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对策
2019-03-07梁杰皓
梁杰皓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单一发展朝特 色发展,由少数高校布局到多数高校遍地开花的发展历程。由于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学科内部结构、学科的界 定和各个学科的分工等都存在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科平台, 有更加鲜明和独特的研究方向,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共同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验;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57-0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一门学 科,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中起着领航的作用。该学 科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回顾学科建 设和发展之路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学科,总结过去的经验 总是能够给我们推进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回顾
事实 上,早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 前,在 1984 年就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允许具备办学实力 的高校招生,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为建立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人才储备。在随后 的发展和建设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断走向正规 化和专业化,先是在本科阶段招收学生,随后获得了硕 士的招生资格,被置于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 1996 年国家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 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招生。就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而言,它可以追溯到国务院《关 于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次要学科一级学科的通知》。 这个文件极具历史性意义,它的发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理论正式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2008 年国家教育部 下发文件,设立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这样 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面包含有六个二级学科,学 科体系更加完善。不久,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有条件的高 校设立党建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武汉 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纷纷设立党的 建设二级学科,培养专业化的党建实务人才,使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走向更加成熟和规范 的发展之路,国家还从学科的建设目标、原则以及组织 机构上出台指导性的文件,对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 意见》从国家层面上规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此外,在教育部 2017 年公布的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 名单上,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世界一 流学科建设计划,各省市公布的省内高校(包含部属高 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计划,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 为本省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国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除了 在学科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方面出台了文件,还重视组织 机构的建设,要求建设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为使《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落到实处,教育 部遴选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一批全国重点马克 思主义学院进行试点,为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起 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上,2018 年教育部设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 项目,专门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博士的招生 和培养,以解决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短缺的问题。 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的机遇,从 中央到地方、从各高校到科研院所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建设,学科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学术研究成果影响 力稳步提升、学科人才培养富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科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良好的发展的态势,但就 学科建设历程来看,真正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05 方案”出台之后,因而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学科内部还 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科内部结构、学科的界定和各个二级 学科的分工等都存在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关系问题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七个二级学科组成,每 一个二级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范围。但是我们深 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存在 着边界上模糊、纠缠在一起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应该属于哪一个二级学科 的研究范围,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重合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是怎 样的?哪些问题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逻辑关系,为什么是由这 几个学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 科,有着自己研究的领域才凸显了设置的必要性,也才有 自己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哲学一级 学科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学学科下面设有政 治经济学,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 共产主义专业。这是否有重复设置之嫌,如果说没有重 复设置,它们之间不同之处又在哪里?笔者翻阅了部分 高校研究生招生目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的 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和实践等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和上述专业是否也存 在重复设置?或者说既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了上 述三个组成部分,为何不进行学科合并和规整,将分散在 各个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整体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下,以更好地从整体上加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整体性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 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整体性 等方面。”[1] 这样的调整是否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 内容上的整体性,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研究。
(三)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发展和普遍性发展 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要的使命是要服务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既要服务于马克思主 义自身的发展,还承担着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进而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2] 高校的使命和职能是 服务地方的发展,同时高校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 设和发展的平台,因此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遵循学科特色发展规律,避免同质化。这就需要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专”,既要 寻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因应之道,遵循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本土化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亮点”,使二者完美结合。因此,如 何在学科设置方向上实现“本土化”的特色突破,以及 解决本地社会发展的急需破解的难题,走出一条不同于 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道路,这些问题需 要理论工作者探索和研究。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与中 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通。 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和总结?从长远发展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 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建设应有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建设对一门学科而言是根基。“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好的学科平台不仅对学科建设发展有促进作 用,也对引进高层次的学科人才、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育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扶优助强”,制定学科 内涵式发展计划,打造开放包容的学科发展机制,形成学 科群、学科融合发展的内部机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不要形成单打独斗和与其他学科“老死不相往来”的孤 立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没 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 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 借用这一句话, 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闭关自守,也没有哪 一门学科能够退回单打独斗的局面。看似没有联系的两 个学科其实也可以建立联系,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人文 精神和文化理念价值,形成文理交叉、文理互补的局面, 把似乎无关联的学科联合起来,搭建起有利于学科发展 的开放和包容的平台。
(二)有更加鲜明和独特的研究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服务国家、引 领社会思潮、教育人民群众、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方面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发展关系中国的进步,关系社会的前进,关系人民的福 祉。正如前文所说服务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 要使命和功能。从宏观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要回应时代课题、焦聚时代、解读时代;从中观层次上看, 高校在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时,要结合 所在区域,联系当地的区位条件、社会发展环境、现有的资源状况,增强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能力。如新疆大学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与民 族地区发展研究”方向,为服务新疆地区稳定、促进民族 地区团结培养专门人才。又如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 2019 年公布的硕士招生专业目录当中,在思想政治教 育下设“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方向。云 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的典籍文化、信仰仪 式、节庆典礼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立这一专业 很有现实针对性。从微观层次上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的研究方向,要和高校的特色紧密相扣。目前中 国的高校分为综合类型、师范院校、民族院校、体育外语 院校、理工科院校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向时要 充分考虑到院校的属性,如北京体育大学设立了“马克 思主义和当代体育发展”等研究方向,既有助于充分挖 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也紧密联系体育院校的属性,充 分体现了特色发展的理念。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要走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突出特色,特色引领,特色 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途径。
(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需要有独立的教学科研 单位,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直属于党委书记管理, 正是为了集中力量建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充分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特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依托单位,担负着推动马 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特殊使命。”[4] 因此,马 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学院 的建设质量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程度,影 响着学术研究氛围的形成,学者和学生的培育和培养,要 使学者找到归属感,学生找到培养的依托平台。笔者认 为,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协作共同体”。顾名思义, 就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 的理念,构建“马院共同体”,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所谓共商,指的是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发 展、学术研究、学者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形 成一个集思广益的整体,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为社会发 展出谋划策,为热点话题解疑释惑。所谓共建,是马克思 主义学院要结合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多方面多渠道地和 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如西部地区高校在研究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马克 思主义的民族学说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东部发达省份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往往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较强的敏感 度,可以加强和东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形成共 建合作的发展态势,双方优势互补。所谓共享,指的是资 源贡献、学者之间相互交流,做到教师互派访学,学生相 互交换,学术资源相互开放,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体系。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协同效应,有条件的单位应 该提供‘公共产品和平台,共同推进。”[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学科,学 科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 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学科资源的整合、学者发展空间 的扩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增 强。“学科建设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是集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其 中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 根本目标,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1] 对比过 去,我们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反观现实,问题不少,矛盾无 处不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坚持“主体自信,学业 自信,理论自信和建设自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 设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袁银传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与学科群建设 的思考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2).
[2] 纪亚光 .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 归宿 [J]. 思想政治教育 ,2015(1).
[3]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
[4] 白显良 .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几个关键词 [J].思想理论教育 ,2015(6).
[5] 孙蚌珠等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 [J]. 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