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际合作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思考
——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2019-03-12薄文广刘仪梅张亚舒

关键词:科技园滨海中关村

薄文广, 刘仪梅, 张亚舒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作为跨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区际合作产业园区通常是指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成熟园区管理机构或相关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共赢发展的一种方式。跨区域建立的合作产业园区需要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际双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并以多种针对性的合作模式促进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双赢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深入剖析我国当前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的动力机制,对区际合作产业园区不同合作模式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增进彼此收益,还能深化和完善跨区域合作,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区际合作产业园区发展动力分析

企业的逐利行为和生命周期决定了企业具有跨区域的发展需求。因此,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的微观动力机制主要是成熟园区内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进行跨区域转移和发展的需求,理论上可将影响企业从所在地迁入合作园区的因素划分为拉力、推力和阻力三大类[1]。

推力是推动企业从成熟园区迁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生产成本上涨、企业缺乏扩张空间、政策法规抑制企业发展等。拉力是吸引企业到共建园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转入地较低的要素成本、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阻力是指促使产业留在原有区位,阻碍企业发生迁移行为的因素总和,包括集聚效应、沉没成本、企业社会关系网等。企业的迁移决策由这三种力量的合力决定,若合力为正,则企业将迁入合作共建园区,若合力为负,则企业将不会发生迁移行为。区际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显然会对相关的拉力,推力和阻力产生影响,进而促进或抑制产业转移。

1. 推力分析

(1) 转出地日益高涨的要素成本。各类要素成本是影响企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增强了企业的迁出意愿。以劳动力为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工资之间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东部地区人均工资是西部地区的1.28倍, 2016年扩大为1.38倍。区际间劳动力工资的较大差异增强了企业向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进行迁移的意愿。

(2) 政府相关产业政策变化。由于成熟园区地区逐步提高产业定位,当地政府会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提高该地区的产业进入门槛并限制低端产业的发展,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推动该地区实现产业升级[2]。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成熟园区的地方政府也会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对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或企业的税收,甚至采取关停和迁移等强制性措施,迫使相关产业或企业进行转移。

2. 拉力分析

(1) 转入地要素成本较低。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要素低成本是吸引其进行迁移活动的重要因素,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的消耗大省则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这种能源地理分布与消耗的不对等使东部地区的制造加工型企业面临较大的资源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强了相关企业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迁移的意愿。

(2) 市场潜力巨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购买量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数量越多,企业的平均成本就越低,越能实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然进行迁移,到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和布局[3]。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园区所在地区的市场潜力被挖掘殆尽,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其长远发展会受到限制。因此,对市场需求的追求增强了企业向共建园区进行迁移的意愿。

(3) 转入地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显然,地方政府提供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会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自然会吸引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进入。而对转入地地方政府层面,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扩大当地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发展和当地就业。因此,落后地区地方政府通常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增强自身对产业的吸引力,进而对企业迁移决策产生拉动效应。如广东省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由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向发展较为滞后的粤西北地区转移的政策,以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3. 阻力分析

(1) 集聚效应。为获得集聚经济,企业倾向于选择在产业集群效应较强的成熟园区进行布局,以获得规模效应的益处。同时,成熟园区内的各种技术、创新等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有利于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与合作,及时改进工艺和进行技术创新,提高集聚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4]。这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对转出地的粘性和依附,使单个企业不易发生转出行为。

(2)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企业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即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在当时投资建设的厂房、设备等。如果企业做出迁移决策,由于这些厂房、设备等无法随着企业一同迁移,企业之前的投入将无法全部收回,造成企业迁移成本的增加。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的某些特殊资产无法转作他用的特性。对资产专用性较高的行业而言,沉没成本对产业转移的阻碍效应比一般行业更强[5]。

(3) 投资软环境。对企业而言,完善的市场化体制和机制、规范而高效的监管体系和政府服务等都是辖区内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制度成本。一般而言,位于较发达地区的成熟园区其投资软环境要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而位于欠发达地区的新建园区大多存在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制度成本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向发达地区外迁移的意愿[6]。

(4) 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对产业转移存在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效应主要是通过“关系嵌入—信任—转移意愿”这一传导机制实现的[7]。一方面,企业需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中获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其他相关企业支撑,企业之间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帮助企业克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问题。企业若从当前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很可能难以迅速与迁入地地方政府或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而实际上,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嵌入在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之中,必然受到当地社会因素约束[8],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易于流动相比,社会资本难以流动,一旦企业转移,其嵌入在原地的社会资本就会丧失[9],进而对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二、 区际合作产业园区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利益需求点及行为主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区际合作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按照合作开发主体的不同,现有的共建园区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七种: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园区合作模式、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园区-园区合作模式、园区-企业合作模式、企业-企业合作模式和多主体综合合作模式。

