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9-03-11徐灵
徐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原本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难度最低、参与程度最高的,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程度远远低于预期,很多时候甚至成了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面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这种疲软现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看来,想要彻底改变现状,还得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具体要在课前准备、导入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巩固这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课前准备本土化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丰富的知识,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吸取尽可能多的知识。而要取得这样满意的效果,很重要一点在于做好语文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为学生自己“更好地学”、为教师“更顺利地教”打好基础,这就决定了课前准备得从学生预习、教师备课两方面着手,其中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的预习不单单指解决生字词和初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和见解。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获得这种感悟和见解。这单靠读课文是很难办到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在生活中寻找原型,实现现实生活与课本教材的无缝对接。
例如,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前,不妨布置一个访谈作业:要求学生采访自己的长辈,了解父母辈或祖父母辈年轻时的生活和奋斗史。通过访谈,大多数学生就能对中国早期的生活现状有个初步了解,也能初步感知长辈的奋斗历程,从而与本篇文章有一个比较好的衔接,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本文。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阅读课上,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洗耳恭听的層面上,而应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还能积累生活经验。
比如,在学习《王几何》时,可让学生先回忆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或是最难忘的一堂课,再对照本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品味语言描写的作用。在学习《观舞记》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一场表演或电影,在学生平实的描述语言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学习多角度的描述方法,学生获益匪浅。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阅读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实用化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放到具体的教学上,就是指在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内心共鸣的基础上,再把这种体验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对于这场家庭矛盾中的谁是谁非,学生说法不一,争议很大,但有一点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的——沟通对于一个家庭至关重要!这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得的与父母化解矛盾的契机。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此感情共鸣之下与父母做一次深层次的交流,一吐心中难解的苦闷,也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这不也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吗?!
再者,还可以借由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自然世界的五彩缤纷与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比如,在学习《我的早年生活》后,让学生模仿着写写自己的经历,筛选一些有意义的片段供大家学习交流。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又是用于生活。做好课后巩固这一环节反过来又能激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