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对比分析
2019-03-09,,,,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一种传统的临床诊断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并发挥出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但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临床诊断技术,相较于DSA,其具有诊断率高、图像质量佳的主要优点,并对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3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DSA和HRMRI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3~72(51.86±4.46)岁,针对病人出现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进行诊断和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签署了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②年龄>20岁且<75岁;③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HRMRI、DSA和病理学检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
排除标准:①脑外伤、脑出血以及颅内肿瘤病人;②超声检查为颅外动脉狭窄性疾病;③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对38例病人中410支动脉狭窄的颅内血管分别采取两种不同方式进行诊断,经由同一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HRMRI检测利用院内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仪器(广州贝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型号:Pulsar)进行检查,病人取仰卧位后,使用快速三维定向程序序列获取图像,并将参数设定为视野200 mm,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1.4 mm和0.7 mm,TR/TE为25 ms/6.9 ms,反转角度设定为20°,对病人进行扫描。DSA检测则给予常规的DSA方式进行诊断扫描,使用Philips FD20血管造影仪,利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对病人局部麻醉后,进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并依次行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和两侧颈内动脉等的侧位造影,针对狭窄病变部位采取放大造影的方式,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统计两种诊断方式下的斑块形态诊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②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相关指标,病人采取不同诊断方式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病人的满意度评分,评分利用院内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总分为10分;③将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中度狭窄(狭窄率30%~69%)和重度狭窄(狭窄度≥70%),比较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2 结 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对斑块形态的诊断比较 HRMRI的规则形、不规则形及软斑块、硬斑块检出率与病理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SA检出的规则形、不规则形及软斑块、硬斑块例数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MRI检查的斑块形态和斑块类型诊断结果均显著优于D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下的斑块形态诊断结果比较 例(%)
与DSA检测相比,1)P<0.05
2.2 两种诊断方式检测相关指标比较 采取HRMRI诊断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DSA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MRI诊断后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DSA诊断后病人的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检测的相关指标比较例(%)
2.3 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两种检测方式的重度狭窄病人检出例数相同,HRMRI检测的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病人检出率略低于DSA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较例(%)
3 讨 论
大脑中动脉(MCA)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最易侵及的血管[4-5]。据报道,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国内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6]。颅内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MCA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7-8]。因此,通过对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诊断,成为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主要途径[9]。临床经验表明,DSA作为一种标准的诊断方式,其具有诊断率高的主要特点,但大量研究发现,DSA属于一种有创检查,甚至会使病人出现并发症或无症状的微栓塞,不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10-13]。HRMRI作为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进行管腔成像,而且能够直观显示管壁结构,目前已成熟应用于颅外颈动脉,可以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近年来,随着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的快速研发,HRMRI已日渐服务于颅内大动脉的研究[14]。HRMRI应用了延续颈动脉的扫描方式,可以更迅速地发现颅内动脉血管的狭窄部位,并可以在狭窄部位进行高分辨率的MRI扫描,有效提高了图像质量[15]。
在对两种诊断方式下的斑块形态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时,发现病理结果证实,病人的410支颅内狭窄血管当中,按照斑块形态进行划分,共有259支为规则形,151支为不规则形。在使用HRMRI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共检出了257支规则形斑块和153支不规则形斑块,与病理结果相比,HRMRI诊断结果显示仅有2例病人诊断有误,误诊率为0.49%,而DSA共检出了211支规则形斑块和199支不规则形斑块,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HRMRI诊断(P<0.05)。同时,本研究经病理检查后,按照斑块的类型进行划分,共有273支为软斑块,137支为硬斑块,这与HRMRI的诊断结果一致,而DSA共诊断出了242支软斑块和168支硬斑块,斑块类型的诊断率显著低于HRMRI(P<0.05)。由此可见,HRMRI在斑块类型的诊断中发挥出了较好的诊断效果,与DSA诊断方式相比,其对斑块的形态以及类型等,均可以进行良好的诊断。而通过对病人斑块形态和类型的分析,也将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病人的满意度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RMRI诊断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DSA诊断(P<0.05),且HRMRI诊断后,病人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DSA诊断(P<0.05)。说明两种诊断方式相比,HRMRI诊断可以有效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同时也将减少病人的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减轻了病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这主要是由于HRMRI检查具有无创性的优点,因此病人在诊断后的恢复时间相对较短,这也为日后临床治疗工作的及时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确保了治疗时间的缩短。
根据病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其可以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针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主要利用狭窄率进行计算,狭窄率<30%即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69%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其中,狭窄率是大脑中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之差与狭窄病变远端的正常大脑中动脉内径之比。本研究在对不同狭窄程度的HRMRI和DSA检出率进行比较时发现,HRMRI在重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检出情况相对较好,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颅内动脉狭窄病人实施先进的HRMRI进行诊断,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DSA相差相对较小,且有利于分辨出斑块的性质,有助于诊断人员对病人病情的合理评估,从而对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