承担相应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等培训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等一系列的帮助农民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相关活动。
(三)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一是以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充分利用高校的自身资源优势、设备优势、场地优势,以“大数据管理为平台”,以“购买政府服务、社区服务、各类资格证书考前服务”为主线,统筹考虑,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及各类服务。二是以助力企业提升内涵素质为目标,拓宽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形式,根据企业需要,开展适应岗位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实施对高危行业相关从业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针对贫困人群、下岗职工、弱势群体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三是以乡村振兴战略富民为民为抓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提升培训;开展退伍军人培训、职工能力提升培训、再就业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困难职工培训以及家政服务及月嫂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打造服务当地的综合性人才技能培训平台。四是以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活动为契机,通过学校师资、课程、资源的开放,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开展各类养老、青年、少年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服务当地的综合性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二、当前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缺乏系统发展规划。目前部分或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都在围绕学校的内涵教学质量的提升,对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但意识不强,对高校现有的社会服务项目没有形成整体发展的规划,没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对树立学校品牌服务项目还没有形成共识;同时很多教师也不愿意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而且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也不能充分体现高校应有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有效的开展社会服务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型教师,而目前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对行业最新发展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也不可能清楚的了解到企业发展动向和真正需求,由于这些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的目的性不是很强,服务成效不是很明显,大多存在在理论研究的阶段,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不能转换为企业发展的生产动力。
(三)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受政策、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类社会工作时会遇到不少的阻力。
三、加强高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机制,完善培训相关制度。一是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职称晋升、评定、工资级别、各类奖励要与从事日常教育活动的教师同等待遇,选拔优秀的人才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出台社会服务相关制度,对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的各类问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解决;二是学校要在师资、经费、场地和设备等方面对社会服务工作给予扶持;在项目拓展和维护、资金使用和账务处理等方面给予保障,解决从事社会培训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构建综合性的社会培训基地,并将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优势,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战略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工作时要结合自己优势,有选择、有原则确定一些能体现、维护、和扩大学校声誉的培训项目,要有建立当地一流培训服务基地的目标和发展规划,要通过推进一流培训基地的建设来推进项目品牌、师资品牌、教学资源品牌等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三)多方联动,推进培训协调发展。高职院校紧紧依托专业学科、师资等优势,与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加强合作,搭建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各方需求,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和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培训信息资源使用和共享服务,助力政府、企事业单位员工素质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