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民族的脊梁骨

2019-03-08张渝欣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侵略者脊梁光辉

张渝欣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把那些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称作“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的,这些殒身不恤,以各种方式为了人民安全和幸福奋斗的人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高尚的品格是中华民族赖以站立起来的精气神。中华文明源遠流长,如果把华夏民族比作一株历经沧桑的树木,我们会发现它有过枝繁叶茂的盛夏,也在近代遇到过焜黄叶衰的深秋,但最终它能够在列强的侵略风雨中屹立不倒,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重焕生机,这一切都源自于它在中华大地上深扎下的根:身为炎黄子孙的自信。

“聪明睿智,光被遐芜,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华夏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历史学家用他那如椽巨笔记录下前人的点点滴滴,“大禹治水、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玄奘西游、四大发明”这一行行闪耀着历史光辉的文字,见证了我们自信的根源,那就是我们曾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曾是无与伦比的。

在秦汉时期,我们车同轨、书同文,在凯歌高奏中,南抚夷越北击匈奴,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既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意气风发,也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自信;在隋唐时期,我们开科举、凿运河,在霓裳歌舞中,泱泱中华万国来朝,成为众所瞩目的“天可汗”,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雄浑激越,也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自信;在明清时期,我们下西洋、击沙俄,赫赫扬扬中,揆文奋武、四征不庭,演绎了华夏封建王朝文明史上最后的灿烂一页,既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气,也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自信。可以说,自信是华夏民族骨子里面的骄傲,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建立在彪炳千秋的伟业上。

但不可否认,中华民族在近代落后了,曾经威加海内的强师劲旅,变成了列强眼中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曾经为世界各国稽首的钟鸣鼎食之族,成了侵略者眼中的“黄祸”和“支那人”。然而就是在这种国穷民弱的情况下,中国人的潜力仍然为世界列强所公认,正如八国联军统帅瓦德里所说的那样:“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统治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为什么这些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会对一只“病虎、睡狮”心怀忌惮,原因就在于华夏民族对于民族独立和崛起的自信。他们坚信,一个有光辉过去的民族同样可以创造光辉的今天,曾经顶天立地的脊梁不会因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而弯曲。所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运动中农民的一往无前让“奴隶”二字从此与中国人无缘;远赴欧洲参与“一战”的劳工浴血奋战,让“公理战胜”重新镌刻在了国门之上;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的奋勇抵抗让侵略者明白民族的脊梁是钢刀斫不断、吓不垮的。在这一时期,华夏族的自信也就是在国内外敌人面前挺直脊梁,不因受侵略而卑躬屈膝,“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炮火纷飞汇中,民族脊梁愈显挺拔与伟岸。

“东方红,太阳升”,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是一个各种工业产品位居世界前列,拥有无限光明前途的国家。新时代的自信,也就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牢记宗旨,时时刻刻不忘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同时坚持走自己的路,让智慧与勇气在筚路蓝缕中绽放光辉。当今中国的自信,不是唯我独尊式的霸权,也不是独善其身的自私自利,“共商共建共享”,蜿蜒环抱世界的“一带一路”正像玉女的丝带洒下和平与繁荣的甘露,中国并未因经受过风雨而变得自私自利,反而脊梁顶天立地,显得宽厚而担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放在整个人类进程中看,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如果说我们有历经磨难的经验,那就是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前途的自信;如果说我们有实现中国梦的期盼,那便是源自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因为这份自信,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史,挺过了屈辱凄楚的近代史,并且正在书写意气风发的当代史。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信之根将越发稳固,所以中国的脊梁依旧挺直,并将长久地挺直下去!

猜你喜欢

侵略者脊梁光辉
党是民族的脊梁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春在飞
就在家门口
当兵爱寂寞
小新笔记
不弯腰的习俗
你的脊梁,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