1.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合作

该模式是目前合作产业园区中最常见的模式,一般是由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与欠发达地区政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园区开发公司,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产业共建园。共建园区内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与项目对接等工作由发达地区政府委托其所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负责,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将给予园区相应的专属优惠政策。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依靠两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完成园区初期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但两地政府对园区管理的过多干预也容易导致园区对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日后形成核心竞争力。

2. 地方政府-园区合作

地方政府—园区合作模式中的地方政府虽然也是开发主体,但与政府—政府合作模式不同的是,这种合作模式中的地方政府不直接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而是通过土地或资金等要素出资与园区合作成立股份制的合作开发公司,由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此外,开发公司还负责按股本比例或协议对园区内产生的收益进行统一分配。该园区建设模式在保证了园区高市场化水平的同时,还明确了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范围。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持股较少一方的积极性明显小于持股较多的一方。

3. 地方政府-企业合作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合作模式能够很好地将企业效率与政府资源进行对接。政府将城市的开发运营权授权给企业,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了整个城市的资源配置和整合,并为政府提供运营管理等服务。这种项目整体运营的模式不仅帮助地方政府改善了城市环境,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还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并获得长期稳定的税源及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而企业通过与政府签订排他性特许经营协议及相关补充协议,既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了自身应享有的区域特许经营权,又以区域内产生的收入为限结算项目成本及收益,实现了权利与义务、收益与风险的对等,获得了合理的投资回报[10]。

4. 园区-园区合作

这种模式是两个地区的园区合作成立投资开发公司,由该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收益按双方股本比例分成。其主要目的是帮助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园区实现发展。一般来说,园区的管理及运营工作主要由两个合作园区中具有资金、管理或产业基础等优势的一方负责,如园区的投资、建设、管理和招商等经济事务。而发展较为落后的一方提供帮助支持,主要负责园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和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

5. 园区-企业合作

这种模式一般有两种形成原因,第一种是为获得集聚效应,为吸引大型优质的龙头企业进入园区以吸引纵向及横向相关企业在园区内集聚,最终形成集聚效应以促进园区的良性发展。第二种模式是已经建成的园区为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的日常运作,而引入大型且资质较好的企业负责园区内的日常运营、管理等工作。

6. 企业-企业合作

由于区际合作产业园区中的非直接产业发展类事项通常需要由地方政府来完成,而企业在这方面不具优势,这种合作模式一般是由两个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司就某一项目展开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由该开发公司负责产业园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工作。由于完全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开发建设,缺少地方政府的介入,因此这种模式下所享受的税收及土地等方面政策优惠力度可能小于其他模式。

7. 多主体综合合作

与以上合作模式不同,多主体合作模式的开发主体包含了企业、园区和政府三者,这一模式既可得到政府在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还能采用市场化的开发运营手段,保证园区开发建设的效率。可以说该模式综合了以上各种模式优点。但由于开发主体较多,这种合作模式面临着如何划分职权、如何设计利益共享机制以保证各主体参与积极性等难题。

在上述合作模式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合作一方发展较好,而另一方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双方都希望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整合,进而达到1+1>2的协同效果。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各级地方政府常采用对口支援以及区际产业合作方式来支撑和实现上级政府的协调发展诉求。因此在开始阶段,区际产业合作更多表现为两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两地地方政府可以方便调动相关资源,通常能够给予较大力度的政策优惠和专享从而实现较快地起步和发展。但随着区际产业合作园区合作的日益深入,市场化下的核心竞争力缺乏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也迫切需要合作模式的转型,应逐步由地方政府主导转向园区管委会以及雄厚实力的大企业等开发实体主导,由依靠行政化的资源输入转向市场化的竞争选择。而实际上,应根据合作双方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来选择针对性的合作模式,并根据产业合作园区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地进行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及具体合作措施的调整。区际合作产业园区不同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区际合作产业园区不同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三、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困境分析

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为“牛鼻子”的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三大主要内容之一①。2016年9月28日,北京市和天津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中关村管委会和滨海新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②正式揭牌。以京津两地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为标志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滨海新区甚至天津市各区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产业转移工作的建设重点。天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把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示范园区,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样板③,滨海新区的主要领导也要求举全区之力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从天津和滨海新区层面而言,相对于其他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的功能性平台④,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更多是作为领导集体优选后的“集体”行为,而非单纯某个园区或地方政府的“个体”行为。虽然有两地政府特别是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仍面临着以下几个困境。

