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非遗舞蹈之潮汕英歌》微课设计
2019-03-11戴晓璇
微课选题分析
作为初中阶段美育学科教师,舞蹈课程的教学应该探索如何超越肢体素养的训练,上升到文化自信和心灵美育层面。我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广东本地人,如迁徙来深圳的客家人或者大潮汕地区人,还有生在深圳长在深圳的外省子女。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与热爱。如何利用我的音乐、舞蹈课堂让七年级的学生深度了解这片熟悉的土地,从课程中提炼优质的民间文化与传统信仰,是我选题的关键。用潮汕英歌作为微课的选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从肢体素养到审美感知、文化渗透多维度的教学价值。
微课设计思路
1.微课的片头与片尾
片头与片尾短小精干。本节微课开头用十几秒的时间,用数张图片快速切换播放,概括性地展示了教学主题,直观而生动,带给学习者清晰的舞种轮廓,也对接下来的重难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片尾罗列出本节微课参与拍摄与制作的人员,这个环节的加入增加了微课的完整性与专业性,也从侧面鼓励制作教师善用团队,多方协作保证课程的最佳呈现。
2.真人出镜
相较于传统微课的录制形式,设计者站在强调观赏性与画面丰富度的视角,插入了教师在潮汕古建筑前讲解舞种人文历史背景的片段。画面极富历史厚重感,搭配广东民谣“彩云追月”,潮汕民间的代入感瞬间浓重起来。教学环节插入师生与舞台表演的真人出镜,增加了舞蹈教学微课的模仿性。
3.教学实录
舞蹈是肢体的艺术,舞蹈教学是以肢体模仿为开端的课程。教师示范讲解动作的环节必不可少,是本节微课解决英歌舞蹈转棍技巧教学重点的关键。教学实录分步骤清晰生动地教授了握棍与转棍的方法,加上学生的现场学习与展示,可以让跟视频学习的学习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4.中英文字幕
中英文字幕的插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要点,尤其针对有听障的人群。英文字幕的加入拓宽了本节微课的传播范围,让其他国家的学习者也可以自行学习我们中国的非遗传统舞蹈。
5.伴奏音乐与画外音
伴奏音乐与画外音和谐切换。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學,整个微课作品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会响起广东地方民谣,轻快雅致,与课程主题高度统一,为微课带来严谨之外的艺术性与活跃感。教师画外音的录制,字正腔圆,提升了微课作品的专业性与观赏性。
微课设计过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潮汕英歌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英歌舞蹈在潮汕地区起到的各种社会功能。
技能目标:掌握英歌舞蹈的核心技巧“棍花”,熟练英歌舞蹈中棍花延伸出的关联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广东人拼搏坚韧、团结奋发的民间精神。传承舞蹈中的文化血脉,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普及潮汕英歌舞蹈的起源与社会功能,熟悉英歌舞蹈中的典型动作。
教学难点:“棍花”动作的掌握。
3.微课脚本设计
片头:滚动播放潮汕英歌舞蹈教学与表演的精彩图片,最后一张图片是中英文的大标题——《广东非遗舞蹈之潮汕英歌》。
历史人文背景的阐述:真人出镜,在潮汕古迹建筑的背景前,精炼地讲解潮汕英歌舞蹈的起源、文化、社会功能等。
PPT配乐讲解:流畅地板书英歌舞蹈的主题动作及要点,配以广东风情的民乐《彩云追月》。
教学实况:教师与学生真人出镜,还原难点动作“棍花”的教学流程,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做示范与纠正。
训练成果展示:班级学生集体展示主题英歌舞蹈动作,呈现出“棍花”演变出的其他关联动作,如双手侧起棍花、背棍、跳跃起棍花等。
舞台风采:展示本校英歌舞蹈训练成果中的单人、集体原创舞蹈作品,通过精彩动人的舞台表演,生动直观地表达广东民间舞蹈艺术中刚正不阿、团结奋进的人文精神。
配乐片尾:滚动出示参与本节微课制作的演出、制作人员名单,在优雅浓郁的广东民歌中结束。
微课制作过程
1.影像素材拍摄
录制好微课中真人出镜的片段,要注意出镜的服装色彩与风格,要与课程主题相和谐。镜头的转换要合理,注意画面干净、角度合理。
制作工具与软件:DV、爱剪辑。
2.画外音录制
同步画面录制讲解,要与视频中人物的口型相符,普通话发音标准,字正腔圆。
制作软件:微课制作大师。
3.PPT制作
图文并茂地板书出英歌舞蹈动作的重难点。
制作软件:WPS。
4.字幕制作
同步图像滚动插入相关文字,中英文同时出现。字体端正清晰。
制作软件:微课制作大师。
5.画面转场制作
画面场景的转换要自然不生硬,搭配好配乐,要有美感。
制作软件:爱剪辑。
微课的教学应用效果及反思
1.实践于暑假作业的布置
