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亿昌博物馆中穿行(散文)
2019-03-10王诚林
王诚林
亿昌,亿万年昌盛之征兆;博物馆珍藏精深之史迹!
亿昌,这座造型独特,想象空间被插上翅膀,极具审美艺术品味———鄂尔多斯人匠心独运的建筑经典,为世人所瞩目!
五千年河套历史的心跳;五千年人类激奋昂扬的碰撞火花,亿昌将散落它乡,它海,甚至深埋泥沙之下的史迹,一件件收集整理,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包括战争遗迹,包括玉器,自然杰作,乃至祭祀神器等等,悉数请进亿昌博物馆藏,让它们有了安身之所,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倍感礼遇的史迹,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于此泛起涟漪般的感激之情。
历经岁月风雨侵蚀、磨砺的史迹们,为使命,它们承担过属于,或不属于自己的职责重任,有的为此压折了腰,但也享受过荣誉,享受过日月天地赐予的快乐;它们拼搏过,奋斗过,幸福激动过,甚至高亢过。山呼海啸,风雨飘摇一路走来,现在,它们舒坦地睡着了。
多安静啊,安静到可以听见自己的噗噗心跳。但安静不是为着贪图享乐,它们正在思考一些事情,回忆一些事情,沉淀一些事情。
不许重踩脚步,不许说粗鄙话,不许大声喧哗,也不许打手机。一切的一切,就像走进万古森林,有兽嘶,有鸟鸣,仍显寂静无比。
距离更近些时,我俯身时发现这些史迹,竟然全都睁开着半边眼睛,它们并非真的睡着了,这令我大为震惊!或许历史本就如此,它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睡着过。以为历史睡着了,只属错觉。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以奔跑方式面朝未来前进,却也失掉许多东西;现实并非十全十美,残酷的是,存在和出现于世间的许多毛病,比如某些地方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精神污染;人性、良知堕落,道德丧失;又比如造假,说假话,办假事;某些不法集团,视他人生命利益如草芥,制造虚假信息,坑人钱物乃至性命;再比如转基因种植,制作转基因食品等等,如果令其漫溢,中华民族面对的是,恐比当年的鸦片毒害侵蚀十倍不止,或将出现猪怀孕狗崽,出生四头八脑人物,人人将致癌早亡;又比如,一味强调所谓电器化替代一切劳力生产,大量手工遭闲置,一些本就惰性十足者的手脚,因缺劳动锻练导致思维、手脚僵硬,脑萎缩等等。
常言道,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用历史这面镜子洞察现实中某些不遵自然规律,掠夺性攫取自然物产,忘却自然乃人类生身父母,发人深思!因此,一直睁开着半边眼睛的历史不敢睡着,不能睡着,历史或许会在某一天突然跃身人类面前,猛击一掌,大声喝道,喂!醒醒吧,不然就掉到悬崖下去了!
我秉承着一颗谦恭卑微之心,悄无声息地走过活跃异常的一件件历史史迹面前,我们互相欣赏,互为吸引,互致敬意———在散发出袭袭幽香的典藉前,我聆听到典藉正涓涓如泉流般地陈述世事沧桑;典藉深处,记录着的几乎每一桩事件,它们有的至今仍在流血,有的在倾诉,有的在呐喊,有的如雷鸣般地隐隐闪现着战争的杀伐声。同时记录的还有人类足迹的铿锵声,以及饱饮过酒香器具的欢畅声;有丝竹管乐同奏万方乐土,载歌载舞,惠风和畅之曲;牛羊成群,人间烟火,等等升平气象,典藉不问巨细,一一备述。
突然间,我的脚步遭遇磁铁一般地被吸住了,这是一杆逍遥在此,正自吟唱着岁月之歌的秤。
这杆流过无尽汗水,依然闪耀着自然、人性光辉的秤,忠诚职守,称米、称菜,称油、盐、酱、醋,称一切需经手之物。过去的任何大街小巷,任何大小商店,尤其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们活跃忙碌的身影。现在,许多地方已难觅身影,电子秤取代了它们的存在与劳作方式,它们似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却仍然睁开着半边眼睛,静静地观察,盯着这面世界,因为这面世界值得它盯,需要它盯!
人们或许还记得,从前香港的电影片头伸展着双翅的天使脚下有一杆秤,这是杆不设为家用,却更具力度的秤———它象征着法度的天平秤。它虽不称金、称银,称铜、称铁,它称的是天公地道,称人心,称社会良知,称百姓與官府间的平衡;在它面前,没有贫富贵贱,大小强弱,职位高低之分。假使有人认为自己身份高贵,地位显赫,称给他一斤肉,他只认半数,或只认半斤肉帐,秤会答应吗?!民心会答应吗?!强买强卖,短斤少两,那是一个野蛮国度之行径。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秤所秉承的,只问事实真象与公平正义,就像有部电视剧主题歌唱的那样:天地之间一杆秤!
不知哪位先贤发明了秤,发明了法度,让人类活动有规可依,有矩可循!这便是秤的伟大!发明者的伟大!亦是亿昌博物馆藏者用心之伟大!
与秤同处一室的还有一把古老算盘,它是秤的孪生姐弟,休闲得紧的算盘,正自低吟浅唱,歌唱生命中曾经有过的辉煌与历史记忆!
有秤就有算盘,二者相依相偎,相辅相成,千年人生,满身积汗。如过去一样,它们仍然幸福地挨在一起,好像睡着了,实则正睁开着半边眼睛。无论当今电子运算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无论人造卫星上天,宇宙飞船上天,运算速度动则以亿万立方秒速计算!古老的秤与算盘仍具价值!它们的存在,就是始终睁开半边眼睛!
亿昌博物馆纳万件史迹于一室,史迹们相互尊重,敬畏历史,敬畏苍生,敬畏自然,在此获完美诠释!亿昌为人类文明前进写下臂力千钧的一笔!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