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
——以无锡地区为例
2019-03-08,,
,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机电分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态势[1]。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当前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20万,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递增。当前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线维护等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的经过二次培训的人员,而且这样的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2]。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对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变化,项目组对无锡地区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进行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项目组对所处的无锡地区如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宏杰丰淼模塑有限公司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涵盖工业机器人开发、应用、集成、维护等工作的骨干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企业具体名单见表1。本次调研主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二是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三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设置。
表1 调研企业一览表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8年5月,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发放调查问卷16份,有效回收16份,回收率100%。16家企业共需招聘(或计划招聘)大专及以下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人才计86人。通过调研,各家企业迫切需要工业机器人及相关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结构与职业分析
(一)人才结构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基本能力通常可以概括为职业态度、专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中,职业态度包括毕业生在校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忠诚专一的品性,以及进入企业后对本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可程度等。职业态度反映的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能力也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业机器人技术形成的职业初级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工业机器人材料阅读能力、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工业机器人编程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进入企业后综合运用专业所学,结合具体岗位的要求,快速形成职业化操作的能力。再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员工岗位迁移、变化再适应能力,往往会对毕业生中后期职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现代社会这种再学习能力可以在新技术捕捉及反应、数据分析、人文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图1为调研企业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反馈统计图。
图1 调研企业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反馈统计
(二)职业分析
进一步对16家调研企业招聘岗位进行分析,发现招聘岗位主要集中于工业机器人编程员、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助理工程师、工业机器人销售服务助理工程师、品质管理助理工程师等岗位,在86个需求岗位中占比如图2所示。
图2 调研企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招聘岗位分布
在岗位分布中,其他类岗位由于企业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其余五类职业岗位较为集中,为便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教学,继续对这五类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归纳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具体结果见表2。从企业具体职业核心要求上分析,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具有机器人参与的较强的先进制造和维护能力。专业技能方面重点培养工业机器人本体以及周边配套集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编程、仿真、维护及销售、技术服务等技能。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
建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工业机器人职业岗位,即主要培养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安装与调试、工作站系统集成、与工业机器人生产相关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以及工业机器人销售、技术服务等制造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分析企业调研结果,发现除了专业能力外,学生职业态度和再学习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需要高度重视。
(二)课程设置偏重实操技能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议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为核心,偏重实操技能、弱化理论知识,同时要加强电气自动化、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技术应用与加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建议将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规划为机器人概论、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示教与编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专业技能方向划分为操作调整方向和装调维修方向,课程分别设置AGV操作与调整、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技能训练、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技术技能训练、工业机器人维修与保养、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技能训练等。
表2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3]
(续表)
(三)不同培养模式有机结合
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专业开发,把较大范围订单式培养和较小范围现代学徒制培养相结合。较大范围的订单式培养主要针对全体毕业生,根据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特点选择中大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签订协议。毕业生从工学结合到顶岗实习均进入这些企业,这样在正式毕业前期学生和企业完成双向深度选择。此外,结合高职教学特点,这种较大范围订单式培养以2~3个月短期培训为主,培训最长时间不宜超过半年。建议遴选一两家代表性企业招选一部分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精准对接。与订单式培养不同,现代学徒制的精准对接可以向“低年级、专方向”的学生群体渗透。
(四)明确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单位自我培养和企业直接引进两种方式,达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标。两类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单位自我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师重点在于下企业锻炼和通过职业资格认定,而企业直接引进来的教师则需在统一完成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后,还需对其进行教学业务达标等考核,确保其教学能力达标。除此以外,还应聘用20%~30%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的企业所用。
(五)优化配置专业实验实训资源
专业实验实训资源可以根据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特征及职业院校水平优化配置。在产业发展迅速、机器人使用较为集中的产业园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资源可以灵活配置。有条件的可以在校内大力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对大部分职业院校而言,其实验实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平台,校企共建共用,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节约社会资本。职业院校集中的大学城则可根据集约化原则,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建设实验实训公共基地,实现工业机器人软硬件资源共享,技术成熟的区域则可以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