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9-03-11,,
, ,
(电子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一、引言
从2004年开始连续14年党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与之同时,“新农村建设”(2005)、“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2012)、“精准扶贫”(2013)、“美丽乡村建设”(2015)等一系列事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取向被陆续推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然而,城乡二元体制和长期“重城轻乡”的发展偏向,使得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地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无疑不利于乡村振兴大业的实现。首先,农地通过土地征收单向、不可逆地由农村流向城市,据推算,1991~2013年的合计征地面积为8335万亩〔1〕,从1952~2002年的半个世纪之间,中国农民向社会无偿贡献的土地收益高达51535亿元,以2002年无偿贡献的土地收益为7858亿元计算,相当于无偿放弃了价值26万亿元的土地财产权(按照目前的银行利率3%计算)〔2〕。其次,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农业比较收益低下这一“推力”,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就业机会与城乡比较利益的差距这一“拉力”的共同作用下〔3〕,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占全国农民总数的46.68%,而且以青壮年为主,同时,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最后,由于农业是弱质型产业,收益率低,风险大。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逃”。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占全国79%多的农村人口仅用了不到全国6%的贷款,而农民的存款自己能用的只占46%,剩下54%流向城市〔4〕。本来就资金匮乏的农村地区,反而资金外流严重。这意味着,农民存在银行的钱,被用于发达地区建设发展,本需要“输血”的农村,却被“抽血”了。可以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是农村“破败”“凋敝”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努力重点在城市,当前改革的重难点则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人口和资源的自由流动〔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打破资源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以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为抓手,系统构建人、地、业耦合格局与创新体系〔6〕,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现阶段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量农村高中生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据测算,农村高中生升学人数从1999年的104.64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384.92万人,15年间,农村高中毕业生累计升学人数达4933.30万人〔7〕,农村大学生和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之一。然而,不同于农民工“两栖式”“离土不离乡”的城乡流动模式,农村大学生城镇化的意愿、成功率均更高〔8〕,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会留在城市工作生活,逐步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成为农村家庭走出来的“第一代市民”。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农民工身份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大学生的“市民化”不仅仅是城乡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更是农村智力流失、城市智力流入的一种重要体现。如果我们不尽快谋求农村智力输出与智力回流的合理平衡,农村现代化可能就要遭遇阻碍〔9〕。因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果通过制度政策的设计引导部分农村大学生返乡,这对于农村而言无疑是一种“智力支持”与“智力回归”,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推拉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背后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顺势而为促进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发展,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以期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二、文献综述
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最终目标与最初意愿,都是追求内心幸福指数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总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同时,生活方式是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一种外化的表现形式〔10〕,而思想观念是根深蒂固、很难发生改变的。因此,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意愿是影响其户口迁移、工作空间选择的根源性因素。相反,农村大学生升学时将户口留在农村,或者毕业工作后将户口重新迁回农村,以及农村大学生将工作地点选择在城市,这都不能反映出他们内心真实的城乡生活方式意愿。虽然,吴帮帮、吴华安通过调查认为“户口的变化,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变化”〔11〕,但是将户口留在农村或者将户口重新迁回农村,有可能是出于维护自己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福利分红以及征地补偿收益〔12〕等现实利益考量,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决策行为。同样,将工作地点选择在城市,也并不能排除农村大学生对农村田园生活方式的内心渴望。另外,户口迁移与工作地点之间也并非具有完全一致性,户口留在农村,工作地点选择在城市,工作地点在农村,而户口留在城市,这两种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
图1 城乡生活方式意愿与户口在城乡间迁移、工作地点在城乡的决策之间关系
目前,学术界已经有部分关于农村大学生的户口城乡间迁移、工作地点在城乡的决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杨姗姗对农村大学生城乡就业选择偏好问题进行了研究〔13〕,叶香丽对农村大学生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4〕,刘灵辉和保虎、王舫研究了农村大学生的户口“非转农”问题〔15~16〕,申琳和魏登峰关注到了农村大学生升学但不将户口迁往城市的现象〔17~18〕。然而,关于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较少,主要有扈海鹂农村大学生作为亚文化群体,从分层视野中的社会化角度,描述他们生活方式转型中的新的文化体验及自我意识的发展〔19〕,以及张继明、郑锋等关于贵州省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报告〔20〕。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针对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相当匮乏,因此,研究农村大学生的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在研究人口流动问题时,学者们通常借助“推拉理论”来挖掘流动中的各层面因素。推拉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系统提出,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与迁移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流动来改善生活条件〔21〕,该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与迁移是个人因素、中间障碍因素、流入地因素和流出地因素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后的结果。这些因素中,在人口流出地起主导作用的是推力,人口流入地起主导作用的是拉力。人口流动与否是各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拉力作用大于推力作用,劳动力会选择迁移,反之劳动力则会选择不迁移〔22〕。经过不断发展,推拉理论涵盖了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各主要方面,成为分析人口流动中目的地选择与流动原因的重要理论基础,并被广大社会学学者普遍使用。
