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背景下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研究
2019-03-08,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的助推下,零售业的原有边界被不断超越和打破,零售系统中人、货、场三要素结构关系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和消费体验[1]。这种新的零售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2],新的零售模式呈现线上、线下、物流融合发展态势[3]。新零售的发展推动物流业向智能化、协同共有、资源共享、绿色环保的生态圈方向发展,而这样的生态圈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其本质就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物流生态圈建设。
一、关于物流生态圈
(一)国内外物流生态圈的研究
物流生态圈是在“互联网+物流”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物流运作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业态,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物流生态圈进行了试探性研究。学者宋则提出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物流节点的动态化实时无缝衔接,建立物流供需大数据网络[4]。郑黎明建议通过物流信息化平台促进物流资源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打造一个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物流生态圈,并提出该平台必须具有公益性、开放性和共享性[5]。崔丽媛认为可以通过聚合优质资源来建立生态圈的理念[6]。吴宏则指出“共生、互生、再生”是物流生态圈的基本特征,增值服务是物流生态圈内企业间最重要的竞争力[7]。袁岳等人认为建立物流生态圈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8]。汪传雷等人尝试用DICE模式构建电子商务物流生态圈[9]。吴亚超等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区域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10]。 Papert和 Flaum提出构建生态圈必须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物流和信息流,以实现和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有效合作[11]。
(二)物流生态圈概念的阐述
从文献研究可知,学者们对物流生态圈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定义比较抽象,概念还不统一。表1罗列了部分学者的观点。
综合学者们观点,本研究认为物流生态圈是指为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元化物流需求,以协作平台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实现资源整合、跨界融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虚实结合的协作联盟。联盟成员由微观层面的物流服务供应方、物流需求方、技术支持方、平台运营方,中观层面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环保组织以及宏观层面的政府构成。物流生态圈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物流生态圈形成的动因
物流生态圈的形成、发展本质上是由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资源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平台优势的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将物流需求方、资源供给方、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等纳入平台进行协调控制形成的产业联盟。新零售的快速发展为物流生态圈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态圈的形成并高效运作又推动新零售更好的发展,两者相伴而生、相互依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物流生态圈的形成受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内在动因
1.传统物流发展受阻
一方面,我国传统物流缺乏必要的规制手段,
表1 部分学者关于物流生态圈概念的观点
图1 物流生态圈结构模型
系统间相互兼容性差,缺少协调机制,容易出现同质化或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配送一体化与仓储碎片化服务能力不足,客户满意度较低,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面对新零售引发的变革,如何顺应潮流,突破发展的瓶颈,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物流界的共识。
2.物流产业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物流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缺乏驱动物流资源协同联动的产业基础和机制,产业内各环节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的服务体系,导致协调、配套能力弱,内在发展不平衡,资源共享率低,闲置现象严重。这种产业布局很难适应新零售对物流产业均衡、跨界融合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竞争形势,需要从宏观层面优化和平衡产业结构,构建物流生态圈势在必行。
(二)外在动因
1.新技术赋能
随着AI技术在物流装备领域的应用推广,智能物流时代已经到来。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2017年中国智能物流市场规模为3380亿,相对于2016年增长21.1%。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850亿。智慧物流汇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凭借高效、经济、精准、适应性强的优势,倒逼物流产业链各个环节高度融合,实现联动,形成协同共享生态体系。
2.共享经济助力
数字经济推动共享经济在各领域加快发展。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存量资源,已成为企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的主要手段。以阿里旗下“菜鸟驿站”为代表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出现,以“货拉拉”“货拉帮”“58速运”为代表的货运平台的成功运营,为物流信息与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物流资源向优质平台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推动了“O2O”物流众包模式的快速发展。由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催生的共享经济为物流生态圈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3.供应链生态圈传导
