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曲问,激活课堂
2019-03-11董小媛
董小媛
一、策略一:结合生活,问活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联系生活进行“曲问”,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立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案例:教学《桃花源记》时,借用一位教授的曲问法,效果蛮不错的。假设自己是电视《时空连线》节目主持人,而学生是桃花源的村民,假设自己来到桃花源对村民进行现场采访: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能给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请问这么多年你出去过吗?你想不想出去?学生置身其间,乐此不疲。后来又提问“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让学生模拟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来考证。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文章主旨有了深刻的领悟,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课堂上时有极富个性的火花闪现。
二、策略二:结合想象,再现情境
所谓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也较为丰富。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运用想象,把文学语言转换为画面来欣赏,将会收到神奇的教学效果。
案例: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教师一般会设计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哪些兴趣爱好?”提问较为琐碎,学生是否明白提问的目的也不得而知。因此可以尝试换一种教法,变直问为“曲问”,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这个问题既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学生甲说:“我似乎看见了一间小茅屋,茅屋外有泉水叮咚,作家正在溪边抚琴高歌。”学生乙说:“我看见几位高雅之士正在一座凉亭内吟诗作赋。”……学生驰骋想象,用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三、策略三:结合兴趣,直题曲问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好胜心强,不甘人后,喜欢参加竞赛,渴望展示自己,有强烈的表演欲。他们大都喜欢看电视、打游戏、上网聊天,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这些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曲问。
案例: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此时,可以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让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他们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剑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再相机诱导,让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同时在碰撞中智慧的火花定会闪现。
曲问,“曲”富韵致,可以诱趣激情;曲问,“曲”耐寻味,可以促思砺智。“曲问”设计是当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