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千粟(散文)

2019-03-08孙桂芳

鹿鸣 2019年1期
关键词:粟米敖汉旗小米

孙桂芳

1

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我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 我在想,若是扬手把小米撒向空中,这一粒一粒的小米,瞬间就会落入苍茫的大地上,再想找寻它们的踪影,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小米的颗粒实在是太微小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诗经·小雅·小宛》: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小米尽管体量微小,但每一粒米都自成一个世界,独立于天荒地老之中;每一粒米,又仿佛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蕴藏着先民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中,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每一粒米,又都独自承载着一个远方,承载着一个悠远的金色的梦。待到风起、待到雨润、待到阳光普照,就会开始它在大地上的旅程:生根,发芽,开花,结穗,成熟……

2

小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000年。

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纤陌纵横。我竭力寻找着我所能触碰到的经过了8000年岁月洗礼的、依旧存活的生命个体,我找到了水稻。

有资料显示: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鉴定年代为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还有长江下游河姆渡出土的稻种残留物。

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小米、水稻的千里沃野之上。而回顾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又何尝不是在农作物中孕育着自己的文明呢?

蓦然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山海经》中所描绘的山川河流人兽动植。一直以来,我是把《山海经》当做神话来读的。书中的茫茫沃野,高耸巨峰,人面体兽,在我看来无不是远古的神话,静静地矗立在时光之中。倘若击破从前的固化,重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直接以人类原始的灵性同神话进行对视,或许《山海经》中所描绘的,正是8000年前的史前世界。

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

800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久远到我的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片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

除了孤独,我还感到困惑。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的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湮灭,无迹可觅?敖汉的小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屹立于天地之间8000年。

8000年,8000岁——我不知是不是可以用亘古来形容粟米,但它以如此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

3

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小米。它盛在一个陶罐里,已经碳化成了大地的颜色,与兴隆洼“八千粟”相比,除了颗粒略小,其他别无二致。

兴隆洼“八千粟”,是指2001年到2003年之间,考古学家在敖汉旗兴隆沟文化遗址发掘时,发现的1500多粒碳化谷粒,经加拿大、英国专家鉴定后认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粟和黍的碳化颗粒标本,为8000年的谷物遗存。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

兴隆洼“八千粟”考古,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黍和粟起源于中国北部,距今7600年到8000年间。而且,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时代,粟米已经成为兴隆洼先民日常食用的谷物;在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粟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餐桌上的主食,业已沿着草原通道,传播到了欧洲和印度。

粟,梵语中称“Cinaka”,即“中国”之意。由此印证了粟在全球中的存在。

一粒粟米,竟然打通了两条海陆通道。

研究显示,粟米的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黍一路向西传播,从中亚地区持续传播到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另一条传播路线,则是粟从中国北方向南传播,最迟在距今4000年时,于泰国和印度的遗址中被发现。

打通两条海陆通道的粟米来自哪里呢?来自我的脚步刚刚踏上的敖汉旗吗?

敖汉旗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东临通辽市奈曼旗,西接朝阳市建平县,南与北票市、朝阳县相连,北与赤峰市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

敖汉,蒙语老大的意思。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

用“历史长河”来形容敖汉,似乎再恰当不过。在这片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7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4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地名命名。

歷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是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的期待。

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高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的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

“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

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泛红了的高粱划过手臂,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这片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所给予人类的却从来没有改变过。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

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致使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是我所行走的途中,所见过的唯一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现代化的豪华汽车从古老的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路面上的树荫。

在我的印象中,毛驴应该算是古老的物种,只存在于黄胄的画卷里。到了敖汉才惊奇地发现,距离老哈河两岸林立高楼不远的每一户农家的院里,都拴着一到两头毛驴。

从石头到青铜再到牛拉马耕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播撒的种子,采用的也还是古老的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之一。

4

谷子、高粱、玉米、毛驴,炊烟袅袅升起……

我与同行的几位考古朋友,坐在开满野花的敖汉城子山的山巅,眺望着落日余辉下的广阔的原野。

刚刚从那片原野上走过。原野上,有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华夏第一村”,有距今8000年的粟碳化颗粒标本——“八千粟”。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的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

粟(亦被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开来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蓦然想起一首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一粒米,不仅需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收割,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还要经过风吹、日晒、雨露滋润,才能饱满成熟。如此虔诚一念,纵使只是极小的一粒米,也可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了!

5

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所经过的村庄,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常常悬挂着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为什么我所经过的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五谷杂粮,来祭祀天地神宗;为什么逢到一些传统节日,庄户的门前总要挂上拴着红布条的粟米辟邪?

祭祀——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承载中华文明的載体,都是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

一起坐在城子山巅的考古的朋友说,我们脚下这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城子山,就被考古学者们认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心性祭祀遗址。

中华祖先的宇宙观即是天、地、人;天地日月,风雷水火,皆被视为有灵之物。据说,敖汉旗四家子镇牛汐河屯,仍旧延续着正月初八祭星的祭祀习俗。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而历史叙事呈现给我们最真实的一面,往往是抛除文字的记述,没有被现代符号侵袭的人性跟神性的接通。

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端坐在敖汉旗博物馆的“中华祖神”,考古专家认定这尊陶人,即是“巫”或“王”。但见它双手交叉,盘腿而坐,神态肃穆,目光专注,嘴巴圆张。我与它对视了许久许久,它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是在凝望着浩瀚的苍穹,那是以万古肃默的眸子静观天地,一滴水可映照江河湖泊,一粒米可显现千顷良田。因此,那双眼睛呈现出的既是神性,又充满了诗意;这种神性与诗意,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又让人感到一种持久而绵远的祥和与宁静。

我忽然想,8000年过去了,敖汉依旧保持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倒也像人类与神的通灵。有了神的护佑,这片耕种了8000年的土地才依旧肥沃,才会生长出绿、黑、黄、白四种颜色的粟米。

四种颜色,是否可以理解为四种寓意:绿色象征着春天,黑色象征着大地,黄色象征着太阳,白色象征着冬天。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我该折几穗谷米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后人,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再一次脑洞大开。我猛地意识到,直到此时自己才真正揭开了粟(稷)何以经历了从稷官、后稷到稷神”的演变,而成为国家的象征(社稷江山)。那不仅仅是顽强的生命力,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包容、忍耐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中华神州大地的气象才能欣欣向荣。

粟米,尽管体量微小,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精神最深层的奥秘,却记录着一个民族心灵最潜在的本质。

猜你喜欢

粟米敖汉旗小米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19岁的夏天和10本日记
杜小米的夏天
2018中国BMX自行车联赛第四站在敖汉旗成功举办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写给粟米的日记
我们都有过的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