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财会专业创新模式研究
2019-03-12兰雁
兰 雁
引言
高校学生扩大招生正在火热地进行中,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全面落实。在这教育时代背景下,高等学科专业教学的同质化特征较为明显,结构矛盾日渐突出,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取向问题与市场供需差异性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新经济时代发展背景角度进行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变化,高校应切实围绕社会人才发展需求与行业发展方向,在培养财会专业人才中,需要重视产业转型的发展契机,创新改革教学培养目标,多方向展开教育教学形式。为提升财会专业学生的毕业率,高校首先应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模式与机制等,进而为适应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财务专业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
新经济概念是信息技术产业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变革下的时代产物,其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下,围绕新兴技术产业与数字化资源为导向的知识经济。以传统工业经济为基础,新经济呈现出不用层次的经济表象,即低通货膨胀率、经济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三项共存,进而表现出经济周期的特征逐渐消退。相比较而言,经济动力源于新兴技术产业化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表征,实现新经济导向下的知识经济新发展形态。在国家宏观调整政策与市场环境的波动下,产品生产周期、经营转型风险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信息环境,应切实提升自身经营实力,主要为市场预测、经营战略、战略部署与风险控制能力等。传统财会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变革,进而将视线转向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上,应对人才缺点,培养创新型的综合人才是当务之急。对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无论是企业主体还是高校主体都应转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模式,实现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渐进式过渡。
二、财会专业人才的社会供需情况
(一)财务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我国人才市场中,财会专业人才的市场配置情况为“供大于求”。正是就业形势的严峻,财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极具严酷的挑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会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不同高校办学主体为满足报考需求,纷纷增设财会专业,这种盲目扩招问题,使得财会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折旧造成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出现“过剩”,财务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使得供求关系失衡,财会专业人才就业问题显现。
(二)财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市场经济空间环境的变动,市场对高级财会人才需求量明显在增加。财务专业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企业也希望通过多方途径获取综合型财会专业人才。但是传统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从能力与职业素质角度趋于同质发展,未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求。对此,在人才选择上,社会发展对高级财会专业人才需求没有切实得到匹配。
(三)财会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大量财会专业人才的供给量明显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一部分人才就业困难,再加上企业对高级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使得财会专业人才供给剩余,但是高级财会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缺口。现阶段,我国财会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表现出:基础性财会工作人员较多,但是综合实践应用分析与决策的高级人才缺失。对此,财会专业人才表现出明显的供需结构问题。因此,创新发展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这一结构迫在眉睫。
三、财会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同质化问题
不同层级的高校人才培养,财会专业人才教育教学目标出现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形式,越来越需要具有财会处理与管理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财务会计核算及其管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部分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操作技能型人才,对管理与分析型人才培养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在这种教育教学目标下,高校输出的人才仅符合一些特定岗位,对于新兴产业或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来说,这种教学目标逐渐显露出弊端。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调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内容较为单调,与财务专业的应用性本质相违背。现阶段,我国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主要倾向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输,职业道德素养、法律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与创新创业或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内容较少。高校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问题,使得传统财会专业从业技能没有得到深化变革,学生毕业无法在短时间胜任新兴财务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较为传统
我国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较为传统,在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长期处于这种封闭式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较低,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教学方式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性,师生和生生之间缺乏沟通桥梁。尤其是在教学空间的转化上,仅仅通过教师展开教学实践,缺少必要的虚拟仿真财会操作环境,对于财会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上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财会专业创新模式的建议
(一)变革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上,具体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思想道德、宏观理解能力等人才。第一,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是财会工作人员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坚持爱岗敬业、正确的职业观、城市守信,并且按照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第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操能力。其中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的知识与实务内容、审计与税收基础知识等,进而能够全面展开风险预测、管控与战略决策等措施。第三,宏观理解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企业需要面向市场大环境不断开拓市场,因此要求财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与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行业战略眼光。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
第一,财会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变革。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发展,应对财会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进行深刻变革,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角度划分调整课程结构,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空间,帮助其明确未来职业方向。第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与社会从业能力等。高校教育教学主体应综合的构建教学体系,同时优化专业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了解跨学科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在财会专业人才的职能能力培养方向上,高校或教育机构应重视实践教学,从丰富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训操作技能课程,创新引入新教学观念、观点与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与仿真模拟实验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组织能力与社交能力等。第三,开阔财会专业人才的认知领域。高校应充分调动资源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术交流与论坛中,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在课程优化设计上,为高校提供双语教学资源,贯彻财务管理的先进教学理念,熟悉并学会运用国际财会专业体系。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教育始终获得长效管理的基础。第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配置专门指导教师。在权责和岗位设置上需要与教学环境相匹配。第二,财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同时依托于实习就业、基础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基础上,并签订多方用人协议。对于基地涉及的多方主体经济效益获取差异,可以假定框架性协议。明确权责利益,通过多方主体的功能展现,充分落实财会专业的操作性能。第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定期实行动态化评价。在教育基地建设基础上,从高校、企业与学生角度展开多层次教育评价,对于不能充分展现实训功能的基地应硬质合作或展开整改工作,切实保障人才培训的协同效能。
(四)深入贯彻校企合作办学,共享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办学是强调企业用人与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强化与落实产教融合教育指导方针,加强校企合作联系程度,共同打造生态教学环境。进而开展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企业实训教育,为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提供了动力。财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协调高校、企业和客户等多主体利益,可从业务资源的筛选、教育资源转化协议、教育资源整合等途径。辅助展开校内外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完成理论基础知识后,能够进入到基地或企业操作应用理论,进而在财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内容。也可以通过“双师制”、“双元制”课程体系建设,共享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服务于财会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经济发展方向与经营环境也将切实发展改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产品生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需要产业变革的迅速推进。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为适应国际化发展潮流,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需要通过多主体力量协同并进,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机制的完善等角度不断展开教育探索,结合财会专业特点,注重知识体系的变革与实训基地的实操技能培养,从“理论+实操”双向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此,随着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