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是少年读书时

2019-03-09傅国涌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钱锺书痕迹美学

傅国涌

孤独寂寞的山村,从童年到少年,我一直没有找到可以分享读书乐趣的同伴,许多同学只能算是玩伴。

直到1983年后结识的邻村少年李建林,他也爱读书,最早送我几册《文史知识》的就是他,后来一起读尼采、叔本华,读萨特、海德格尔,旧影集中保存着难得的一张合影,那是1985年春天。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88年前,前几年听说他已病故。照片中的另一位叫卢达,有过短暂的交往,记得他考上大学后还给我来过一封信,之后失去了联系。时间如流水一般过去,许多人来了又走了,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能在某一段留下些许痕迹,已属不易。

1985年秋天,我在故乡的县城与徐新结识,他爱读书,爱思考,对文学、哲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他读康德,读钱锺书,大部头的《诸子集成》《全唐诗》《全宋词》他都买了。他那时就在啃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钱锺书的《管锥篇》《谈艺录》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在我们相交的几年中,我们分处两地,以通信为主,偶尔见面也多在他家,他只来过我家一次、我后来工作的乡村中学一次。每次见面,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常常谈到夜深甚至凌晨。他有一肚子做学问的雄心大志,自学英语、德语,后来还在北外的歌德学院学习过一两年,一心想考入北大哲学系研究哲学,结果功败垂成,没能踏上治学之路。

在我成长的八十年代,有过三次阅读转向,1983年冬天我的阅读趣味渐渐转向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主要是诗歌),重点则在文史研究方面,王国维、孟森、顾颉刚、蔡尚思、柴德赓等人的相关著述是最初出现的。柴德赓《史学丛考》中有一篇《从白居易诗文中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就引发了我想写一篇宋代温州繁荣的文章,结果由于史料、笔力不足,没有写成。那时我读到王国维的诗“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就很喜欢。

1983年前后作者在家中

1984年4月24日作者和李建林(后左)、卢达合影

1985年秋天,我对美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仅读到了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这些人的著作,还开始阅读西方美学著作,进一步为哲学所吸引,从尼采、叔本华到维特根斯坦、雅思贝尔斯。我保存下来的笔记本还有几本都是美学札记,有克罗齐的《美学原理》、黑格尔的《美学》《精神现象学》、雪莱的《为诗辩护》、库申的《论真善美》,还有雨果、丹纳、罗丹、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论美的文字摘录,鲁迅所译日本作家鹤见祐辅的《思想·山水·人物》也是那个时候读的,对于旅行、落日等的论述我都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些读书笔记保留了我生命的痕迹,使我清楚地知道,在我二十岁之前的那些努力,如同我当年抄在笔记本上的诗:

在积少成多的日子里

汇聚着水滴石穿的信念……

1987年以后,我开始逐渐转向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阅读,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密尔、韦伯、汤因比他们将我带进一个更深沉辽阔的世界,我对山外世界的想象不再停留在吴越风云、乌江东去或秦皇漢武、水浒三国、说岳说唐,也不再停留在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或拜伦、雪莱、泰戈尔、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笔底,我开始为古希腊以来一代代智者的思考所折磨,我渴望融入他们的阵营中,与他们站在一起。我想起一句诗:“雁荡山有几滴雁声掉进谁的眼睛,谁的眼睛便飞起来。”山中的小世界与山外的大世界之间,从此不再隔膜,即使我终生都生活在雁荡山中,我也不再坐井观天,以为天空只有井口一样大小,在精神上我已看到了那个和天空一样大小的天空,人生至此,真是痛哉快哉!

猜你喜欢

钱锺书痕迹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纯白美学
名师学案·钱锺书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妆”饰美学
积淀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