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走出资源型城市涅槃重生之路

2019-03-11

群众 2019年2期
关键词:徐州转型生态

汉风劲吹两千载,沧桑巨变四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和定力,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完成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嬗变,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点的振兴转型之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调研时,充分肯定徐州振兴转型发展实践,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转型出关:百年煤城旧貌换新颜

徐州坚持从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城市、生态“三个转型”,有力破解了一批制约城市长远发展的突出难题,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出关。

从“低”到“高”:产业转型凤凰涅槃。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和省在徐州重点布局煤炭、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徐州依托煤炭延伸发展煤电、煤焦化、钢铁、水泥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但也带来工业结构偏重、单一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为此,徐州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培育形成八大千亿元级产业,产业结构偏重、偏煤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近几年,积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建设取得突破。2017年三次产业占比为9.1∶43.6∶47.3,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6.5%和33.5%。

從“弱”到“强”:城市转型破茧成蝶。过去的徐州,城市面貌带有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城区基本都是工矿区、棚户区,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薄弱、环境面貌较差。近年来,徐州坚持把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振兴转型的最大依托,主动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对标国内一流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定位和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极具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明确了徐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7月,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作为全省“1+3”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出台专门政策意见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8年11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淮海经济区区划范围,要求“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从“灰”到“绿”:生态转型华丽转身。曾几何时,“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是徐州城市环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徐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敞园改造、精品园林、还绿于民等生态工程。依托山水资源优势,确立城市基本格局,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潘安湖、九里湖绿水悠悠、碧波荡漾,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峦峻岭之间。今天的徐州,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山水园林风光,彰显出“南秀北雄、楚韵汉风”的独特气质,城市形象不逊江南,颠覆了许多外地来宾的固有印象。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继成功摘得“中国人居奖”后,2018年作为全球唯一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重点发力:创新突破赋能振兴转型

徐州在推进振兴转型过程中,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注重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以提振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明确产业转型重点任务,促进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生产方式向集约节约转变。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立足老工业基地基础,将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亚洲新能源基地。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热电四大行业布局调整、转型升级,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转型不断向新的高度攀升。

以提升城市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创新城市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瞄准大城市能级进行自主规划,高水平做好全域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加快把规划“定位”变为实际“地位”。全方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铜山撤县设区,加快铜山区、贾汪区融入主城区步伐,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大规模推进企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4500万平方米,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一举三得”。加强城市现代治理,建立健全“大城管”体系,形成为百姓服务、请百姓参与、让百姓满意的“百姓城管”经验。加强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努力建设让徐州人幸福自豪、让外地人羡慕向往的中心城市。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突出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重点领域,开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新局面。

以实施生态修复、强化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提高标杆、破解难题、增创优势,努力使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19.7万亩、工矿废弃地3.4万亩、采石宕口42处。对市区72座山峦、3条河流、7个湖泊进行景观再造,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计划,在全国开创了“石头缝里种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全市建成区绿化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全力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重拳出击大气污染突出问题,筑牢城市发展生态本底。潘安湖湿地原是全市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区,通过综合治理建成湿地公园和4A级景区,成功变“城市疮疤”为生态亮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贾汪在转型发展中大力推进“生态+”,成功摆脱了资源依赖型的传统发展路径,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贾汪真旺”。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双向开放、抓好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以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集聚生产要素、以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方式,持续激发了振兴转型动力活力。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不见面审批、“3550”、“证照分离”改革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支撑点作用,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扎实推进综合保税区、国际邮件互换站等“十大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徐工、徐矿等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发展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开放型经济迅猛增长、势头强劲。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契机,集中资源建设淮海科技城、徐州创新谷、潘安湖科教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核心区,制定出台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政策,营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

以搭建发展平台、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服务为重点,加快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统筹推进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等“六大环境”,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把建设功能平台、发展平台经济作为“先手棋”,统筹推进开放平台、信息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形成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平台体系,使各类平台成为集聚要素的“强磁场”。突出政策支持对企业发展的引导助力作用,设立2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服务项目建设“六项制度”,营造“盯着项目干、围着项目转”的浓厚氛围。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经验启迪:创造新发展理念实践样本

徐州的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强大力量,为全国同类地区和城市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曾经一段时期,徐州经济因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导致了长远的转型之痛。徐州痛定思痛,明白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的道理,着眼全面转型、全面振兴,从根本上摒弃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理念成为全市上下发自内心的坚守和追求。发展理念的蜕变和升华,无异于一场思想革命,在全市凝聚起以转型促振兴、促跨越的高度共识,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境界。在推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徐州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造福百姓为最大政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自豪感荣誉感明显增强。坚持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让振兴转型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徐州这些年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

始終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路径。作为老工业基地,靠简单复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很难实现振兴转型。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才能真正找到转型的出路。徐州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坚持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以思想上的“破冰”引领行动上的“突围”,深入思考并努力回答好如何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绿色创新发展新路子、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越的“发展三问”,在发展路径的开拓创新中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始终坚持抢抓战略机遇增添动力。上世纪末,重点是抓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转换,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转型发展活力。后来又抓住对外开放机遇,在国际国内更大范围内集聚生产要素,通过增量投入、要素投入带动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是把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工作,依靠创新促进转型。正是抓住和用好了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战略性机遇,有效将机遇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将机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徐州的转型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格局和形态。

始终坚持久久为功增创发展优势。徐州转型之路走了多年,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一届班子对振兴转型的执着追求没有变。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发扬钉钉子精神,锚定目标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通过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达到了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彰显出强大的责任担当和战略定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徐州才画出了一条一路走高、步步上扬的完美曲线,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联合调研组成员:群众杂志社李克海、丁和平、苏胜利、李佳婧,徐州市委研究室刘光明、解一雷,徐州市社科联刘宗尧、郭慧)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徐州转型生态
疫散待春回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