1. 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构建合作双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不仅涉及到能否为区际合作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还是决定区际产业合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当前滨海新区对于中关村的需求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需求,这种区际合作双方需求上的严重不对等,更要求建立一个符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际情况的长效合作机制。而根据当前公开资料,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建立了负责宏观决策层面的科技园领导小组,负责中观实施层面的科技园管委会以及负责具体开发的运营公司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但目前较少涉及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如京津双方资本投入数额和比例、后续的税收和利益分配、合作退出方式及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等。

以同属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的江阴靖江工业园为例,在合作开始阶段,合作双方在资金投入和项目收益等方面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约定,如江阴、靖江两市按9:1的比例共同出资一亿元合作成立投资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和建设。10年内,两市都不从园区提取投资收益,收益全部留在园区内用于滚动发展,10年后,投资收益两市对半分成[11]。此外,江苏省还将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从江阴、靖江两地地方政府抽离出来,交由省里相关部门直接管理,这极大地推进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2. 地方政府主导土地运营的传统开发模式尚未摆脱

同许多区际合作产业园区一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最初采取的开发模式也是在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用于前期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后,开始通过土地、财税及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企业盈利后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缴纳的税收⑤来弥补地方政府初期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这种资金循环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并通过给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各种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进而形成企业、园区、地方政府三方均获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由于地方政府前期资金投入巨大,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已经完成,但目前园区还缺少优质项目带动其发展。与前几年的发展环境大不相同,现如今吸引优质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处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好项目)的尴尬处境。

3. 清晰的功能和产业定位尚未明确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两市进行了重新定位,天津定位由之前的“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转变为“一基地三区”⑥。然而,对于规划面积仅有20平方公里且之前定位为“北旅游”⑦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而言,制造业不是其招商引资的重点,因而吸引北京先进制造业较为困难。一方面,当前北京市已处于工业化后期,2016年北京所有二产占GDP比重仅为19.2%;另一方面,虽然北京实施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疏解政策力度日益增大,但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型先进制造业转出较少,有些甚至还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12]。因此,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吸引北京先进制造业入驻难度较大。

此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目前还不属于天津自贸区范围,无法享受到贸易和投资便利自由化等政策。另一方面,占据了港口优势的东疆保税港区以及合并了中心商务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比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更具优势且产业基础更好,临近的中新生态城已是整个滨海新区成为生态宜居海滨城市的重要支撑。因此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需要早日明晰其发展的功能定位,并考虑是否可以融入并支撑滨海新区甚至天津市的发展。只有明确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之后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精准的招商引资等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4. 临近区域激烈的市场竞争尚未缓解

在国内具有领先技术创新能力的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日益受到其他地方政府及相关产业园区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与北京中关村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的地方政府已经超过40个,合作区域从南方的贵州到北方的大庆。仅在临近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内,与中关村共建的区际产业合作区就分别有7家和2家⑧。这些园区发展的产业主要是“高大上”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一些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3]。因此,各个园区之间的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且存在无序竞争现象。而在上述9个产业合作园区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签订正式合作协议较晚,且正式揭牌时间也处于最后一位。

2017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正式签署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布局超前、体系完备、宜业宜创、引领未来”的科技新城。对产业基础发展较差但具有较高发展目标的雄安新区而言,积极吸引北京等优质外部资源,促进其发展已经成为了河北省的不二选择,而北京市也必将大力扶持雄安新区发展。因此,与更受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以及河北省其他与北京共建的合作园区相比,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无疑面临着激烈竞争。

即使在滨海新区内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临近年发展较快的中新生态城,南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主攻高新技术发展的高新区,东临国际贸易和融资租赁等产业发展较好的东疆保税港区,相对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而言,上述区域均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较成熟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

四、 促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坚持外援带动和内援驱动的“两条腿走路”发展思路

第一,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应抓住契机,利用雄安新区对入驻企业采取异常严格的控制和限制措施⑨的难得机遇,利用北京三大科学城的前瞻性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北京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机构,有效衔接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产业的发展方向[14]。

第二,应超越现有的产业园和科技园区,积极吸引总部在北京的大企业和一些大院大所的分支机构等高端项目,在合作方式、机制设计、创新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营造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此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把重点放在吸引中关村的基础资源上的同时,也应该把另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广东省⑩的相关企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形成精准化的京籍与粤籍外援引资发展思路。

第三,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增速较快、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企业都会受到所在地区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较难迁移,因此吸引天津之外的企业资源特别是优质企业来津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坚持作为“增量”的京粤外援带动发展下,天津也应把作为“存量”的本土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壮大作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内源驱动,坚持外援带动和内援驱动“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

