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2019-03-11李木子

青春期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吴孟超肝胆外科

■ 文 李木子

他是中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是国际肝癌研究重要开拓者。他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异常精准;他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他97岁高龄,仍精力充沛,坚持诊治病人,登“台”不辍。他说只要做得动手术,就会一直做下去,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脏外科专家——

因为他和他的学生,我国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0%,上升到八十年代的30.6%和九十年代以来的48.6%。此外,他还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在吴孟超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小纸条,清晰地写着“五个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面貌,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吴孟超的双手

鲐背之年,从医七十余载,万台手术,至今每周还要做三台手术。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畸变的右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

吴孟超的右手,握过数不清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庞眉皓发的吴孟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关系,但是这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多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

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却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正是吴孟超细腻、没有一点茧的手,才能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很多时候,凭的就是手在肝脏上的感觉,而吴孟超的这种感觉是他做了几百具标本、近万例手术积累得到的。

所以,有一次日本的一个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在手术室里,对着吴孟超的手法拍了整整一个上午,可吴孟超手术的神奇之处他们依然不知所然。

战火纷飞时代,与医学结缘

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5岁时就跟着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前期过来打工赚钱的父亲。在马来西亚,年幼的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在由华侨创办的光华学校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侨们的热议话题。

年轻时的吴孟超

潜心研究的吴孟超

初中毕业时,按照当地的习俗,校方和家长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的“种子”,早已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建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到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裘法祖(左)与吴孟超(右)

受到这次事件的鼓舞,1940年,18岁的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要和亿万同胞共同赴汤蹈火。吴孟超赶了一个月的路,千辛万苦才来到昆明,却发现从昆明去往延安的路程,只会比之前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只得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

后来,吴孟超又如愿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所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后来吴孟超在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做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继续向自己科学救国的理想迈进。

“是党让人民看到中国的希望,是毛泽东和朱德为我们捐钱给延安的事专门回信,坚定了我为党奋斗终生的决心。”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起,从目睹解放上海的大军露宿街头的那一刻起,吴孟超已为自己的忠诚、自己的挚爱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土壤。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与死神抗战到最后

中国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在吴孟超提为主治医生时,要选一个固定的外科方向。当时吴孟超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后来裘法祖教授对他说:“中国在肝脏外科方面的研究还不行,还没有专人去搞。”

老师的话语和自己“科学救国”的理想,让吴孟超毅然决然得选择了主攻肝脏,从标本研究到临床实践,带领着一批医生,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在这漫长的六十年里,吴孟超基本上每一个星期都要跟老师裘法祖通一个电话,没事就说说话、聊聊天,有事就在电话里跟老师汇报,听听老师的意见。吴孟超说:“裘教授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恩师、明灯和楷模。”他本人也承袭了裘法祖“精准、干净”的“裘氏刀法”。

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而且吴孟超深知自己力量有限,所以他从不吝于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其实我现在培养的年轻人不少了,这样一代接一代,人们的健康就有希望了。”吴孟超说。

多年来,吴孟超先后培养出了26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了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撑起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半壁江山。

到现在,97岁的吴孟超仍不会轻易离开这个没有硝烟的白色战场——死神是他的老对手,他会一直做一个局内人,步步对弈,没有退休。

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曾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化名)的女孩,她肝脏内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年轻的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这么大的瘤子,别人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成功切掉了肿瘤。女孩结婚之后,特意和丈夫一起来到医院,感谢吴老让她有机会感受生命的美好,说:“后来我选择了9月24号——让我获得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最想感谢的人就是您。”

完成手术的吴孟超

手术中的吴孟超

在吴孟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这个字。对于吴孟超来说,能够收到更多病患的感谢,能够看到更多的病患康复,这就已经足够美好了。

时间在工作中度过才不算浪费

一次手术后,吴孟超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双手在微微颤抖。他叹口气说道:“我的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记住要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说起如此高龄还坚守在工作一线的原因,吴孟超微笑着说:“人总有生命的终点,不可能活一千岁,我总觉得时间应该在工作中度过,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攻克肝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必须争分夺秒!”

吴孟超已经是鲐背之年,他见惯了生死,也看透了生死。即便他用双手从鬼门关拉回了上万条生命,他也知道,他只是个凡人——在未来,也注定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一次落子。于是,他不去计划,也不去考虑。在他生命的极限到来之前,不浪费自己每一分钟的生命。

2019年1月14日,这位97岁的老人宣布退休了,在退休仪式上,他的发言里提及了12次“感谢”,从海军党委、学校及领导、同事到学生、病患都是他感谢的对象,他还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他不是一个超人,只是一个可敬的人。

猜你喜欢

吴孟超肝胆外科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吴孟超院士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