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维持抗血小板的治疗

2019-03-12吴鉴洲吴志林黄金培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罗非班血小板脑梗死

吴鉴洲,吴志林,黄金培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 综合介入科,广东 云浮 527300)

急性脑梗死是指原发性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限性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引起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1]。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能及时疏通堵塞的血管,及早改善病情。但由于介入治疗后脑组织仍表现为高血脂状态,极易形成血栓导致病情反复[2]。因此,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急性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替罗非班作为一类非多肽类的血小板膜蛋白受体拮抗剂,既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也能阻碍血栓的生长与扩散[3]。本院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参考2014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4];②发病时间6~72 h。排除标准:①昏迷或大面积脑梗死者;②有活动性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疾病障碍或颅内出血;合并颅内肿瘤;③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者;④重要器官严重损伤者;⑤既往有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病、牙龈出血或尿血病史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6.54±9.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2 h,平均时间(7.40±5.02)h。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7.13±9.3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0 h,平均时间(7.35±4.86)h。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细胞活化剂、抑酸、脱水、抗感染以及降脂等基础治疗,之后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和介入治疗后口服阿司匹林(生产企业:Bayer Vital GmbH;注册证号:H20060323;规格:100 mg/片)100 mg/次,1 次 /d。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和介入治疗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生产企业: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8;规格:50 ml/1.5 mg)以0.4 μg/ (kg·min)30 min,再以0.1 μg/(kg·min)持续静滴2~3 d。治疗期间密切关注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和出入量的变化,定期复查其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

1.3 观测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状态,NIHSS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为0~100 分,评分越低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越高。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患者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

参照脑卒中患者NIHSS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基本痊愈为NIHSS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为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为NIHS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为NIHSS评分减少<17%;恶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情况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0.28,P=0.817、0.781>0.05);治疗3 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t=3.17,P=0.002<0.05),两组患者的BI评分无明显变化(t=0.34、0.11,P=0.736、0.910 >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 分 均 显 著 降 低(t=11.75、6.92,P=0.000、0.000 <0.05),两组患者的BI评分显著升高(t=15.18、12.91,P=0.000、0.000 <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 组(t=2.74、3.93,P=0.008、0.000 <0.05),治疗14 d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t=4.11,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 (±s)

注:1)与对照组比较,P <0.05;2)与治疗前比较,P <0.05;3)与治疗3 d比较,P <0.05。

分组/时间 例数 NIHSS评分/分 BI评分/分观察组 30治疗前 12.67±3.54 35.98±9.06治疗3 d 10.24±2.251)2) 35.21±8.52治疗14 d 4.65±1.201)2)3) 79.31±12.741)2)3)对照组 30治疗前 12.43±4.39 35.35±8.41治疗3 d 12.69±4.35 35.09±9.23治疗14 d 6.33±2.012)3) 66.96±10.452)3)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43、0.43,P=0.578、0.667、0.671 >0.05);治 疗3 d后 两组患者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 集 率 均显 著降 低(t=23.42、16.98、17.80;13.23、14.99、7.25,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相较于治疗3 d后均显著升高(t=6.83、7.64、11.02;2.40、10.23、2.27,P=0.000、0.000、0.000;0.019、0.000、0.027 <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9.61、6.29、8.42;3.14、4.37,2.90,P=0.000、0.000、0.000;0.003、0.000、0.005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1)与对照组比较,P <0.05;2)与治疗前比较,P <0.05;3)与治疗3 d比较,P <0.05。

分组/时间 例数 高切全血粘度/(mPa·s) 低切全血粘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 30治疗前 6.76±0.24 13.65±0.75 79±10治疗3 d 4.35±0.511)2) 9.42±1.141)2) 44±41)2)治疗14 d 5.35±0.621)2)3) 11.67±1.141)2)3) 62±81)2)3)对照组 30治疗前 6.80±0.31 13.73±0.68 80±8治疗3 d 5.52±0.432) 10.98±0.742) 62±112)治疗14 d 5.84±0.592)3) 12.67±0.522)3) 67±52)3)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38<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出血现象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出血现象比较 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因动脉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导致内皮细胞发生坏死,内膜下胶原组织与血小板黏附。血小板释放血浆脂联素和儿茶酚胺等促使动脉动脉收缩和管腔变窄,血小板进一步黏附形成血栓。同时有研究[5]也显示,血小板被激活后也使得非激活状态的GPL Ib/IIIa受体立体构型发生变化,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能高度亲和于GP IIb/IIIa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能短期内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同时,药理学研究[6]也显示替罗非班在停药后的3~4小时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基本恢复。这意味着对于急性脑梗死而言,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既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新鲜血栓,同时也能降低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相对阿司匹林等其他药物,采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此外,还有研究[7]显示炎症也是急性脑梗死的致病因素之一。脑梗死时坏死的脑组织会诱发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进一步促进细胞粘附分子的活化和释放,放大炎症级联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黄志宝等[8]研究中证实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再灌注损伤,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组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9-10],提示替罗非班用于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能充分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状态,提高其临床疗效和降低介入治疗后出血并发症。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可逆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于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可充分改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状态,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介入治疗后出血并发症。静脉输注替罗非班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但由于本研究为小样本的病例观察,未来还需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作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罗非班血小板脑梗死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