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言文字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2019-03-08李振夺段振斌郑清松
李振夺 段振斌 郑清松
摘 要:汉语言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我国文学同样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本文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字对我国文学的影响。笔者简要阐述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我国传统文学的风格,例如其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充满节奏感等,最终提出汉语言文字对我国的文学的影响,包括文字意境的影响、词汇带来的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特点 文学 影响
一、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一)以音节为单位
汉字音节的组成部分包括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三个内容,其结构较为简单明了,并且单音词与多音词丰富,便于进行语音和语义的随意组合。一般来说,汉字中的单音节词大多都负责语义的表达,可将其作为语素,来进行词语的构成,例如常见的“水、风、人”等字。因此,汉字词义、音节以及字形共同汇聚成了今天的汉语言文字体系。
(二)声调很重要
所谓声调就是汉字的音调,声调形成了汉语的抑扬顿挫,汉字通过音调的高低、快慢变化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和细致丰富的情感,使得汉字拥有了音乐般的节奏感。汉语的音调共有四个,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音调各具特色,差别也较大。阴平较为稳重,阳平音调上扬高调,上声温和,去声则似烈风。与汉字的音节想对应,每一个音节都有自己的音调,使得声音富有不同的变化,便组成了最终的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声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赋予了汉字独特的音乐美,在汉语的表达中,声调也是表达不同词义和语义的关键。
(三)單音节语素活动能力强
单音节语素较为灵活,使得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组成。通常情况下,语素与汉字都成对应的关系,从古代语言发展到今天的简体字,也有部分词语发生了变化,例如有的从词语变为了构成词语的语素等。汉字有着标示和区分语素的功能,人们已经习惯看到汉字就自然地联想到其含义。加之汉字具有单音词与多音词的丰富,使得通过声调表达汉语具有丰富的联想空间和想象意义。词汇量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调上的平衡和优美。如此一来,汉语不仅丰富了其独有的音乐美,还能通过词语的巧妙组合与应用构建出不同的意境,给人以多彩的视觉感受。
二、我国文学的风格
(一)深刻的象征意义
我国的汉字最早起源于先祖的图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因此,我国古代的书法家实际上是将汉字看做能表达某种直接事物的载体,也就是表形文字,其词形和词义的关联也就十分密切,使得汉字具有十分鲜明的表现力度和感官效果。尤其是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将汉语言的这一特色运用的出神入化。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描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著名的一首小令,寥寥几笔就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语言简单直白,但其中人物、场景、对白却是无一不有,可以说是汉语言的表达应用到了极致。
(二)富有韵律感
前文有述,声调的运用赋予了汉字节奏感和声音的抑扬顿挫。加之汉字中多元音和单音节,因此汉字读起来顺畅直接,清晰明了,若是再加上声调的搭配,就会使得在朗读时朗朗上口,更加容易被人记住。后来汉字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人们发现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有意强调语言的韵律感,以及声调的巧妙组合。最为明显的即是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一般四句的七言律诗分为两句,只押一个韵脚,要么在两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押韵,要么则是在句子的后半部分押韵。另外,诗歌中平仄的运用也是韵律感的体现之一,诗句有规律的平仄分布使得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三)言文分离
我国语言文字经历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有一段两者并存的阶段。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白话文由于刚刚兴起,文言文仍旧处于主要的地位。而随着封建王朝时代的结束,我国社会主义体制建立,白话文由于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节奏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但两种表达方式的支持者之间仍有摩擦或比较。但客观地说,文言文与白话文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思想和文化均是用文言文所著,而对古书著作进行翻译和注解,再将其变换为当前的白话文表达,正式许多学者的工作内容之一。翻译之后的文学著作再经由白话文进行发展和传承。
三、汉语言文字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一)文字赋予我国文学独特性
我国文学有着与民族文化比肩的悠悠历史,其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和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语言内涵在世界文学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文学的主要载体即是文字,与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汉字独特的表形意义和韵律感,使得我国文学在表达时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语言气势。同时,文字的不断简化和新的词义的产生,使得新时代的文学表达有了不同以往的方式和表达习惯,文学作品被赋予新的时代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和客观发展。
(二)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汉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吸取了不同时代的特色和精华,使得今天的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意境也逐渐丰富和深刻。我国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体现这一特色的作品,例如唐朝诗人贾岛著名的《题李凝幽居》一诗,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敲”的使用不可不说是神来之笔,还由此衍生出“推敲”一词。整句诗看似简单的递进关系,实则是诗人有意为之,作者通过描写僧人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动作来表示周遭环境的宁静,由此在读者脑海中引发丰富的联想。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意境魅力。
(三)词汇促进我国文学的升华
总的来说,文字与文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发展至今,我国的文学也随之发生变化,其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蕴含的内容也逐渐精炼和个性。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的学者对文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文言文的翻译和文学精神的传播,开始注重寻求新的文字研究方式,并与词义和形式充分结合,最终形成了包括语素分析法在内的新的文学研究体系。另外,我国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接纳和吸收了许多优秀的外来文化,随之产生了具有的新的意义的词语组合。这些词语组合的应用也促使我国的文学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俊英.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121.
[2] 徐田.浅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6,0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