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表征

2019-03-12徐建华

江苏陶瓷 2019年6期
关键词:窑变斑纹陶瓷

徐建华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兴214221)

1 陶瓷窑变的表观特征

窑变, 顾名思义是陶瓷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见图1)。 由于观感特别,人们又不知其所以然,故称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的不可捉摸、独一无二。 广义上讲,陶瓷作品的窑变是指其经烧成后在外观上发生变化的总和,包括釉面及胎面的变化。 “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效果的经典概括。 窑变从表观上来看是指产品表面呈现的一种视觉状态, 而这种状态主要是由色的局部反差对比所体现的, 具有高层次的观赏价值。 影响窑变的因素主要有坯、釉、工及火等。而火在其中是最无法掌控的东西,火的作用体现在温度与气氛,这种微妙往往赋予作品意外之像,这也就是窑变的神秘性所在。

2 陶瓷窑变的微观因缘

釉体内部是一个复杂的微观世界,釉层越厚,物质内涵越丰富,高温下质点活动维度越多,能量梯度越大,窑变幻化的空间就越充裕,这与大洋下面的暗流涌动, 比江河中的来得更为复杂多变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传统窑变名釉一般都是厚釉层。 从表层到深层,一层就是一个境界,不同层面的斑纹质点由于受能量场强影响不同,演变程度也不同。

釉层中越深层的斑纹其物质颗粒活动维度越多,个性越强,活泼性越大,所以以多种不确定的形态表现出来,变化更大、更丰富。 深层的斑纹飘忽不定,分寸之间就有天壤之别,烧时就很难捕捉到较佳的形态,更难被集合成确定的形状映射到釉面。 到曜变天目这一层次,“形状”只能托付“影象”来呈现,视角不同,景也不同,可谓是神定才形现,眼前景已是虚实难辨。 这也许是超微观世界里量子与光子在能量场里的量子力学规律才能解释的, 因为他们已把物质与能量现象融为一体, 而超微观世界的规律决定了微观釉层内的粒子行为, 微观世界又决定了宏观的釉面效果, 而这些却是真正的土与火艺术的传神之处。

不同的层界与时间轴组成不同的四维通道,一切变化就在不同的时空通道中进行, 而自然之道恰恰是其运行的准则, 窑变效果只是其内在变化的残留结果。 探索厚釉层窑变斑纹的形成过程,也是感悟自然之道的过程。 其实,从本质上讲,人也是由一大堆粒子组成的,能运通智慧、通晓天势、心慧明澈、了然物理,也许正是物我量子纠缠的结果,才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

自然之道是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 窑变之所以常给人以偶然性的面目, 是人们对规律还无法全部掌握的缘故。 事实上,至少在窑变釉的组成上,窑变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在釉玻璃中,当两种阳离子与氧结合的离子场强之差在一定范围时, 该釉玻璃就有可能产生分相现象,形成孤立相与连续相,分相现象在釉中是较为普遍的, 早在一些传统釉中就已出现,如宋钧釉等,但一般的分相是显微结构的,孤立相的几何尺寸在毫米级以下, 仅赋予釉一种乳光效果,而要达到大结构(低倍结构)层次以上的分相,在宏观上带来明显的窑变效果, 须选择特定的釉组成系统。 研究表明:窑变釉其基釉组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n(R2O):n(RO)在0.17:0.83~0.25:0.75,n(SiO2)/n(Al2O3)>12,Al2O3<10%,这是分相组成的范围,具有分相效果。 再通过引入P2O5、TiO2、ZnO、MgO等分相促进剂, 能促使孤立相长大, 其就会彼此聚结、粗化形成颗粒群,甚至发展成蠕虫状的三维互连结构。 这就在宏观上能使釉面形成釉色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呈现窑变效果。 分相是窑变的内因,窑变是分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目前的科技水平虽然对窑变现象可以作定性的推测, 但窑变形态量化层面的变化实在太复杂多变, 这种自然的神奇单靠技术原理目前来讲是无法参透的。

3 陶瓷窑变效果的哲学解析

釉的窑变,其釉彩彰显了有无相济、虚实一统的审美境界。 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需人工作具体精细布局,它的色彩与花纹是随机熔融流动、互相渗化渲染而成, 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化中呈现出画面感,道法自然。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窑变釉在高温自由状态下流动、呼吸、交融渗透、自在自为,摆脱物象和写实性束缚,自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其艺术形象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欣赏者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依着想象力千变万化,彰显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原理。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把视野投向与道合一、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自然无为、朴素恬淡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 陶瓷之美尤在窑变,而窑变的最高境界就是法“道”天成。 可见陶瓷的窑变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是相通的。