当前,供应链发展趋势呈现全产业链变革及生产要素变革两大趋势。开放式合作创新是未来供应链治理模式的研究重点[14]。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快速延伸发展,供应链结构更趋于扁平化,供应链管理职能边界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整合各方需求与资源并提供开放式网络服务的商业系统。该系统通过整体协同,演变为一体化供应链生态圈。在供应链生态圈传导作用下,物流开始突破单一发展模式,实现与技术、商业数据衔接,利用线下优势,平衡资源与需求,促进各参与方协同发展,逐渐演化为物流生态圈。
三、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的构建
对于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薛楠构建了一套我国绿色物流跨域协作的信息交互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15]。吴价宝等研究了港口物流协同机制,并针对江苏港口物流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16]。陈清利针对物流供需耦合多主体物流系统协同的构造、机理和应用进行了研究[17]。胡小建提出云物流中物流资源、云物流服务和物流云的协作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物流任务协同完成[18]。Plinere和 Borisov提出了一种多智能系统在供应链节点协作中的应用方法,并展示了供应链节点内部代理之间的相互作用[19]。 Boschian和 Paganelli从商业生态的角度,提出物流协同对于价值链中相关参与者的重要作用[20]。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物流系统的协作机制进行分析,但缺乏基于生态圈的多维度协同机制研究。
(一)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构建思路
由于物流生态圈涉及面广,跨度大、利益冲突多,仅仅依靠市场自组织,很难形成生态圈效应,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政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与政策配套,促进产业融合对接。通过做好市场监督与服务,解决圈内争端。通过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完善物流配套,推动生态圈和谐平稳发展。物流生态圈突破了物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边界,牵涉众多参与方,各要素需要通过纵横协同、开放共享才能实现其价值。协同联动是促进生态圈各要素有效协作的保障,对物流生态圈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物流生态圈协同机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物流生态圈协同机制结构模型
(二)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构成要素
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是以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为驱动,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由纵向协作机制、横向协同机制、业务协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技术保障机制构成的自动调控系统。
1.纵向协同机制
纵向协同是一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闭合调控系统。为满足客户快速、便捷、个性化、碎片化的物流需求,资源配置方式由传统市场交易转变为线上线下全渠道联动获取,资源供给方式、匹配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引发业务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自下而上逐级发生变化,进而获得政策支持。政府通过产业结构变革,促进产业融合,引导价值链优化,供应链重置,平衡资源供给,更好服务客户需求。纵向协同得力于客户需求拉动和政府基于激发新经济活力的需求推动。客户需求是生态圈构建和运行的原动力,政府参与生态圈治理的动机来自两方面:一是市场自组织失灵,产业间协作出现障碍,需要通过政策理顺关系,化解障碍;二是政府从发展区域经济角度出发主动作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和引导产业融合,促进生态圈参与方协同自洽。
2.横向联动机制
横向协同本质上是物流服务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生态圈参与各方围绕客户多元化的物流需求,从确认物流需求到物流方案设计,再到提供物流服务,每个阶段都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优选匹配,最大化满足客户购物体验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横向协同是物流生态圈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任务,对线上线下、人、货、场及各种技术之间的匹配度要求极高。横向协同机制必须建立在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基础上。企业间缺乏信任和激励,横向协作将失去动力基础,意味着生态圈运作失败。
3.业务协作机制
生态圈业务流程始于消费者订单,订单确认后通过平台发出物流需求指令,借助“云仓”大数据分析,进行单、货智能匹配,通过平台资源信息生成物流资源分配方案、配送线路优化方案及终端智能派送方案。方案生成后,平台同步发送线下各业务节点,作业节点实时跟踪商品动态并快速做出响应,最终完成物流服务。业务协同是一个调集多方资源的协同共生的过程,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通过平台进行资源优化组合,推动每个环节可视化、无缝化衔接,确保物流方案有效执行。业务上互补,功能上耦合,同行间竞争是驱动业务链上各参与方紧密协作的动力。
4.资源共享机制
物流生态圈资源包括线上数据资源、企业物流资源和社会物流资源。海量的数据是新零售的特征,包括客户数据、货物数据、交易数据、供应商数据、库存数据、终端网点数据等。当这些数据与分布广泛的物流资源通过共享平台与业务活动进行精准对接时将极大地激发资源活力,产生强大的服务动能。由于资源共享,特别是数据资源共享存在较大商业风险,因此,资源共享机制应建立在准入机制、评价机制与风险管控机制运作成熟和资源的有效性、数据的准确性、合作的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否则资源共享无法展开。
5.技术保障机制
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技术革命,新技术推动了新零售、新物流跨越式发展[21]。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智慧物流技术、区块链技术为物流生态圈的协同联动提供了强大技术保障。技术之间相互嵌入并产生协同效应是物流生态圈形成的标志。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溢出效应,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推动生态圈纵向协同、横向协同、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的动力基础。没有技术支持,物流生态圈乃至整个商业生态很难运转。
