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课教学语言艺术的探讨

2019-03-08段德杰

中学生物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谜语课例语言艺术

段德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什么都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是心与心交流的艺术。”教学语言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决定着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教学语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现以“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课为例,分析教学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影响

1.1用教学语言艺术在课堂上构成生命情境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情境教学,当人的意识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情境中的事物会高度敏感,对情境要素也会有深刻的记忆。此课例中,对于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教师可通过白居易的《燕诗》艺术性地展示出来。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读《燕诗》,可以将学生带入艺术性的情境。“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是描述家燕求偶成功的喜悦之情;“衔泥两椽间”说的是筑巢的辛苦;“一巢生四儿”之中包含了交配、产卵和孵卵的过程;“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描述了亲鸟育雏的艰辛。诗中并没有虽然直接提到求偶、筑巢、育雏等概念,但具体的情景描写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在诗词中寻找这些概念。此诗在将学生带入艺术情境的同时,也将学生带入鸟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和建构。

1.2教學语言艺术可以让生物学课堂饱含情感生物学知识不只是单调的知识,还饱含了很多生活情趣。找准切入点可以使生物学课堂充满情感,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此课例中鸟的育雏过程中包含的艰辛正是进行母爱教育的好素材。“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说的是小鸟正等着妈妈的喂养,所以要爱护鸟类。“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描述了亲鸟育雏的辛苦,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母爱,可以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母亲,感恩自己的父母。

1.3教学语言艺术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青春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教师纠正不良语言习惯的关键时期。生物学词汇贴近生活,又要求科学、规范,是训练良好语言习惯的好素材。教师通过灵活准确的教学语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1.3.1口语与规范用语相统一

口语就是日常用语,来源于生活现实,被人们习惯接受。生物学科学用语要求科学、规范。在此课例中,人们所熟悉的口语有“蛋黄”“蛋清”“鸡蛋”“抱窝”“鸟窝”等,在科学用语中是行不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他们纠正为“卵黄”“卵白”“鸡卵”“孵卵”“鸟巢”等。这样,学生会慢慢习惯用科学用语,做到的信息,又能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添课堂的色彩。

2.3巧用谜语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谜语能故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调动的学习兴趣。此课例中,鸟卵的结构及功能是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提出谜语:“石灰泥墙不透风,里面住着大黄杏”这是什么呢?大黄杏又是什么呢?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鸟卵的兴趣,又能突出鸟卵不等于鸟的卵细胞的事实。“头戴三朵花,身披五彩纱,抖起花衣裙,夸耀自己美”,这个谜语形象地描述了口语听得懂,科学规范用语用得上,在回答学术问题,创作科技论文中,能正确使用科学规范用语。

1.3.2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艺术性语言表达,形象逼真,有感染力,是课堂教学经常用到的。此课例中,就可以用到许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孔雀开屏”“天鹅起舞”“梁上有双燕,青虫喂黄口”。在艺术享受中,教师要科学把握基本概念。例如,争暖树干什么?啄春泥的是雄鸟还是雌鸟?啄春泥干什么?“孔雀开屏”是雄鸟还是雌鸟?“天鹅起舞”是雄鸟还是雌鸟?“青虫”和“黄口”代表什么?对这些问题要作出准确的描述才不失其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表达和科学性的解读相结合,既可提升学习氛围,又能使学生准确理解科学概念。

2教学语言艺术的细节手段

语言艺术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独特的特点,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准确了解每一种表达形式的特点及适合的表达内容,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艺术形式。

2.1巧用比喻

比喻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教师靠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此课例中,军舰鸟的求偶行为比较特别,在求偶期间,雄性军舰鸟的颈上有一红而难看的大疙瘩,学生不易理解这种求偶的举动。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比喻,能诙谐,幽默地表达求偶的含意,又能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2.2巧用成语

短小精悍的成语不仅语言精炼、含蓄,且生动形象、科学客观地反映生物学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学生难以理解与识记鸟类生殖发育必需的几个过程。教师的一句“鸠占鹊巢”把含义全部表达,那就是杜鹃鸟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但必须进行求偶、交配和产卵。“莺歌燕舞”本意是形容春天鸟儿喧闹的景象,比喻欢快兴旺的场景。其实,“莺歌燕舞”是指春天鸟儿在求偶。短小精悍的成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又能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添课堂的色彩。

2.3巧用谜语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谜语能故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调动的学习兴趣。此课例中,鸟卵的结构及功能是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提出谜语:“石灰泥墙不透风,里面住着大黄杏”这是什么呢?大黄杏又是什么呢?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鸟卵的兴趣,又能突出鸟卵不等于鸟的卵细胞的事实。“头戴三朵花,身披五彩纱,抖起花衣裙,夸耀自己美”,这个谜语形象地描述了“孔雀开屏”的景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进了学生对求偶概念的理解。

2.4巧用雅称

雅称是对事物的素称或美称,包含有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深受人们喜爱。雅称说出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心情愉悦。此课例中,鸟类被誉为“农林卫士”,是因为在育雏期间,亲鸟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保护了农业和林业生产。学生认识此雅称,可以了解育雏的过程;同时进行了一次爱鸟护鸟的教育。

2.5巧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有较强的艺术性,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古诗文,能将人带入艺术境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學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此课例中,前面提到的《燕诗》详细地介绍了家燕生殖发育的全过程。教师将此长诗逐渐展开,就可以使学生学好这节课的全部内容。对鸟类生殖过程中的必需和非必需过程,可以从杜甫的《杜鹃》中窥得一二,“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艺术性地夸张了杜鹃鸟的繁殖过程,把杜鹃鸟生殖和发育不需要筑巢、孵卵和育雏事实表达出来。

2.6巧用生活语言

学生是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个体,和日常生活贴近的日常生活语言最为学生所接受。此课例中,鸟类是学生熟悉的动物,更适合运用生活语言。大多数鸟类都是先筑巢后求偶的,用“盖新房,娶新娘”,这句学生熟悉的生活用语进行引导,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筑巢和求偶的意义。“孔雀开屏”“莺歌燕舞”说的是鸟类的求偶,求偶是什么呢?“找对象呗。”这样既风趣、又形象的揭示了求偶的实质。

3启示与反思

教学语言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素材也很丰富。教师正确使用它,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乐趣,增添色彩,提高教学效率;使用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可能表达效果不佳,或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准确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艺术形式,结合教材实际,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准确表达科学知识。语言表达形式要符合教师的个人性格,才能更得体,更突显艺术性。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城区学生的知识水平、欣赏水平与农村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喜欢的语言风格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将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做合适的选择,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才能更吸引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毛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语言艺术[J].生物学教学,2019,(3):25-27.

[2]沈润娟.生物学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探索[J].生物学教学,2004,(9):21-22.

猜你喜欢

谜语课例语言艺术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谜语四则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课例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