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019-03-08刘晗昱张明选
刘晗昱 张明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邓小平继毛泽东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 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其关键就是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就是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认清中国的社会历史实际,也就中国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等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现实因素。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中国在面临拨乱反正、全面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況下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个关键。社会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邓小平则坚决反对了这“左”和“右”的错误,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的国情,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问题,其根本方法也就在于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推动党领导的建设和改革。邓小平在《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的讲话中就曾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同样,邓小平认为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应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过去的许多失误就在于离开了现实,超越了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此时,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如同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主义现在处在初级阶级,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而经验主义也会出现严重后果,只看到了一些具体实践和局部经验,以偏概全,确没有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极易被教条主义所迷惑。“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化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是邓小平对这种现象的深刻批判,他认为既要反对以迷信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反对以迷信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的理论和思想。因此,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则尤为重要,所谓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的方法和观点来解决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和情况,要善于总结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握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到求真务实,辩证思维,处理好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发扬勇于探索精神,既要继承前人的成果,又要不断探索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成果,其核心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合理地运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赞同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和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等观点,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失败的历史经验,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对外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此外,邓小平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即现代化建设理论,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要有理论的规范和指导,正如斯大林说:“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伟大飞跃”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J].人民论坛,1997,(第3期).
[2] 陈聿北 ,陈基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85,(第4期).
[3] 本书编写组编. 邓小平理论学习辞典[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01.
[4] 陈新汉.从事实出发,从事实中求是——邓小平认识论思想中“实事求是”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3期).
[5] 刘文清.实事求是与初级阶段[J].理论学刊,1988,(第4期).
作者简介:刘晗昱(1993.09—),女,汉族,辽宁盘锦人,广西师范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明选(1991.02—),男,汉族,陕西榆林人,广西师范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