四、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运作保障措施
物流生态圈是一个涵盖线上线下、跨越多个产业、涉及多种技术的开放性复杂系统。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应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各参与要素积极配合下,才能发挥作用。 为确保物流生态圈协同联动机制有效运作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市场,促进资源深度共享
我国物流资源体量大、涵盖广、分散且分布不平衡,资源共享率低。如何利用这些碎片化的物流资源服务客户需求,是构建物流生态圈的难点,也是降低运作成本的关键环节。整合资源市场,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要着力发展市场急需的紧缺资源,完善现有资源结构。要积极开展“云仓”服务,实现用户数据共享、仓储设备及空间资源共享。要盘活分散的装备资源,进行统筹优化,综合管理,提高资源的共享率。要积极开展物流众包,充分利用闲散资源,将物流服务能力社会化。政府及行业组织要积极支持和引导资源共享,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做好行业规范、制度保障,稳定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推进资源深度共享。
(二)理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构建物流生态圈的基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导致产业瓶颈,制约生态圈正常运作。产业结构优化要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产业间协同和产业内互联共生。要培育和发展物流产业集群,打破传统物流模式下各产业的服务边界,打通人、货、场、金融、技术各个流通环节,促进跨界融合。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市场资源。要大力扶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产业,并将技术成果产业化,补齐产业链短板。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进行合理布局,逐步消化过剩产能,推进产业链均衡发展。
(三)发展智能技术,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是物流生态圈的主要特征之一,智能技术在商品组织、场景融合、库存可视化、客户服务等方面意义重大,对推动物流产业链各环节的升级改造潜力巨大。物流的价值来源越来越依赖于数据、信息、方案以及智慧服务。技术的发展促进物流业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效能等发生深刻变革。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协同共享创新模式,借助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产业分工,重构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一种新业态。目前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相关企业研发“互联网+城乡配送”“物联网+全程跟踪配套”的智能物流产品。企业要积极推广和使用智能物流产品,促进人机融合,逐步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产业降本增效。
(四)搭建两个平台,促进一体化协同运作
“互联网+”背景下,平台化运作已成为发展趋势。搭建物流平台是构建物流生态圈的基石,也是生态圈运行的神经中枢。物流生态圈需要搭建两个平台。即横向资源整合平台和纵向政企协作平台。资源整合平台是物流生态圈的业务运作核心,对生态圈运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搭建该平台,要本着平等互利、开放共享的原则,通过对接企业信息平台,将资源、数据、信息、金融及技术等模块要素融合而成;纵向协作平台旨在发挥政府监督控制职能,实现不同层级间信息传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搭建纵向协作平台既可以对接政府、行业、企业原有平台,也可以由企业、行业和政府共建独立的协作平台,强化对生态圈运行的控制。
(五)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业务与技术端口无缝衔接
标准化是实现资源整合平台咬合运作的前提。生态圈缺乏统一的标准,业务、数据、资源和技术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物流生态圈标准化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信息传输标准化、设备设施标准化、金融支付标准化、业务对接标准化。推进标准化建设要在标准化组织机构指导下,通过制订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打通行业和产业技术边界,推动圈内技术标准共享互认。既要做好传统设施设备的标准统一,又要抓紧做好新技术、新装备的标准对接,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智能物流方面的标准对接。要规范物流作业标准,消除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线路与节点之间的衔接障碍。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生态圈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无阻。
(六)推进绿色物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物流生态圈要秉持“绿色+”理念,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企业要研发、推广使用无人机、新能源运载装备,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和绿色配送。要做好资源循环利用,使用可回收、可降解、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努力减轻物流运作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要树立绿色发展观,执行节能环保要求,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提高运载工具碳排放标准,降低能源消耗。政府层面,要坚持贯彻物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制订与绿色物流相关的标准规范,约束企业行为,降低企业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五、结语
目前物流生态圈的运行实践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线上线下融合的障碍、数据共享障碍、生态圈主导权竞争等。尽管如此,生态圈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不能置身事外。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尽早开展关于物流生态圈治理机制、准入机制、信任机制、共享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创造适应物流生态圈高效运作的条件,扫清市场障碍,为生态圈协同运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质资源、技术、资金融入生态圈,完善物流生态圈协同运作的体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