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之创新
2019-03-11张木阳
张木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新世纪的教育灵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观念必须突破
其一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变一味让学生死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练习”的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等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方法、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改变把学生束缚在课堂的小圈子中的做法,而根据学生个性和特长,把学生引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大舞台。通过争鸣辩论、报刊剪摘、知识抢答、一题多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无条件的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挑剔”。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老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其二是用新觀念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标准的征战应放在学生是还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来,而不应当把考分高低,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对那些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想、敢干、不盲从、爱钻“牛角尖”的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对那些写作时爱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真情实感的学生,即使观点偏激,也不要斥为“异端”,要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
二、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创新个性是学生在创新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它是学生整个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创新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个性主要表现为:①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②全神贯注,专心致志;③主动参与,独立性强;④自信心很强,有坚持力;⑤另辟蹊径,见解独特。语文教学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使他们有创新的动机和热情,能独立钻研,富于批判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相反意见,认为“富贵有何不好,难道还要我们追求贫穷不成?”等等,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发古律今,但学生能提出这样新的相反的见解,这种求异思维,这种创新意识,实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搞教学“专制主义”,要为学生提供较多“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情绪盎然,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发散,发言积极大胆,不怕犯错误,并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批判认识,发现其中“非”。长此以往,不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也会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例如,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针对“到底谁是骗子”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说织工是骗子,有人说大臣是骗子,有人说皇帝是骗子。到底谁的意见更正确?这样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得到充分锻练。这是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造生动教学氛围的结果。
四、开启心灵,激发创造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问题是高层次的东西,因此,要从开启学生的心灵入手,这种开启应找准切入点。例如学习文学作品要注重情境熏陶和情感体验,并将二者沟通起来。要善于抓住情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把握突破口,使学生深受感染,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另外,教师把自己的“导”建立于学生的“学”之中,大胆介入学生的思维,善于从学生回答的内容中引发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诱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等这类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给作品写续编,学生往往能够进行大胆想象和夸张,创造性设计出许多幽默的人物对话,安排出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思出许多寓意深刻的精彩结尾,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