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册金石志 几位寻碑人

2019-03-08李晓玲摄影续铁标

河北画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安博园拓片

文 李晓玲 摄影 续铁标

2018年10月,武安市东山文博园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会,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厚达600多页的《武安金石志》样书终于问世。厚厚的图册汇集了从武安乡野城镇寻觅来的近四百通碑文拓片,那上面印刻着久远的武安风霜雨雪的岁月,人杰地灵的春秋。

人们欣喜地翻阅着《武安金石志》,更被这本图册成书的艰辛过程所打动。这一切还要从两位主要编著人——王更庆与程宝堂在2013年的一次邂逅说起。

踏遍武安四处寻觅碑刻的程宝堂(右)和王更庆(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武安曾经的过去,让这些碑拓传统工艺世代传承下去。

寻碑人程宝堂

东山文博园是武安市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公园,每年春节都召集武安书法界名人齐聚一堂举行笔会。2013年正月东山文博园的笔会上,东山文博园创建者王更庆的小学同学程宝堂,拿出几张拓片请他过目。

程宝堂拿出的这些拓片,是出自当地祠堂寺院、乡间巷尾,如今逐渐湮没于人们视野之中的石碑牌匾的拓片。这一看,就把喜爱书法的王更庆迷住了。

王更庆随手拿起一张拓片,这是武安顿井村保存下来的一块《凶年碑志》,碑文记载了民国九年(1920年)发生在武安的情景:“民国成立九年,三省一连亢旱。直隶山东不表,但说河南武安。五月麦够子种,秋天禾苗未安。米麦每斤三吊,捃抢道路。杆草论斤四十,草根十三不溅。三产只鬻妻子,逃荒山西不断。到彼村庄不留,古庙也不叫站。忍饥挨饿回家,饿死道路大半。食尽树叶野菜,典竭衣服等件……户户空无一人,难兄难弟离散。幸而上海放赈,三月三次零钱。”

王更庆在慨叹碑文的同时,更为老同学程宝堂多年独自寻碑的经历感动。

1946年出生的程宝堂,打小就喜爱书法绘画,虽说只是小学毕业,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与书画。他当过搬运工,做过画影壁墙的画匠,年近六旬的时候被散落在乡野的石碑上的精美书法所吸引,开始自学碑拓,久而久之,练就了一手拓碑的好手艺。

历尽沧桑存留下来的石碑,大多集中在武安西部山区深处的古庙、山寨、岩洞,或于山坳,或处绝顶,需要攀岩跋涉,披荆斩棘。这些地方人烟稀少,程宝堂说不清走了多少崎岖山路才能抵达。

程宝堂为拓碑遍寻武安,严寒酷暑从不停息。每次出门,他都要带上两个水杯,一个用来喝水,一个用来拓碑。冬天,有时候还没有拓完,纸张就被冻住了,只好又找来干柴生火,融化冰霜。

面对越积越多的拓片,程宝堂买来《辞海》《辞源》《说文解字》等各类工具书,一点点儿地啃,几年下来,他俨然成为了金石研究的“专家”。

三个人的寻碑之旅

程宝堂的执着,着实让王更庆感动。王更庆相信,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作为一名钢铁企业家,他有意愿也有能力鼎力支持老同学程宝堂,为家乡武安留下这份独特的文化档案——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金石碑刻。

20年前,王更庆和妻子王翠娥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占地500亩的东山文化博艺园,武安近百年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尽揽其中;后来,夫妇俩辗转河南,买回102张百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在武安拍摄的底片,向大众展示百年前武安的风土民情;他们夫妇俩四处“寻亲”,拜访1947年在武安考察土改、写出纪实名作《什里店》的国际友人柯鲁克的遗孀伊莎白女士,洗印出700多幅反映什里店土改的历史图片,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瞬间;他们夫妇俩为了保存下更多的晋冀鲁豫边区红色记忆,多次赶赴外地看望曾在边区工作过的老革命,寻访他们的后代,搜集起大量书信、物品……

这一次,王更庆把寻访武安历史碑刻当成了最新任务。那些日子,身拥千万资产的企业家王更庆、王翠娥夫妇和生活窘迫的程宝堂一起,开始了漫山遍野、寻常巷陌间的探寻。三位年过花甲之人登山爬高、拄杖而行,一起为家乡寻“宝”。

王更庆在日志里记录过这样的行程:“2017年正月的一天,格外晴朗,我和宝堂先生又一次踏上了拓碑寻宝的征程。我们两人在寻找有代表性的碑文中,无论是道教、佛教、儒教碑文,还是功德碑、墓志碑、事件碑、红色革命碑,只要是对武安历史以及后人道德教育有帮助,我们都努力拓回。当拓回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教育系统褒奖抗日英雄田静渊烈士碑文时,喜出望外,认为收获不小……”

圣谕碑 万历九年(1581)

善俗碑 道光二十七年(1847)

撤佛兴学碑 道光七年(1827)

保护村脉碑 民国十年(1921)

张镜心碑 崇祯二年(1629)

重刻兴学章程 咸丰三年(1853)

圣水池记 同治元年 (1862)

2017年,三位老人将几百幅金石拓片集中在东山文博园布置了一个展厅,向大众展示。

这册厚达600多页的《武安金石志》汇集了从武安乡野城镇寻觅来的近四百通碑文拓片,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集结成册

几年的时间,他们走遍了武安四百多个村庄乡镇,碑拓达到1100多幅,一通通碑影诉说着拓碑者与文化的情缘:

距今三百年的安国《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中,披露出股份制管理制度的规定,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契合。

南沟村《李尔育紫光堂帖》共有十六块,原在李氏祠堂。从碑帖看出,这位崇祯十年的进士,曾任江南屯田水利布政使参议,为官政绩斐然,“文章经济两擅其长”。

常杨庄村《均安碑志》记载了长社川五村的“联合宣言”——为民除害,和睦向善,积善行德,戒毒戒盗。该宣言堪称全体村民的行动纲领。

西通乐村留下的明万历皇帝《圣御》中写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相邻,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这是政府行为下倡导的《乡规民约》。

武安淑村镇《朱耀德遗嘱》碑文的内容,可与《朱子家训》相媲美……

后来的几年——筛选、分类、辨认、抄录、断句、解读……终于,东山文博园那几间文史室飘出了翰墨之香,《金石翰缘》楹联、匾额部分成册,又数月,《金石翰缘》大事记、功德、名胜、墓志部分成册,在众人期盼第三册的时候,他们从收集的1100多幅碑文拓片中精选,将三个分册合一,冠名《武安金石志》付梓出版。

曾经帮助审核《武安金石志》书稿的武安市志办的编辑说:民国版《武安县志》,设《金石志》专卷,但时隔80余年,新增内容众多,且旧志在匾额、对联以及众多不以书法见长的记事碑方面记载缺失,本志都作了大量的补充,且比之旧志,独立成书,是为武安第一部金石志,是一部成功的志稿。

武安本土文化研究专家安秋生评价此书:“一本《武安金石志》,其价值是多元的,数千幅碑刻拓片,作为一种有形的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传播文明、延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看来无比珍贵,它是武安文化缔结、演变而长盛不衰的基因。”

猜你喜欢

武安博园拓片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武安治所在固镇说考辨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以新理念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参观园博园
河北省山区县域谷子产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