初中学生舞蹈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统一教学很难把握进度,把英歌舞蹈的核心技巧动作当作暑假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跟随视频自学其中的动作并练习。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用户端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如邮件、微信、QQ等软件。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先铺垫了自习作业,所以为接下来英歌舞蹈的正式教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课堂时间变得高效起来。
2.作为欣赏课的导入
在常规音乐课或校本课程的欣赏课型中,用于导入部分具有良好的效果,生动有趣的微课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了课程内容,帮助教学顺利地过渡到实践环节。
3.微课信息化教学的特殊性
本节微课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平台,让校园内外的人都可以零门槛的进入神秘的广东非遗舞蹈世界,尤其中英文字幕的嵌入,让非中文国家的外国人也可以轻松自如地走进英歌舞蹈教学课堂。
4.关于微课制作的反思
本节微课内容缺少了作业布置的环节。课程学习加上巩固方案才算完整,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完动作后需要周期性的完成多少练习。再者,片头的图片插入频率太过密集,学习者还没有看清楚就切换到了下一张图片,速度调整慢一点更加合适。
点 评
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的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微课时长以5~10分钟为宜。
微课在实际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扩展想象力,打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空间。深圳新华中学戴晓璇老师创作的微课《广东非遗舞蹈之潮汕英歌》,就很好地诠释了微课在艺术类课程教学应用中的几个优势。
优势一:戴晓璇老师的这节微课实地取景,真人出镜,并且配置了中英文双语字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本土民间舞蹈“潮汕英歌”的英姿和风采。通过这节微课,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潮汕英歌”的文化背景,同时搭配真人出镜的舞蹈,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这种舞蹈的文化精髓,也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这节微课完整地呈现了“潮汕英歌”的起源、发展、现状,让学生更加了解岭南地区民族舞蹈的特点,学生在学会基本的舞蹈动作之后,可以有更大的想象发挥空间,灵活应用舞蹈动作创作出更加贴合现今时代发展的新作品。
优势二:在舞蹈教学环节中,教师身体力行,亲自示范,真正实现了互动式教学。拍摄环境的选取、机位的架设、镜头语言的运用、舞蹈动作的编排、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都是精心设计的。
对于舞蹈动作的教学,采用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正等环节,突破了舞蹈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和练习,可以快速掌握复杂的舞蹈动作。最后的舞蹈表演更是将微课教学推向一个高潮,为艺术类微课的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不难看出,本节微课的教学是经过了戴晓璇老师的精心設计,先是通过讲述“潮汕英歌”的历史背景,引起大家的兴趣,再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讲解吸引学习者学习模仿,最后通过舞蹈表演让学习者对“潮汕英歌”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整节微课配合戴晓璇老师的真人配音和穿插在微课中不断切换的背景音乐,加深了学生对于“潮汕英歌”的学习和记忆,达到了一节好微课打造知识点“过目不忘”的效果。
教学设计是微课创作的核心,微课是教学的表现形式,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微课的质量。戴晓璇老师的教学设计完整且具有创意,中英文字幕的同时呈现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这节微课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从而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回顾这节微课,选题独特,教学设计匠心别致,画面精美,字幕完整,配音吐字清晰且情感丰富,整体通篇流畅,不失为一节艺术类的优质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