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出现“景观”民生
2019-03-11盛励
盛励
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在部署2019年工作时指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要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又要考虑适应群众需要,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不能搞那种“只要领导看得见、不管群众要不要”的“景观”民生。“景观”民生这个新提法,一针见血批评当前民生领域出现的错误倾向,值得反思和警惕。
做好民生工作,直接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是服务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实实在在方便群众生活,解除后顾之忧。归根到底,这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给老百姓日常“用”的。而“景观”民生的突出特点,就是“只要领导看得见、不管群众要不要”,使民生工作沦为了中看不中用的“景观”。举个例子,村里连基本的道路硬化都还没做到位,有些困难群众还没有真正脱贫,就花很多钱去建所谓的“休闲广场”“景观亭”“村史馆”之类的“民生设施”。如此一来,上级领导检查时表面光鲜,但老百姓心里其实有不少怨言。这种做法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在作祟。
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我们追求提升均等化水平,倡导推进标准化建设。用好标准化手段,可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有关部门在解读文件时特别提醒,“对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标准水平既不得低于国家标准,也不得脱离实际盲目攀高,切实避免过高承诺、过度保障、急功近利、大包大揽”。这体现出对民生工作规律的尊重,确保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能够有效防止“景观”民生。
从更深层次看,“景观”民生之所以出现,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立场没站稳,投入感情还不够。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应该真正入脑入心,最终落到实处、化为行动。近年来,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任何时候都要站稳人民立场,带着情怀为老百姓办实事。只有“带着情怀”,才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也只有“带着情怀”,才能充分考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让有限的民生资源无缝对接群众的民生需求,在细微之处彰显为民本色。倘能如此,“景观”民生必然不会出现。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