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博物馆社教工作多样化发展实践

2019-03-10陈莉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陈莉芳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础职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文章围绕新时期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开展多样化社教工作展开了深入探究,希望可以给予业内者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政策;博物馆事业;多样化社教工作

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以收藏实物资料为主,是文化信息交互与社会资源共享的重要场地,肩负着促进高品质社交的艰巨任务。在新时期背景下,博物馆应当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创新社会教育形式,强化服务品质,为公众提供优质的交流学习环境。

1 简述各地方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具体特征

1.1 大众性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因此,每一位合法公民都有权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存在任何针对社会公民性别、学历、职务等的限制性条例。博物馆通过人性化服务提高了公众的综合素质。

1.2 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博物馆可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公众全方位地展示藏品。例如,在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时,可配合对应朝代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强化公众对史实的认知,加深印象。

1.3 全面性

博物馆的全面性体现在馆内藏品储量丰富、时代跨越大且极具代表性方面。基于此,为确保公众能够了解更多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可建立、完善文化参观体系,设置不同的主题展览区,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2 综合论述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的实际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其功能与常规教育机构存在相似之处,但社会性质、服务方式等存在一定差异。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基层群众,无论是妇孺老幼,还是弱势群体,抑或是外国友人,均可进入博物馆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总而言之,博物馆开展公众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文化交流,强化公民人文素养。

3 客观评价中外博物馆社教工作差异,指出管理措施

当下,博物馆发展最快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与北美洲发达国家,亚洲博物館的数量与规模仅次于欧美。其中,日本与韩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并逐步趋近世界第一梯队。基于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理念存在差异,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形式也截然不同。为此,深度剖析国际发展形式与国内文化政策变化趋势,客观评价博物馆社教工作存在的缺陷具有实际意义。

3.1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理念

欧洲国家博物馆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吸引公众参与文化交流学习,尤其是处于认知世界、树立价值观念阶段的儿童。美国各类博物馆就将儿童视为重要的服务对象,组织了多样化的适宜儿童参与的社教活动,并设立了单独的儿童阅览室、活动室与咨询室。依靠馆内收藏的民族服装、面具与各类流行玩具等,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模拟驾驶、探险寻宝等环节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发展概况。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帮助儿童更好地认知世界,开拓视野,扩充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中国博物馆已经开始进入“以人文本”发展理念的关键过渡阶段,从以往的侧重于文物收藏、研究与服务逐步向组织开展多样化社教活动转变。国内诸多博物馆发挥基地作用,以会议报告、文化讲座、小型巡回展览等形式,深入机关单位、社会服务机构、职业院校等进行宣传。但这种传统的说教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公众参与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会引起逆反心理。为此,博物馆应当准确把控公众的认知心理与文化需求,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式活动,从而提高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将单向传递转化为双向互动,强化社会教育效果。

3.2 贴合实际生活,服务基层群众

瑞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欧资本主义强国,其博物馆文化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据社会调查,瑞典人口900万,而每年进入博物馆的人次高达1600万。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不仅是国内重要的文化交流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标志。该市所开设的博物馆能够根据参观人群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如可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具有一定活动空间的操场,满足双方的各自需求;此外,博物馆还针对国内教育体制开设了实践课堂,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下,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这样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参与社教活动的积极性,并将参观展览作为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活动。

反观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仍沿用会议报告与巡回展览等“胁迫性”的说教方式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这样的社教活动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脱离了实际生活,导致公众无法融入文化交流。久而久之,公众产生厌烦情绪和抵触心理,流于形式。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公众群体的基本特征与文化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生动性、参与性的社教活动,便可以成功强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3.3 优化博物馆参与社教工作人员配置

在韩国的博物馆中,担任展览品讲解工作的不仅仅局限于讲解人员,还有博物馆的资深研究人员。他们不仅可以多角度阐述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还可以在解说过程中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物挖掘过程,进而激发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强化社会教育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我国逐步提高了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一提到博物馆社教工作,首先想到专业讲解员,殊不知这样的社教服务理念存在局限性与约束性。部分讲解员仅仅能够简要阐述展览品的基本内容,无法深入剖析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使得整个社教过程枯燥乏味。而博物馆研究人员所拥有的丰硕的研究成果,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社教工作的运转,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

3.4 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实现社教工作多样化

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新时期博物馆应当在如实反馈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升社会服务品质,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奠定基础。

3.5 顺应文化体制变革与政策变化趋势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文化多样性四项基本原则,为博物馆社教工作指明了方向。基本内容为:其一,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其二,充分尊重各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三,积极引荐文化思想理念;其四,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协调配合。博物馆作为最基础的文化服务设施,应当顺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加大对政治职能的重视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国梦创造条件。

3.6 完善社教服務理念,优化文化交流模式

以长沙简牍博物馆为例,文物讲解员在阐述古代编钟器物时,不会急于切入主题,而是先用木槌轻轻锤击其表面,通过清脆悦耳的声音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后开始清晰的讲解。在讲述后,还邀请公众亲身参与敲击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参与文化交流的兴趣。由此可见,文博工作者应当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开展有特异性、参与性的社教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强化社会教育效果。

3.7 优化社教资源配置

针对国内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应当优化社教资源配置,提升社教时效性。首先,博物馆应当组织拥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会议,组织专题讲座与专业授课,从根本上提高社教工作参与人员的综合能力,强化人文素养。其次,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人员的优势,确保其高度参与社教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博物馆应当面向社会招聘乐于参与社教工作的高素质志愿者,用不拘一格的服务形式,拉近公众的情感距离,为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8 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条件优越的博物馆逐步推行数字化管理模式。例如,故宫博物馆在1992年正式使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与领域创新,依托信息科技优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已成为主流趋势。建立博物馆门户网站,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网上浏览参观;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各类文物的基本信息;依托电子路线图引导参观人流等。博物馆社教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可创新服务理念,激发公众积极性,进而提高社教工作质量。

综上,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社会教育作为其基本职能,应当顺应国家文化体制变革,扶持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服务理念,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创新科研、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优质服务,为振兴中国梦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于莉莉.关于博物馆社教工作多样化发展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7(7).

[2]徐丽.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博物总馆民俗馆夏令营为例[J].剧影月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