2. 构建利益成本相匹配以及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按照合作开发机制的不同,国内现有的共建园区合作路径主要可分为股份合作模式、援建模式、委托开发模式、产业招商模式、项目合作模式以及综合模式[15]。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和具体路径是后续共建园区合作成功与否的制度基础,这对于京津两地集体合作下的滨海中关村而言更是如此。

在滨海新区和中关村彼此依赖程度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制定滨海新区和北京市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机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京津合作双方应根据各自的合作目标和利益需求点,在现有政府共建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充分协商来构建一个包含合作双方权利、责任、收益、风险甚至退出方式等在内的较为详细的制度框架,并建立一个合作双方均能参与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协调机制。

此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两地地方政府的“示范性”合作项目,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制定政策并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行,但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存在着非市场性、非制度性、难监督性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适时向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多层次、良性互动的网络型合作转变[16]。作为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机补充,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应积极建立跨地区的行业协会联盟或新的行业协会组织,协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推进区域市场秩序的建立,并积极探索京津地区各类市场资源的对接与整合。

3. 园区开发由优惠政策为主过渡到创新土壤培育为主

在区际合作产业园区发展之初,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能够快速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部分为了获得政府政策红利的企业投资入驻。但随着园区发展,地方政府对园区扶持政策的红利作用也会逐渐减弱。这时就需要强化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园区减少对地方政府红利政策的依赖,提升自身能力以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手抓到底”,地方政府在发挥好启动器和催化器的作用之后应适时退出。当前内外部环境变化使得单纯依靠土地滚动开发的开发模式难以为继,随着我国产业层次和质量的提升,之前的“人随产动”转为“产随人走”,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完善、政府服务的提升以及营商环境的打造等软环境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应着力打造高效亲商营商的软环境,并在区政府的统筹下,有效利用临近的中新生态城相对较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且与生态城以及开发区东区等临近区域进行有机协同,共同支撑滨海新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此外,滨海新区前些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更多来自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撑,而未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一些高、精、尖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应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资金引导、知识产权投融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研发转化等方面为企业培育公平竞争的土壤,而非单纯对相关企业进行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扶持。

4. 创新利用好先行先试

国内当前区际产业合作园区中存在的一个制度障碍就是GDP以及税收分成。在当前制度背景下,任何理性的地方政府都不希望税收流失,而当前国家对一个地区发展的支持由之前的真金白银的硬支持改为允许先行先试的软支持,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自下而上争取中央及相关部委的支持。如打破传统GDP统计的属地原则,探索合作园区GDP分成机制和产业转移新增利益分享机制[17]。国家应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区际合作产业园区的利益分配协议在制度及法律方面得到保障。此外,利用天津自贸区的制度优势(如空港资源等)、中关村的科技优势以及雄安新区的优势(与雄安新区一起联合申请等)也需要提早谋划。天津及滨海新区地方政府应着力构建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大胆试、大胆闯,避免让先行先试者独自承担“试错”成本,进而加快形成改革举措前后呼应、互相配合、上下互动的良性格局。

注 释:

①其他两项分别是京津冀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京津冀区域环境联防联治,但相对于前两者,产业协同无疑起着更为重要和持久的支撑作用。

②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主要行政范围就是之前滨海新区十大战役之一的北塘经济区,道路、煤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几乎已经建设完毕,也吸引了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

③京津冀之间确定了“2+4+46”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其中2个集中承载地以及4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中涉及天津的只有滨海新区一家。

④天津市为了更好地承接来自于北京的产业转移,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1+11”承接平台,为了弥补中心城区无承接平台的不足,经过调整后,天津市重新确定了包括所有行政区的“1+16”承接平台,其中1是指作为综合承载平台的滨海新区,16分别是指分布在其余15个行政区的承接平台(武清区分两个,其他行政区分别为一个)。

⑤通常缴纳的中央政府的国税须照章进行,存在较少弹性,而地方政府对企业缴纳的地税则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方式来调节和平衡。

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⑦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主要依托的北塘经济区片区,之前主打生态旅游,但在2014年,北塘经济区被合并到经济技术开发区。

⑧由于篇幅关系,津冀与北京中关村共建的区际产业合作园区的具体情况,如合作产业类型,开发规模和成立时间等信息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索取。

⑨截至到2017年11月底,经过雄安新区管委会严格审核,只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中船重工、中国建筑等48家中国顶级企业落户雄安。雄安新区大规模的企业入驻还没有开始。

⑩天津在吸引国内投资上,除了第一位的北京,第二位就是来自于广东的资金,且占比远超国内其他省份。

猜你喜欢

科技园滨海中关村
我的梦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图数解说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