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安城市古建筑遗址保护对策研究

2019-03-1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集安高句丽世界遗产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8)

1 集安市及古建筑遗址概况

1.1 集安市概况

集安原名辑安,亦称通沟,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3 341 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4'33"~126°32'48",北纬40°52'7"~41°35'18"。集安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边疆重镇。

根据考古发现,集安至迟在商末周初就已经有人类活动遗迹。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设置玄菟郡,集安属玄菟郡辖境。西汉末至唐初,集安为高句丽都城,高句丽灭亡后为唐王朝安东都护府辖地,后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桓州丸都县辖地。辽灭渤海后,隶属于东京道渌州鸭绿军节度统辖。金代属归婆速府路管辖,元代属辽阳行省辽阳路东宁府管辖,明代归属奴儿干都司建州卫。清顺治、康熙年间在东北修建柳条边,实行封禁政策,集安地处柳条边以内,属于禁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辑安县。1949年隶属辽东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1954年隶属吉林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1965年3月,辑安更名为集安,仍为县治;1988年5月,集安撤县设市。

1.2 集安古建筑遗址概况

集安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各历史时期古建筑遗址类型较为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句丽建筑遗址。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其中除五女山城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外,其他均位于吉林省集安市。

高句丽是汉唐统治时期由高句丽族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集安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所在地,保存有种类多样、数量丰富的高句丽古建筑遗址。

国内城位于集安市区,是高句丽的第二座都城,始建于公元3年,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移都平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国内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554.7 m、南墙长751.5 m、西墙长702 m、北墙长730 m,墙体使用石块垒砌,内部填土,墙体附有马面和角楼等建筑遗迹[1]。国内城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在地表留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型都城城址。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北2.5 km处长白山余脉老岭山脉之间,初名尉那岩城,始建于公元3年,基本格局形成于公元3世纪。丸都山城目前共发现7处城门,其中南墙、东墙和北墙各2处,西墙1处,城内包括宫殿址、瞭望台、蓄水池和“戍卒居住址”等古建筑遗址,另有38座高句丽时期墓葬。依据宫殿址建筑形式推测,宫殿原应是作为夏宫使用[2]。丸都山城城墙(图1)及城内建筑依山形地势而建,以宫殿址为核心,以7处城门作为防御重点,构成了山城的主要军事防御体系,体现出作为都城和军事守备城的布局特点。

数十座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布在洞沟古墓群中,洞沟古墓群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第12代王长寿王陵墓最为著名(图2),俗称将军坟(图3)。将军坟陵墓整体由阶坛、墓室、基础3部分组成,墓构精美,堪称高句丽石墓典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2 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特征与现状分析

2.1 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特征

2.1.1 类型特征

高句丽是一个具有城居习俗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高句丽“好治宫室”,又据新、旧《唐书》记载唐灭高句丽得城176座,可见当时建城数量十分可观。高句丽都城采取山城与平原城相结合规制,战时入山城,平时居平原城。集安现存的国内城、丸都山城都是典型高句丽都城建筑规制,城内留存有宫殿址等建筑遗址。高句丽以集安为都城的时间长达425年,使得集安成为高句丽王陵和墓葬的集中分布区,迄今为止在鸭绿江沿岸已经调查发现了各类墓葬1万多座[3]。其中,12座王陵在高句丽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出多种考古学特征,是高句丽墓葬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代表。结合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集安市高句丽建筑遗址类型以城址、宫殿址和陵墓为典型代表。

2.1.2 分布特征

集安市地处长白山南麓,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多地少。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遍布全市境内,派支山脉呈现放射状,西南多丘陵,东北多低山,主要水系通沟河穿城而过,鸭绿江从市境南面流过。这样的地貌环境使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集中选址修建于通沟平原、通沟河和鸭绿江沿岸,表现出明显的以山为屏、临水而居的特征。此外,以城址、宫殿址和陵墓为主要建筑类型的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与所处自然环境相依相存,同时形成了“城、殿、陵、山、水”为一体的格局特征 。

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呈现邻近中心城区分布的特点。高句丽灭亡后,国内城失去其原有都城地位,城市功能衰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安设县之后,将县城治所设置于原国内城遗址内。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国内城遗址及周边地区成为集安城市中心区,因而形成了高句丽建筑遗址邻近城市中心区的现实状况。

