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2019-03-08王玉蓉景晓凌
王玉蓉,景晓凌
(成飞医院急诊科,四川 成都 610091)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临床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2],是大多数急诊外科患者就诊的首要主诉,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而且常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3]。本文纳入了200例急诊外科术后患者,旨在探讨建立一种有效合理的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外科患者疼痛的管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7 年1~12月在我院急诊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18~80岁,急诊外科手术后回病房72 h内,且为麻醉清醒后,能够进行有效交流的患者;②经健康教育后能够使用以下评估工具的一种自评疼痛强度:NRS、VDS或FPS-R;③无慢性药物治疗疼痛史;④患者手术前1 周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⑤手术前3 周未服用单胺氧化酶控制药。⑥病情不要求制动,允许进行有效咳嗽。排除:①严重肝脏、肾脏功能异常;②合并全身严重感染者;③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④血液功能异常;⑤合并神经系疾病用药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经成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入选患者均自愿加入,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注:创伤手术包括交通伤、平地摔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殴打伤、机器绞伤等;非创伤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诉疼痛时给予常规止痛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疼痛流程管理模式。药品与仪器: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公司生产(规格:每支50 μg,批号:2121310);BCDB-100 镇痛输注泵,美国赫士睿公司产品。成立疼痛管理实施小组:护理人员为实施小组骨干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及3名护理责任组长,全科医护人员(相应医师)、患者及家属均需在该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疼痛管理工作,护理责任组长在病区疼痛管理中起具体主体作用。小组成员均统一进行2个月系统化的疼痛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疼痛干预的措施、疼痛评估的方法、镇痛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等。疼痛评估为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 revised,FPS-R)、词语描述量表(verbal descriptor scale,VDS)和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使用方法的培训。责任护士固定白班,定时每班至少5 min专门时间与患者床边沟通,进行疼痛心理护理。分别在入院、手术前、手术后、出院4个阶段进行手术疼痛干预:①入院时护士仔细介绍医程导向,消除患者紧张感。②手术前解答患者手术及麻醉等相关疑问。③个体化手术后疼痛护理④出院时做好疼痛出院教育,定期回访。对护士进行专职化培训,全面提升疼痛护理的专业素质。
1.3疼痛评估方法[4,5]①FPS-R:将6张脸谱转化成“0、2、4、6、8、10”,脸谱从“愉悦表情”到“极度痛苦表情”的6张脸谱表达疼痛程度。②NRS:患者用0~10中的数字表达其疼痛强度,其中“0”表示无痛,“10”表示痛极了。③VDS:从低到高将疼痛分为6个等级,记录时将6个词语对应转化成“0、2、4、6、8、10”,6个词语分别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中重度痛,重度痛,痛极了”。
1.4观察指标患者疼痛自评结果,包括手术前至手术后72小时内,每12小时的疼痛自评结果,以及疼痛对患者睡眠的影响,采用上述的任意一种评估工具自评疼痛强度,分值越高疼痛影响越大。夜间睡眠情况评估,用0~10中的数字表达疼痛对睡眠的影响程度,采用“0”表示没有影响,“10”表示完全影响。完全无影响(0分)、轻微影响(1~2分)、明显影响(3~6分)、严重影响(7~9分)、完全影响(10分)。睡眠良好率=(完全无影响+轻微影响)/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根据数据情况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四表格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前和术后6 h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疼痛管理模式后,观察组疼痛评估分值在术后12、24、48、72 h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疼痛评估分值的高峰主要集中在术后24和48小时。见表2。观察组夜间睡眠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P< 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疼痛对夜间睡眠质量影响比较 (n)
3 讨论
外科的患者以急性疼痛为主,多数患者都会感觉焦虑和恐惧,在此情况下加之手术操作,容易引发患者心律失常,呼吸血压异常变化,因此患者的手术后镇痛就显得非常重要[6,7],它可有效减少疼痛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机体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美国疼痛协会(Amerrican Pain Society,APS)提到,在美国,250万人体验过急性疼痛,500 万人苦于慢性疼痛,而其中只有1/4的人得到了适当的治疗。在我国,对疼痛的治疗和认识不到位,可能与我国医务人员更注重患者其他临床表现而忽略了患者的疼痛体验有关,导致医务人员存在镇痛镇静知识欠缺,无法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的情况[8~10]。
我们采用以护士为主体的急诊外科疼痛管理模式,采取了个体化的疼痛管理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夜间睡眠质量提高。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医疗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同时拉近了医护患关系,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其他外科手术科室的疼痛管理模式的探讨提供了参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