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老区群众饮用水调查
2019-03-08浙江省老促会
□浙江省老促会
2018年,我会按照地域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在宁波市鄞州区、开化、龙泉、庆元、武义、泰顺、平阳等15个老区县(市、区)开展老区村饮用水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汇总分析各地报送的相关材料,实地查看45个村的饮用水建设运行情况,对2413户家庭开展满意度调查,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规程”采样检测水质指标270份;同时,各地和本会在老区乡村召开座谈会,听取老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了解掌握了革命老区乡村群众饮用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现状,老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对饮用水巩固提升工作的反映和需求,以及有待改进的主要问题。
老区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但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仍存在
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列入议事日程,保障了老区群众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和供给安全,为我省老区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自从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以来,我们调查的15个老区县,共投入建设运行资金33.2亿元,其中省以上拨款13.72亿元,县财力安排13.24亿元,群众自筹6.24亿元。15个县随着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完工和投入使用,改善了老区群众饮水需求和卫生安全状况。其成效体现在:
一是覆盖率高。15个县(市、区)农村饮用水工程覆盖率平均达到93.16%,其中鄞州、龙泉、松阳、青田达到100%。
二是受益面广。15个县(市、区)由于工程建设而受益的老区群众有567.24万人。
三是水质监测合格率提高。各老区县委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开展饮用水定向定点抽样水质监测,检测水源水、分散式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等水样,15个老区县(市、区)农村饮用水监测数据平均合格率达到77.02%,比工程建设运行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尚未发生饮用水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
四是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较好。通过对2413户老区农村家庭走访,老区群众对饮用水巩固提升工程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4%;对饮用水水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0%;对饮用水供水量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0%。据此,反映出老区群众对这项农村民生工程持充分肯定态度。
从这次监测评估情况看,相对于其它地区和老区城镇及城镇周边,较为偏远的老区乡村群众饮用水建设和运行管理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依然突出。
第一,由于地处高山远山且居住分散,工程建设难度较大,有些老区村成为未触及之地,覆盖率缺额的6.84%,主要是这些偏远山村。
第二,饮用直流水或水质消毒不经常、不及时的情况较多。在受访的936户群众中,反映此类问题的有70%之多。
第三,由于蓄水供水设施不足,导致干旱时水源枯竭、水质浑浊恶化。在受访的951户群众中,反映设施不足的占11%;反映干旱时水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占40%;有时水质浑浊的占83%。
第四,存在安全隐患。不少地方虽然建立了管理组织,制订了管理制度和确定了兼职的管理人员,但尚未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常态化的巡查制度,普遍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
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与乡村基层干部座谈和群众调查问卷中,了解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村饮用水建设工程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自筹资金难。对老区县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目前政策是按核定实际造价的70%给予补助,自筹30%。这对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和群众可支配收入不高的老区村,难以实施。再加上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和群众筹资难,饮用水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缺乏,致使有的在建项目迟迟不能完工。乐清市智仁乡财政困难,运转基本靠转移支付,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所在地4个老区村的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前后建设十年,先后遇到水源不足、管网老化失修、群众筹资不足等问题,至今未能建成使用,挫伤了群众积极性。
二、水源性、季节性缺水状况存在普遍。我省老区农村年降雨量充沛,地表水充裕,但由于受山区地形地貌影响,现有设施水源难以储存,枯水期时常出现供水紧张、水质恶劣和停水现象;汛期水源浑浊或管道堵塞;逢年过节,返乡人员增多,导致供水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亟待提升饮用水工程水平,修建拦蓄设施,保持涵养水源。
三、运行管理有待于提质升级。城镇及周边乡村基本都能享受到大中水厂的集中供水,水质水量都有保证。但有相当一部分山区老区村群众主要饮用山塘水、溪涧水,有的虽然建有储水池,但没有进行规范化的消毒处理,导致水质达标率低,主要是大肠杆菌、耐热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等微生物指标和浑浊度超标,合格率多数在50%—60%左右。
四、供水工程运营成本高并多数亏损。老区农村供水点多,面广、户数少、分散,供水管网长,管道损坏率高,维修维护成本高,水费收缴难等等,导致农村水厂收支难以平衡,不利于水厂长期健康运行。还有不少老区村尚未把水源保护、水费收缴、管网维护等纳入《村规民约》,没有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主体意识有待于提高。
五、安全意识不强和节水教育不力。不少老区村群众用水安全和健康意识不强,认为有水就行;对饮用水使用消毒剂不认可,认为影响口感,致使有些消毒设备长期闲置;生产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受传统习惯影响,不愿缴纳水费。
巩固提升老区农村饮用水建设水平的意见建议
根据15个老区县(市、区)农村饮用水监测评估情况,我们就进一步巩固提升老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水平,切实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老区乡村群众饮用水巩固提升工程。按照“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别不同的客观情况,建设和改造提升老区群众饮用水工程。对于具备条件的,着力发展规模化区域化的集中供水工程,将老区乡村群众饮用水纳入其中,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其他的“能联则联,能并则并”,实施集中供水。对偏远、分散的山村,也应提高建设标准,做到有清洁的水源、安全的设施、保质的设备。
二、加大老区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力度。建议省财政在巩固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补助经费方面,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老区县(市、区)实行区别化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收入水平及自筹能力,加大省级财政的补助比重。老区县(市、区)级财政,对所属乡村补助比重,也应视不同经济状况区别对待,切忌“一刀切”。建议当地政府对经济发展滞后的老区村饮用水提升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特别困难的老区村予以特殊扶持,尽量减少群众自筹比重,让这些老区村群众同步共享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果。
三、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的舆论宣传力度。建议省市县三级水利、卫健、环保等部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三下乡”宣传活动等,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向老区偏远地区进行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科普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用水方式,树立水是商品的正确消费观,培养安全用水、节约用水和有偿用水的良好习惯,增强群众保护饮用水安全、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能力。
四、加大老区农村饮用水运行管理和安全监测力度。目前农村饮用水合格率偏低的表象是微生物指标超标和浑浊度较高,其内在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导致设施更新、维护不及时,未消毒或不规范消毒。建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参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模式,组建第三方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维护机构,统一负责饮用水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或者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由管理力量强的水厂负责周边若干乡村的饮用水运行维护工作。同时,要加强维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掌握护理技能,强化日常巡察,防范和消除人为隐患,切实履行好职责。监测单位对老区村送检水样,应予以免费检验并及时告知监测结果。
五、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利用力度。老区乡村尤其是偏远老区乡村水源保护是个薄弱环节,县乡两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切实按照《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乡村饮用水源地划定保护范围,设置警示标志,禁止乱丢垃圾,禁止使用除草剂、化肥和实施各类排污行为,禁止开发山地、破坏植被,禁止危害饮用水安全的一切人为因素,确保老区群众饮用水安全。
六、加大对饮用水工程建设和正常运行的领导和监管力度。建议各级政府继续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老区农村饮用水建设的领导,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民生的角度,定期听取专题汇报,及时帮助解决老区农村群众饮用水建设和运行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建议水利、卫健、环保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老区巩固提升饮用水工程的监管力度,从长规划、从实做起,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解决老区农村那些久拖不决的农村饮用水“半拉子”工程,扩大集中供水范围,延伸管网线路,让更多老区农村群众喝上更安全的饮用水,真正把巩固提升工程做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