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汉剧
2019-03-11陈晋红
陈晋红
“南国牡丹”,这是1957年5月,广东汉剧团一团参加广东省潮、汉、琼三剧种上京汇报时,周恩来总理在看完广东汉剧老一辈艺术家黄粦传、黄桂珠演出的传统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后,给予的高度评价。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清朝时期从湖北、安徽、湖南等省流入广东的皮黄(南北路)剧种。以中州官话为舞台主要语言,主要活动区域有广东潮汕、梅州、河源、深圳、惠州、韶关及赣南、闽西、香港、台湾等地区,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毛里求斯等国也有它的足迹。1933年广东大埔县晚晴秀才钱热储出版的《汉剧提纲》里记载“外江戏何以称汉剧?因此种戏剧创于汉口故也。”钱热储的说明,是有关广东汉剧源流最早的一种说法,得到了“公益社”成员的赞同,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萧遥天在《外江戏考源》一书中,沿用和发挥了钱热储的观点,此后“外江戏”以“汉剧”为名。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其艺术风格有别于湖北汉剧,在1956年定名为广东汉剧,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众所周知,戏曲是以演唱和演技为基本功的舞台综合艺术。人们观赏戏曲,主要是欣赏演员的表演和演唱。许多戏曲艺术家,他们的成就主要是以声腔流传的,因此,声腔在戏曲艺术的历史长河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全國的各个戏曲团体的相互交流,剧目相互重叠,许多剧种之间主要甚至唯一的区别就是声腔,可以说,声腔已经成为区别各种戏曲剧种的主要特征。而声腔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将着重论述一下广东汉剧的唱腔结构与其特色:
一、广东汉剧的唱腔结构
广东汉剧的唱腔质朴淳厚,悠扬典雅,以西皮、二黄(南北路)二路为主要声腔,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西皮”原来是甘肃腔,入陕西又称秦腔,为什么会跑到湖北?按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带了他的农民队伍闯进湖北来,那陕西乡土味的西秦戏亦随兵锋流进湖北,黄陂的戏文子弟袭其神而变通,像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说:“甘肃即秦腔,胡琴为主,月琴为辅,工尺咿唔如话,今所谓西皮也”。“二黄”初因唱时用双笛伴奏,在华连圃的《戏曲丛谭》里记载:“二黄记黄腔,起于湖北之黄冈、黄陂,故名二黄”。
西皮和二黄各有一套丰富的板式,在同一剧目中根据剧情需要,西皮、二黄可交替使用。西皮,曲调高亢激昂,流畅悠扬,潇洒灵活。唱词通常多为七子句、十子句的上下句体。板式具体有“慢板”、“原板”、“退板”、“叠板”、“二六”以及“倒板”、“散板”、“二板”、“滚板”、“哭科”、“反线倒板”、“反线滚板”、“反线哭科”等。二黄,曲调平稳缠绵、典雅庄重。唱词为七字句、十字句的上下句体。板式具体有“慢板”、“原板”、“马龙头”、“二板”、“三板”、“倒板”、“哭科”、“滚板”、“反线慢板”、“反线原板”等。可能读者会“纳闷”了,西皮的板式跟二黄的板式不都是一样吗?其实不然,虽然板式叫法一样,但二者“韵脚”、“行腔”却大不相同,何为“韵脚”?就是每句唱腔的最后落音称为“韵脚”。何为“行腔”?“行腔”是指对唱腔的处理和各种唱法技巧的运用。不光是“韵脚”、“行腔”不同,在剧目中表达的情感也大不一样,比如“慢板”,在《空城计》诸葛亮的一段唱腔“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中,通过运用了西皮慢板,把诸葛亮的“视若无人”、“安然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慢板”,在《盘夫》严兰贞的一段唱腔“我爱你貌美学富潘宋上、试才时节最难忘”中,通过“二黄慢板”的行腔走韵,直接让听众感受到严兰贞对曾荣那真挚的爱情!所以说不同的情节,也需要不同的“板式”来体现不一样的剧情。
二、广东汉剧的板式
