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2019-03-10李亚娓
李亚娓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形象变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要求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形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国际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和真实存在的中国文化有一定出入,但从文学作品中又能反观国际文学作品作者所持的立场与态度。本文以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为例,浅谈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作品中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形象;美国文学;时代
一个国家所展示出来的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在21世纪,世界格局呈多级化与全球化,国家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姿态与印象。因此,我们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国际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就代表了世界各国人们心中对中国的印象。美国建国之后,与中国在经济与文化上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许多美国作家更为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其作品的中国形象也在发生变化。为了深入探究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笔者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型的美国文学作品。
一、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一)19世纪至20世纪间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在美国文学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最早是在19世纪时期,中国以本土华人劳工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抹黑。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主要原因为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其后大量的中国人进入加州做劳动力,但由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和排华运动正在进行等多种原因,中国形象被严重黑化。比如有作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华人劳工形象,对其描述为使用阴谋诡计和没有时间观念的中国佬。
(二)20世纪以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如此黑化与不堪的中国形象直到20世纪左右开始得到改善,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西方人民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击。此时美国作家为了安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试图从神秘的东方和中国文化中寻找希望。比如,在1925年厄尔.比格斯创作了一系列的侦探类小说,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名中国人,该主人公被赋予了聪明睿智、正义凛然和幽默风趣等特质。该系列书出版后,得到了较为不错的反馈和美国人民的喜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一部分美国作者怀着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再次抹黑中国形象。但其中,也有客观全面描写中国形象的美国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客观描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因此整体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彼得海斯勒是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他深入中国生活了数十年,对中国有较多的接触与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中国也较为客观与全面。他笔中的中国既有善良团结和包容的一面,但也存在排外和消极的一面。
二、不同类型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游记以及戏剧,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表现中国形象的描述。早期以诗歌和游记的文学形式最為常见,而其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很大。早期美国人和中国的文化交流较少,但是和欧洲其他国家关系亲近,因此早期美国对中国的印象自然有部分来自于欧洲,并且为美国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早在19世纪时,我国经济状况较为乐观,茶叶、丝绸、染料和瓷器等享誉世界,甚至在化装舞会上会出现中国服装,外国人也不断地从我国引进陶瓷和茶叶。那时的美国诗歌,多为表达对中国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国物质财富、文化和商品的倾慕。同时,也不难看出在美国人民的心中,中国重要并且独特的地位。美国革命诗人福瑞诺在诗中写道:“这令人神往的远航的终点,就是不久将制的中国海岸。”这首诗中,就可以表达诗人对中国带给美国经济利益收获的感激以及赞美之情。
游记是描述中国形象的另一种题材,根据作者是否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过,有纪实性与虚构性之分。纪实性游记中,作者亲身在某个国家去体会过真实情景,然后将体会写成游记。而虚构性则是作者根据他人的或者个人的观察和评价进行杜撰,真实性受到质疑。在大量的游记作品中都有描述到中国,而在游记中的中国形象,描述的最为美国民众所知的是《中国来信》。这部游记出自美国作家富兰克林之手,是一部虚构性游记。作者虚构了一个英国水手,并描述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女人裹脚等现象。但从游记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各种习俗的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美国现代戏剧对中国形象又有不相同的建构。戏剧在表现上更加的直观,戏剧演员的服饰、舞台效果都较为容易的实现,因此,戏剧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异域风情。同时,正因为戏剧中可以表现的方式和效果更多,美国人所想象出的中国形象,包括舞台的装饰,音乐,台词和风俗,都离现实中的中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马克百万》,就充分凸显了道家的思想。该戏剧从两个角度来突出作者对东西方形象的差异。一个是从忽必烈的孙女库克金对主人公马可波罗的暗恋,库克金身上散发一种东方美,而另外一个角度,马可波罗原本才华横溢,最终却在利益的驱使下变成一个美国商人。这两种角度的对立与冲突,更是体现美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了解。
三、小结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许多美国的文学家都希望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描述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早期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在不同时期中,中国经济政治状况和世界格局状况不一样,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不相同。同时,在诗歌、游记和戏剧等不同文学类型中的中国形象也表现出不同。
参考文献:
[1]吕双.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1):7-8.
[2]于海斌.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