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型看上去是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实质是一个新的阶级身份识别、认同的过程〔17〕,然而,农村大学生在“市民化”以及新身份认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城市和农村内部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推拉理论分析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推力因素是指制约农村大学生向往城市生活的消极因素,拉力因素是指吸引农村大学生向往农村生活的积极因素〔23〕。据此,提出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的研究假说如下:
H1:对于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来说,在城市生活的支出和压力越大,工作和住房状态越不稳定,他们向往农村生活方式的意愿越强烈。
从“经济人”视角看,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的,也即意味着逃离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对农村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更优的选择。对于找工作或待业、租房状态的农村大学生来说,由于工作尚不确定、住房尚未着落,同时不断攀升的房价使他们不得不加入“蜗居”“蚁族”的行列,由此形成的“挤压效应”无情地打击着他们城市化的信心和勇气〔13〕,因此,他们向往农村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会越大。然而,拥有稳定工作或者在城市购房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已经在城市内部基本“扎根”,且在城市生活面临的经济压力已相对较小,因此,向往城市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会越大。
H2:家庭位置距离县(区)中心越近和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农村大学生,在融入城市生活方面更具有优势,他们选择城市生活方式的意愿就更强烈。
农村大学生家庭所在地距离城市越近,得益于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会越多,更有可能享受到城市优越的公共服务设施带来的便利,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家庭距离县(区)中心的距离越近的农村大学生,向往城市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农业人口比重越大,家庭越偏向于以农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另外,农业人口的占比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收入结构和年收入总额,而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农村大学生,具有融入城市的资本优势越多,因此,也更具有选择城市生活方式的意愿。因此,家庭的农业人口比重越小、家庭收入结构越偏向非农业和家庭总收入越高,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城市生活方式。
H3:男性农村大学生较女性大学生更向往农村生活方式;农村大学生年龄越大,向往城市生活方式意愿越强;农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向往农村生活方式的意愿越强;农村大学生个人的教育优势越大,越向往城市生活方式。
由于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会面临结婚、买房等现实问题,相较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在城市买房获得家庭支持的可能性及资助力度都相对较小,同时,与女性农村大学生相比,男性农村大学生可能面临着更大的买房等生活压力,故而,他们更倾向于农村生活方式。由于年龄越大,在城市生活越稳定,结婚生子可能性越大,农村大学生愿意留在城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农村大学生非独生子女,那么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能够受到其他兄弟姐妹赡养和照顾,而属于独生子女的农村大学生,则更可能愿意选择返乡,把个人事业和家庭责任兼顾起来。学历层次较低和毕业学校类型较差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在城市的就业与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学历层次高和毕业学校较好的农村大学生通常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竞争力〔24〕,因此,学历层次越高、毕业学校越好的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城市生活方式。
H4:农村大学生拥有的承包地、宅基地等土地财富越多,选择农村生活方式的意愿越强烈;已经将户口迁往城市的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城市生活方式;农村大学生家乡所在城市的区位优势越明显、经济越发达,越向往城市生活方式。
如果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在集体经济组织内分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承包地以及家庭宅基地数量越多,那么,就意味着其农村身份所附带的价值量越大,这种现实的财富无疑会影响到农村大学生的城乡生活方式选择;同时,农村大学生入学时是否迁户迁往学校所在地在政策上已经由强制性统一迁出转变到自主决定的情况下,农村大学生入学时是否将户口迁往学校所在地城市,亦可以看作为其向往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外在表征;农村大学生家乡所在城市的区位越好、经济越发达,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时间会提前、程度会更深,因此,越倾向于城市的生活方式。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地判断农村大学生的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本文选择了个人特征自变量、家庭特征自变量、流出地自变量和流入地四大类影响因素,共细分出19个对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可能存在影响的具体因素,构建起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具体变量名称、取值说明和预期作用方向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与预期作用方向
(二)方法选择
针对每一位农村大学生的城乡生活意愿选择,在调研问卷上设置了如下问题“对比城市与农村,您更喜欢哪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关于向往城市生活方式还是向往农村生活方式的二元决策问题,实质是一个定性的二分类变量。我们为其设置相应的虚拟变量,变量为1时,表示向往农村生活方式,变量为0时,表示向往城市生活方式。因此,对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意愿选择的分析属于离散选择问题,理想估计方法是概率模型。鉴于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二元Logistic模型是对二分类变量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有效模型〔25〕,故本研究采用常用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P(y=1|xi)=pi,
(1)
(2)
对式(2)进行对数变换,得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线性表达式为:
(3)
式(1)~式(3)中,pi为事件发生的概率,指农村大学生向往农村生活方式,即“农村=1”发生的概率。xi(i=1,2,3,…,m)表示上述因素中的第i个自变量,m表示自变量的个数,α0是常数,βi(i=1,2,…,m)表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能够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βi为正,表示第i个因素对农村大学生向往农村生活方式具有正向影响,βi为负,则表示第i个因素对农村大学生向往农村生活方式具有负向影响。