窑变釉一般以金属氧化物着色, 传统窑变名釉以氧化铜及氧化铁着色为多。 宋代河南禹县钧瓷釉是典型的铜系传统窑变名釉,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见图2)。窑变皆为窑火精华凝结,天然奇色,火怪斑驳,实为窑宝,邈不可得。 钧窑瓷器赤、橙、黄、绿众彩纷呈、变化莫测,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人们常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来描绘铜红釉的窑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或博大粗犷,或精细典雅,自有景色万千,总揽天下万物。

图2 铜红窑变效果

铁系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中最基本的颜色是黑色(见图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是历史上单色崇拜时间最长的颜色。 黑色代表神秘,黑色代表庄重。而“万物负阴抱阳”的道家黑白太极学说,则是影响中国文化千百年的重要色彩与哲学思想。 黑色是一种静寂,能使生命轮回的颜色。 还原的铁系黑釉是一种“幽幽”的黑,是一种透着“玄”的“形而上”的黑,恰如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 又似藏有神奇活力的空灵静谧的禅境, 其神韵高度迎合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精神。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窑变黑釉最具有道的意蕴,看似虚无,但瞬间又能幻化出曜斑、鹧斑、褐斑等不同层次、不同形状的斑纹,又可以收回幻化的一切,它如同宇宙中具有吞吐星球能力的黑洞,彰显着自然界的神奇。

铁系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的变化很神奇, 神奇中带来的是惊喜。 铁红晶花(见图4)、雨滴斑(见图5)、鹧鸪斑(见图6)都是铁的幻化所成,窑变赋予釉面上的景象是最无规律、最随机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颇与老子所描述神物的天马行空相似,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铁红晶花、雨滴斑、兔毫、茶叶末、鹧鸪斑等斑纹的边界和形状从确定到虚幻、从二维到三维、从单一到繁杂、由聚集到离散, 内在变化多端。 浅层的斑纹形状单一,没立体感;釉体深层斑纹则深而隐,更显神秘。 而陶坯的介入,强化了这种变化。 铁系窑变釉中铁红晶花与兔毫的釉底色都不够黑, 唯有油滴釉的底色是深黑的,釉的底色不同呈现出来的境界也大异,还原气氛越浓,三价铁变二价铁越多,釉色就越黑,但斑纹也越容易消失,因此油滴釉是最难能可贵的。

图3 窑变黑效果

图4 窑变铁晶

图5 窑变雨滴

图6 鹧鸪斑窑变

窑变岩斑釉(见图7)釉层相对较薄且不均匀,釉层的物理空间被压缩,但其化学空间却通过拉开坯釉间酸性系数的差值,向坯体作了延伸。釉的高碱性加上还原气氛的作用, 提升了窑变的丰富程度。薄釉处坯与釉的反应剧烈,丰富多 变,并更易显示出来。 由于以陶坯为载体,在肌理与色调上与厚釉处形成反差, 坯与釉共同作用形成的窑变,整体效果随机自然、耐人寻味。

图7 窑变岩斑釉

从表面效果来看, 即使不施釉, 火也会在作品表面留下痕迹,这也是盐烧、柴烧迷人的部分(见图8)。盐气或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 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 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 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其色泽自然、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自然而无粉饰之气,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巧夺天工、自成机杼。 其道法自然,具自然无为的美,有返朴归真、法天贵真之奇。 由于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 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呈现,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无为的美感。 这些窑变效果道法自然, 高度契合了陶艺创作对个性自由追求的人文情怀,这也应和了道家文化的价值观。

图8 盐柴烧窑变效果

4 结 语

所谓的美不过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知,事物可以是具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具形的往往是表面浅显的,而无形的往往藏在灵魂深处。 审美的智慧在于感知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对陶瓷窑变的认知也是如此。 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道无名。陶瓷窑变现象,其高度契合了崇尚自然、与道合一为特征的道家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道” 是万物发展的必然和规律。 “道”是绝对的,是“自己如此”,“自然”即“道”。

窑变之道,道法自然。

猜你喜欢

窑变斑纹陶瓷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特色窑变组壶
老守卫斑纹蜂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绕远的斑纹鹿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绕远的斑纹鹿
绕远的斑纹鹿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