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客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019-03-08张晓霆宋飞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期

张晓霆 宋飞

摘 要:基于公开统计数据,利用包括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在内等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崂山景区环境情况,得出环境观念与社会公众参与状况正相关,对社会环保志愿活动有积极作用,同时环境观念对说服行为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由此可以推断,可通过加强景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影响其在旅游景区内的行为,实现推动旅游业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游客 环境意识 环境行为 崂山风景区

旅游业作为大多数省份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可能给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随意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往往会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以及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环保意识,笔者曾专门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对游客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详细介绍分析游客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基本情况[1]。在此基础上,以青岛崂山风景区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3份;调研对象以大学专科学历层次游客群体为主,包含了各年龄阶段游客群体,涉及多个职业岗位。将有效调研问卷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游客的环境意识与行为两者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以探讨有效规范游客在景区内环保行为的措施。

一、研究方法

(一)调研方法

调研问卷:本次以青岛崂山风景区为调研对象,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共分三组,每小组3人,每一组负责崂山风景区一区域;调研范围包括崂山大河东—太清—巨峰风景区、北九水风景区、仰口风景区。

走访调研:走入崂山景区附近居民社区、村落,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是否有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的看法。

(二)分析变量

1.环保意识因变量。在问卷统计分析中,环保意识因变量主要涉及游客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观念。

2.环保行为因变量。问卷调研包括了游客两方面的行为因素:个人行为与说服行为。

个人行为:主要是游客自发行为,具体是涉及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相关问题及行为要求的熟悉、了解,并能够自觉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活动。

说服行为:基于游客的个人行为之上,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其他个体破坏旅游目的地环境的行为进行说服纠正。

二、环境认识与环保管理行为的关系

(一)环境知识与日常环保习惯之间的相关性

游客的环境知识与日常环保习惯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中将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都称为“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购物时使用塑料袋与知晓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信息内容和世界环境日之间的两个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和0.565,表示三者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可以由此做出推论,此日常环保习惯行为与环境知识之间属于正相关。而外出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更好与之相反。从而推测,该日常环保习惯与环境知识之间存在微弱负相关。综合可知,环境知识与日常环保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固定,可能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或者不可抗缘由而呈现截然相反的结论。

(二)环境观念与日常环保习惯之间的相关性

环境观念与日常环保习惯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可知,环境观念与日常环保习惯在0.01的显著性水平性上,不符合统计学特征,所以并不具备统计意义。

三、环保意识与说服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环境知识与说服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环境知识与说服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由表3数据可知,环境知识与说服行为在0.01的显著水平性上,并不存在突出的相关系数,从而推断,环境知识的强弱与说服行为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二)环境观念与说服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环境观念与说服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由表格4数据可知,在0.01和0.05的显著水平性上,環境观念与说服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137和0.091,从而可以做出推断,环境观念和说服行为两者之间存在微弱正相关性。

综上可知,环境观念与说服行为之间存在微弱正相关,而环境知识的强弱与此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否存在其他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

四、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崂山风景区可采取的相应措施

鉴于以上数据分析,崂山风景区管理部门可针对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表现不同的游客群体,相应地实施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法制教育比道德教育更有效直观

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国外游,近年来部分国人在旅游过程中呈现的旅游素质并不尽如人意,关于国人旅游陋习的报道话题屡屡可见。出现如此问题或许是由于文化地域语言习俗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文明冲突,但归咎其主因,还是旅游者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2]因此,政府以及有关旅游主管部门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增强旅游景区内的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制定破坏景区环境的惩罚机制并严格执行。须知,用法制的手段培养旅游者环保行为的自觉性远比用道德的约束更直观更有效。

(二)普及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

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并存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崂山风景区内游客的环保知识与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对景区环境保护没有相对清晰准确的概念。因此,为景区游客普及环保方面的知识并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3]作为具体措施实施方,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在门票或者景区标示牌等显眼易见处设置一些环保相关内容,或者通过景区广播每天定时播放一些环保小知识,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加深游客对环保知识的记忆。

(三)开展环保实践,提高环保能力

崂山风景区可结合环境保护等相关节日,包括在植树节(3月1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等开展一系列相关实践活动。比如在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地设置有奖知识竞赛,变废为宝时装秀等活动,对游客在景区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积极引导,让游客主动把意识转化为行动,在景区环保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其参加环保的意识,提高游客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霆.游客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探析——以青岛崂山风景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7(07):59—60.

[2]王磊,钟杨.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行为类别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34个城市的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63—73.

[3]白金.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齐齐哈尔市F城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本文系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课题“游客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分析”(课题编号:ky2017—25)阶段性成果〕

(张晓霆、宋飞,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