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19-03-09杨珩
杨珩
【摘 要】本文阐述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构建适应新形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出具有纵横两个维度,包含多个支撑体系,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和实践,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模式 立体化 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24-03
德国学者D·Mertens于1972年最早提出职业核心能力,并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总监李怀康曾撰文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也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我国及高等教育界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国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经济的开放和深化发展,深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慧波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是面向国际世界的,具有在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竞争的职业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人;从职业院校发展来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社会对就业者综合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从劳动者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看,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核心能力体现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表现为岗位竞争力和适应力的强弱,体现个人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方面来看,都需要一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宏观上能满足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经验参考,微观上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劳动者个人发展需求。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架构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不是一个单薄、孤立的培养体系,而是全面、立体的培养体系,既有横向维度又有纵向维度,包含多个支撑体系,架构立体。它的全面性、立体性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在横向维度上,涵盖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把专业课、公共课学习,以及校园活动、技能竞赛、创业实践、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学生学习活动囊括在内,极大丰富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范围;在纵向维度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周期内,而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既全面培养又有侧重点,根据专业特点重点培养专业所需职业核心能力,学生毕业后还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继续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使学生能够一朝学习终身受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涵盖多个支撑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集合众多部门资源,统筹安排各项资源。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针对不同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级进行细致分析,并把培养计划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场地、设备、人员、学分、资金等方面给予制度上的保障,配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多个支撑体系。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强度,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而是能够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和实践,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从各个方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得到高强度、高密度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支撑体系如图2所示。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过去的职业能力培养中,采取的做法常常是把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把各项能力分成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地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渗透。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明确了解当前所学的能力模块,渗透面广;劣势在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成分多,专业课程渗透力度有限,往往课程结束之时即是培养完成之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时间跨度短。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教授认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必须把传统课堂上抽象的符号传递教学方式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就是应该通过有形的实践(做)获得意义的建构。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区别于以往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本文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基于高职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让学生确切地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怎么用,从而能够在理论层面和行动层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它可以在教学周期内全面性涵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周期之外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第一课堂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以第一课堂为核心力量,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要求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必須衔接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共同构成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这样才符合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的8项能力分别融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心理、就业等课程,每门课程主要培养与课程内容相近的一种或几种职业核心能力。例如语文课程主要培养与人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数学课程主要培养数字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外语应用能力,就业课程主要培养创新能力。这些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相应的能力模块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行为和思维习惯,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相比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平台。与通识教育课程利用专门的课时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不同,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也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把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渗透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了解应用职业核心能力的时机、环境以及技巧,并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观察使用效果,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
3.实践课程。在各种校内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顶岗实习活动中,嵌入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职业场景下,变被动为主动,进入工作角色,掌握职业核心能力行为的规范,适应职场规则和工作角色要求,与企业的用人以及岗位要求接轨,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更好地完成实训实习任务。
(二)第二课堂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果说第一课堂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和使用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技巧,那么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技巧。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无疑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绝佳平台。在校园文化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各项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个人的、小组的、班级的或者年级的比赛,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需要运用各种职业核心能力。在完成任务的需求下,学生必须主动应用多种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完成理论学习、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从被动输入到主动实践的学习动机转变过程。从培养的时限来看,只要有第二课堂活动,就会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从学习时机来看,只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就必然用到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技巧;从后续影响来看,经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毕业后也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技能技巧。
立体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多个支撑体系作为保障的前提下,打破以往培养惯例,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和实践,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被动到主动,从学习活动到工作活动,都能学习并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技能技巧,并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应用,提高技巧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立体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既全面又有所侧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知识+做到=得到”的方式,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园学习阶段内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核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于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利用自我学习能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应用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毕业后依然能从校园学习活动受到启发,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持续提高,实现自我完善,终身受益。因此,立体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是一个可即学即用、随时培养、终身受益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安法,毛静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6)
[2]张慧波.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与职业教育国际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3]姜大源.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J].人民政协报,2010-07-19
[4]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