(三)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面对面交流沟通、网络互动沟通等方式对1421名农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19份,问卷有效率达85.78%。在问卷中可以提取出农村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家庭距县区中心距离、农业人口比重、家庭收入结构、家庭年收入等数据信息,即x1~x16。对于农村大学生家乡所在地经济情况中的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16年统计年鉴,即x17~x19。
(四)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TATA 10统计软件对农村大学生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的实证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根据表2,模型的对数似然比为-783.98865,拒绝原假设的概率(Prob>chi2)为0.0000,伪判决系数为0.0348,模型整体结果良好。据系数检验P值,在1%的显著水平下,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得到的结论和启示有:
第一,农村大学生性别与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呈正相关。意味着男性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农村生活方式,而女性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方式,而不愿返回农村老家〔26〕。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由农村进入城市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和质的飞跃,女性农村大学生在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方面会将未来个人的婚嫁、子女教育等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且她们往往偏保守、偏向于风险规避,因此,女性农村大学生在潜在内心深处往往倾向于留在城市。
第二,农村家庭距离县(区)中心的距离与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呈正相关。意味着家庭距离县(区)中心距离越远的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农村生活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尽管城镇在一个地区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但城乡之间较远的地理位置、差别较大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程度上弱化了城镇的辐射作用〔27〕。因此,农村大学生家庭距离城市越远,受城市的辐射和影响越小,相应地农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就越深,他们内心对家乡的认同感和情感也会越深。
第三,家庭收入结构与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呈正相关。意味着农村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结构越偏向于非农业,其越倾向于选择农村生活方式,拒绝原假设。这可能是由于偏向非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往往相对富足,而社会资本是富人的资本〔28〕,同时,家庭社会资本对家庭收入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存量高的家庭,家庭收入也较高〔29~30〕,因此,这类家庭出身的农村大学生内心怀念甚至留恋自己在农村生活时与生俱来的那种优越感。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第四,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面临的生活压力与城乡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呈负相关。意味着农村大学生的在城市的生活压力越大,其越倾向于选择城市生活方式,这与一般的习惯性思维认识完全相反,拒绝原假设。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面临着高压力的同时未来也拥有着高收入、高福利等工作机会的可能,因而,城市生活的压力并不直接推动他们向往农村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对城乡生活方式的向往与选择是根植于内心深处、不以现实的困难和障碍为转移的稳定性价值取向。
五、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家庭距离县(区)中心越远、家庭收入结构越偏向于非农业、在城市的生活压力越小这四类农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农村生活方式,因此,政府应该重点在这四类农村大学生中宣传和引导返乡创业。同时,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制度设计,使得如今很多具备乡村情结的市民有着“出得来,回不去”的哀叹,许多愿意到乡村进行投资发展的资本受到了种种限制〔31〕。因此,应加强政府在农村大学生返乡政策制定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根据这四类农村大学生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向往意愿,因势利导,通过完善的政策体系吸引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投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
(1)针对农村大学生意愿“需求侧”可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明晰意愿的基础上,学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生活方式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生活方式认知,认识到返乡并不意味着在城市的失败,在农村同样可以一展才华,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其次,在城乡生活方式选择上,既不盲从向往城市,也不悲观农村生活,合理引导农村大学生理性选择生活方式;再次,应围绕农村大学生选择农村生活方式的拉力因素,着力提升他们向往农村生活方式的意愿,加快农村大学生返乡行为的发生速度,例如,农村大学生选择城乡生活方式的意愿与家庭收入结构呈正相关,那么,政府应该鼓励农民流转出土地赚取收益的同时,给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最后,针对农村大学生农村生活方式的意愿需求和政府的人才需求,政府应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到高校针对具有乡村情结的农村大学生进行返乡创业宣传工作,真正做到精准锁定目标群体、有的放矢,避免因目标群体锁定不准而造成无人问津、门口罗雀的尴尬局面,这既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求贤若渴,同时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2)针对政策制定的“供给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各级政府需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发展的社会环境,即加大农村建设的政府投入,实施美丽新农村建设。二是完善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村大学生设置返乡创业项目,为其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由于农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于返乡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大学生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做好创业服务工作。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大学生意愿行为转化机制,一方面针对农村大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进行政府帮助,打消返乡的顾虑,增强返乡意愿;另一方面,探索加速返乡行为发生的工作机制;四是借鉴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制度,加强符合农村大学生返乡需求的政策供给,既要迎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又满足农村大学生群体的意愿需求,使政策供给与现实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