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办难就业的专业?
2019-03-11南周
南周
2018年11月3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人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因此,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要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什么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太水、学不到真东西的专业还是在就业市场不好找工作的专业?该停办在就业市场不好找工作的专业吗?
正方:上大学不能太功利,大学设置专业也不能以好不好找工作为终极标准。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各学科专业人才,使其担当起传承与拓展人类知识宝库与文明的重任,并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大学,跟天分相当的同龄人一起切磋、砥砺与成长,亲炙大师教诲,感受丰沛的人文熏陶,这才是大学的最大魅力所在。要是大学以就业为最高标准,以就业好坏决定专业取舍,那大学不就成了职业培训学校?直接上职业培训学校岂不更省事?当然,停掉学不到真东西的水专业、水课,清除伪劣知识产品,是对学校的声誉与学生的前途负责,是必需的。
反方:大学专业设置当然应该把就业放到第一位。绝大多数人上大学的出发点在于上大学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他们是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学到专业知识与拿到文凭之后,走上社会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增加的长期收益应该能够超过这四年放弃的工作收入与大学学费、生活费等全部成本。确实不乏一些人出于强烈的兴趣,选择某些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学术研究为终身事业,但要么他们家境优渥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要么他们也需确保所从事的工作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学根据就业状况决定设置哪些专业、分别招收多少人,这才是对学生真负责。
正方:要是以就业为专业设置的最高标准,那是不是文史哲专业得停办了?这些专业相对于经济、法律与计算机等专业而言,就业不是很好,收入也沒有那么高。但这些知识的传承与光大,事关文明这一大事,决定一个社会精神的高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只考虑一个专业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后者就不仅仅是金钱能衡量的。
反方:如果文史哲专业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大学少招一些总没有问题吧。因为选择的学生少,2011年,浙江大学哲学系只有三个毕业生,不也挺好?其实,一流大学文史哲专业就业未必差,但差大学设立这样的专业就需要慎重了。一个专业来报考的人少了,自然必须少招;一个专业没有人报考,自然只能不招。大学专业设置要以学生的需求与选择为依归,是不言而喻的。
正方:大学并不能随意设置专业。教育部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大学设立目录之内的专业,要走备案程序,但不是说大学设什么专业告诉教育部一声就行了,而是要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并进行公示与形式审核;大学设立目录之外的专业,要走审批程序。大学调整及撤销专业也要走程序。如果大学随便设立与撤销专业,会带来混乱,会让报考学生无所适从。
反方: 还是应该给大学在设立、调整与撤销专业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这样大学才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与报考学生的需求情况更快地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无真材实料、误人子弟的水课固然应该取消,与市场需求发生极大错配的专业也应该及时调整。应有独立第三方机构跟踪各大学、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与薪资情况,让学子有更好的参考,这样才能加快专业优胜劣汰。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