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9-03-11刘玉娥
刘玉娥
任何发现过程无不是从提问开始。对于小学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习惯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问题解决教学,忽视了对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出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课堂气氛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胆大妄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立刻进行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愿意说话,宁肯带着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传统教育体制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考试成绩好则被认为学习好,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领头人,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到哪儿学生听到哪儿,养成了一种权威性,使学生不敢提出问题。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一言堂”式的数学教学课堂已经逐步遭到摒弃,教师们开始营造出平等、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让学生能够自主发言。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消除学生的发言恐惧和紧张压抑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活跃将导致无数新鲜的问题产生,对于学生而言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则应当放下权威的架子,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产生对知识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提问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能力大大加强,在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的提问能否得到正确的评价
小学生十分在意家长和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是他们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很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学习的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合理的正确评价,激发小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小学生敢问敢说,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关教育内容的,但是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提问意识,对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表示肯定,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拥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引導学生学会提问,减少无意义提问
问题的提出值得保护,但是一个有意义的提问才能带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思路,如果提问全部是一些浅显的无意义问题,那么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教师在问题意识培养中期,要注重学生提问的深度,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于是课堂在这种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下降。因此,只有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