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养的世界》创作谈

2019-03-12陶诗秀

短篇小说 2019年3期
关键词:后辈疗养院病痛

◎陶诗秀

身为老人,朋友圈的老年朋友众多。他(她)们中,有经济相对拮据的老人,也有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老人,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有的独居,甚至因失独成孤寡老人或子女外地工作成空巢老人的比比皆是。

长寿似乎是老年朋友们最普遍的追求,同时也是儿孙们最普遍的愿望。谁家有老寿星,便会有无数人的赞叹:“他(她)都超××岁了,还活着,真有福!”每当谁家老人身染疾病,其后辈子孙也竭尽全力,为其医治。生命,始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话题。让老人安乐死,更是被人诟病,后辈子孙也被人斥为大逆不道。

在长寿的赞叹声中,却鲜少有人谈及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生命延续的同时,他们快乐吗?他们生活得有意义吗?

于是,当一个物质生活不用发愁但却因病魔折磨不得不住进疗养院的同龄朋友向我诉苦时,我产生了写作这篇《安养的世界》的冲动。该朋友在疗养院全天候接受监理人员的看护,不能踏出疗养院半步,不能探望朋友,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书法研究,更不能热衷于她毕生爱好的户外旅行。

“像这种监狱似的疗养,有意义吗?这样活着,如同行尸走肉,跟死了有什么区别?”朋友的眼中,闪动着混浊又迷茫的眼光。

我不能回答她,如果离开疗养院,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去做她喜欢的事情,心情是好了,但病情突然恶化,没有专业人员的看护,怎么办?生命一旦终止,万事化为云烟。

可是,如朋友现在般长年生活在疗养院,生命是有保障了,但精神的自由呢?生活的乐趣呢?生命的意义呢?

我曾加入一个微信群,里面大多是文学新闻系的同学。都是年过花甲奔七十的人了,还像年轻人一样,论人生,叹世态,说真理,辩是非,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多数同学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体验。

在一本名为《感官消费》的经济学论著中写道:“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满足各种感官需求,进而获得一种存在感和体验感,去体味‘我还活着’的滋味。然而,任何一人,总会一天天变老;病痛,总会越来越频繁地找上门来;身体的一些机能,总是要逐渐退化甚至完全丧失!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您变得身不知冷暖,嘴不尝咸淡,鼻不闻香臭,耳不辨声音,目不视美景……那么,你还能算是活着吗?即使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活着与死去,有多少区别呢?比如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植物人的患者,各种感官机能已经完全丧失,再也不能进行任何‘感官消费’了,如此状态,已经完全失去人活着的滋味与乐趣,他们与死去之人,又有多大区别呢?”

我想,这段话已为我小说中的诺婶离开安养中心找到答案。

猜你喜欢

后辈疗养院病痛
康复护理针对疗养院中老年人的应用及体会
体味病痛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加拿大一疗养院31名老人被饿死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除病痛——路生梅在陕北的50年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我必须爱一个真实的人
《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