2.2 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

2.2.1 开发利用

集安作为旅游城市,凭借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历史古迹游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体系,而作为世界遗产的高句丽建筑遗址无疑是集安市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集安对高句丽建筑遗址的开发利用始于1985年,从此高句丽建筑遗址也成为集安旅游开发的主要项目。1985年,国务院批准集安为丙类开放城市,以五盔坟5号墓、好太王碑、将军坟、国内城等高句丽古建筑遗址开始对游客开放,很快成为东北地区备受青睐的热门旅游景观。2000年日接待游客最高量为350人、2001年为400人、2002年则高达850人。2003年9月,太王陵、山城下贵族墓区、禹王贵族墓区、丸都山城等相继对外开放,使得集安市高句丽古建筑遗址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深化,旅游接待总量也达到27万人次。2004年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赴集安旅游人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2004年为33.6万人次,2005年为43.3万人次。同时,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综合开发利用也提升新层次,在《集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0—2020年)》所确定的集安6大旅游区中有3处是依托于高句丽古建筑遗址形成的,即集安国内城中心旅游区、洞沟高句丽文化旅游区和丸都山城旅游度假区。2010年,集安市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打造了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具有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意义的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集安市为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完善城市旅游接待供给,再次依托高句丽古建筑遗址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始规划修建高句丽文化旅游城项目和丸都山城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2.2.2 保护规划

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重要的地区旅游资源,更是不可再生、无法替代的古建筑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高句丽古建筑遗址用于旅游开发,集安市相关部门就严格遵照《文物保护法》和上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2001年12月成立集安市文物局,由市文物局直接负责文化旅游工作。2003年,集安市政府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修缮、保护,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和整治。随着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申遗成功,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有效保护世界遗产资源,先后制定了《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规划》《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规划(2002—2020)》《吉林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管理条例》等规划和法规条例,对以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为代表的集安高句丽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以及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相关活动都作出详细且严格的规定,确保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吉林省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2016—2025)》提出的“五片两线一带十点”吉林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格局中也指出要优化提升东部高句丽遗址片区,使其成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利用的示范区。

3 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保护对策

3.1 恢复建筑遗址的整体环境格局

旅游开发是古建筑遗址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模式,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资源开发,都会涉及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间的冲突可能会给古建筑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如土壤、水体以及植被的破坏或其他负面影响。

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体现出的“城、殿、陵、山、水”一体特征,使得自然环境成为其生存的重要依托。对于高句丽建筑遗址的保护,应该基于其“城、殿、陵、山、水”一体特征,着力恢复建设遗址整体环境格局,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高句丽建筑遗址间共存关系,将保护范围扩大到遗址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而非仅局限于古建筑本身,避免古建筑生存在反差感强的环境中而成为“孤岛”。具体来说,在恢复高句丽建筑遗址周边历史环境、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运用遗产廊道理念,结合集安实际情况打造丸都山城—国内城、禹山—太王陵这样具有自然和历史双重意义的高句丽建筑遗产廊道,营造具有历史内涵、自然氛围的古建筑遗址展示环境。

3.2 城市发展避让建筑遗址集中区

《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将“以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边境旅游为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定位为集安的城市功能之一。集安位于鸭绿江边一片狭长的山间谷地内,城区四面山水环绕,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集安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可拓展空间。集安城市的发展、建筑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使得邻近中心城区的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内及周边人为生产和生活对古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威胁。城市拓展空间受限的现实情况,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相对集中、邻近中心城区的地理分布特点,这两者使得集安城市发展与保护高句丽建筑遗址两者在对空间需求方面存在着必然矛盾。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在确保城市空间可拓展的前提下,控制城市向东部发展,即避让高句丽建筑遗址分布集中区域。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快对集安中心城区功能的转化和人口的疏导,弱化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内城城址的影响,保护和恢复国内城的历史和自然环境。

3.3 提升建筑遗址展示手段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这对集安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旅游人数的逐年递增。近年来,伴随集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接待量呈现出更为快速增长。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集安旅游接待量4.9万人次;2016年国庆“黄金周”接待量达26.6万人次;2018年国庆“黄金周”接待量达29.4万人次。

凭借世界遗产的品牌优势,集安市旅游接待总量的逐年攀升,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增加了古建筑遗址的负载能力。目前,开辟博物馆展示、建设遗址公园等较为传统的再利用模式,都无法避免因游客人数增加而产生对古建筑遗址的影响。应在符合世界遗产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突破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提升高句丽建筑遗址的展示手段。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综合集成众多学科高新技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3I特性,可以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模拟,完成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替代,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一个高句丽建筑影像数据库与展示体系,使千余年前的高句丽古建筑真实、鲜活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使参观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高句丽建筑文化,实现参观者与不可再生高句丽建筑遗址的“零接触”,避免或减少因旅游开放而可能造成的古建筑遗址损坏。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最大限度地减弱旅游参观对古建筑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为古建筑遗址的研究、展示和修缮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

4 结束语

集安市高句丽建筑遗址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利用实践过程中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合理处理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间关系,不仅利于高句丽建筑遗址的良性发展,也利于延续集安城市悠久的文脉。

猜你喜欢

集安高句丽世界遗产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