在节奏上每一个板式都有其特点,广东汉剧唱腔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一个小节即为一板。依板眼形式的不同,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简单的举两个例子如“慢板”:一板三眼(板,是强拍。眼是弱拍或次强拍,即一强拍,三弱拍。其中中眼就是三眼中的第二,是次强拍。这样就形成了强、弱、次强、弱的拍子节奏,也就相当于常说的4/4拍的节奏),中眼起唱,末板结束,句间有过门。下句有时也板上起唱,略去过门,直接接前句句末而中眼接唱的,则属于变革唱法,曲调优美,缠绵抒情。再者如“原板”:一板一眼,中速稍慢。词格于慢板相同,眼上起唱,板上收腔,若下句在板上起唱。“原板”多用于叙事,速度加快时也称为(快原板),一般用于表现争辩和激愤的情绪。所以说不同的“板式”再剧目中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再加上昆腔、民间小调、佛曲等一系列音乐元素,让广东汉剧更能让戏迷接受。
三、广东汉剧的唱腔特色
要说广东汉剧的唱腔特色,得从广东汉剧的行当分类说起。广东汉剧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净 (净又分为红净、乌净)七大行,每个行当的行腔,韵脚也不一样。生:男声假嗓,清脆明亮,文雅潇洒,奔放飘逸。旦(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正旦:女声假唱,刚直悲壮,苍凉凄婉,宜扮苦情角色。青衣:女声假唱,华丽多姿,娇柔细腻,委婉缠绵,多花腔。花旦:女是假唱,活泼清脆,腔调短促,变化较多。丑:男声原嗓,腔调滑稽诙谐,幽默风趣,唱法句顿变化较多。公:老生:男声原喉,儒雅庄重,浑厚苍劲,慷慨激昂。婆:女声原喉,唱红净、老生混合旋律,朴实大方,腔直而正,音短滞沉。净(分为红净、乌净)红净:男声假嗓(以鼻腔共鸣为主、低音稍原喉、与小生假嗓不同),行腔顺畅,音域宽广,曲调高亢宏亮,刚健豪爽,悠扬典雅,清脆悦耳。乌净:男声原喉带咋音,高音出口如雷,粗犷奔放,低则以鼻音,脑后音共鸣为主,吐字低沉,行腔稳缓。
以上各行当中的“发音”、“行腔”各有特点,尤其是红净的发音和行腔最为突出,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汉剧红净陈隆玉先生丰富发展了该行当声腔,另外是小生发音,音质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小生,音质清亮、抒情优美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汉剧小生赖宣丰富发展了小生声腔。不光是在人物性格,情感方面不一样,其实每个行当的“韵脚”也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老生的西皮“上韵”为:2、3、5、6,“下韵”为:1。小生的西皮“上韵”为:1、2、6,“下韵”为:5。同样是老生,它的二黄“上韵”为:1、6、3,“下韵”为:5、2。小生二黄“上韵”为:1、6、3,“下韵”为:5、2。
广东汉剧的唱腔,在的漫长过程中,几经辗转,不断丰富、规范、完善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唱腔形式,也是跟各个剧种区分的重要特征。它可以用来抒情,用来叙事,用来对话,用来表明环境,这些都是它的戏剧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欣赏功能。欣赏功能是唱腔艺术的本体功能。戏曲的唱腔艺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以唱为主的戏曲流派也是以唱腔来区别的,如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梅派方正,尚派刚劲,程派委婉,荀派俏丽……成就艺术家的条件之一,就是唱腔艺术的成熟,成就流派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唱腔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在粤东客家地区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现在,它已经成了客家人的传统大戏。身为客家人,我也希望能为客家文化的传播出一份力,让广东汉剧继续流传下去,希望“南国牡丹”这朵艺术之花在客家地区继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