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下的贵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2019-03-07周丕东王永平
周丕东, 王永平, 孙 秋
(1.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4; 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各类支持性服务机构在长期的合作、互补和竞争中逐渐发育和壮大的,其形成是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以及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各行为主体间对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的追求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相关支持互补性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以其共享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在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产生,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推动下逐步演变和发展的。农业产业集群目前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如荷兰的花卉产业群、法国葡萄酒产业群及我国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等均是很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不可抗衡的竞争优势。尹成杰[1]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分为依托市场、依托农业区位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依托涉农服务和依托农业科技发展等5种类型。张廷海等[2]将安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归纳为市场主导型、加工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区主导型和特色农业主导型4种类型。张晗等[3]基于辽宁省农业产业集群的个案研究,总结出基础推动型、企业带动型、市场导向型3种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农业发达省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对贵州等山地农业省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指导意义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贵州与国内发达地区及西部农业大省相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数量少、体量小、竞争力较弱等。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是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运输、加工企业、销售机构及各类支持性服务机构在长期的合作、互补和竞争中逐渐发育和壮大的,其实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更高级组织形态,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线状经济”向“网络经济”的升级。贵州的发展也需要大力推动农业集群式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竞争优势。鉴于此,笔者等基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机理,以贵州虾子辣椒、仁怀茅台酒、湄潭茶叶及罗甸蔬菜为典型案例,对贵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充分利用山地农业特色资源推动农业集群式发展、提升农业竞争优势,给推动贵州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机理
1.1 良好的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
农业是依赖自然资源来生产植物或动物鲜活产品的过程,是自然资源的生命再造。因此,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不同区域间农产品在种类、品质上也存在相应差异。不同区域间为获得更好的农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各自独特的资源、气候、特殊地形等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局面,建成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带,进而吸引相关配套和支持性产业的进入。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异,一些产业为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而逐渐向特定的区域集中,从而推动了集群的形成[4]。
1.2 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力
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只有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能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也才能吸引相关配套和支持性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市场需求作为一个引导动力,激发某一农业产业在一个地区集聚,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配套、人力资源条件的保障等,该农业产业集群就能快速成长起来。旺盛的市场需求首先源自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从而刺激产业发展的动力。因为市场需求可以为集群诱导出众多的新机会,并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推动力,促使企业在不断寻求新机会过程中敏锐嗅觉到市场的新需求,并做出积极且及时的响应,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5]。荷兰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该国传统上对花卉的巨大需求偏好。同时,一个长期稳定而巨大的需求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1.3 较长的产业链条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
延长产业链、寻找优势环节、打造农业生产和加工集群是集群发展的关键。发展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等为一体的有机聚合体,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农户间、企业间协调配套机制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都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由此,适宜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除必须是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外,该农业主导产业还应具备产品生产过程的可分割性、中间产品的可交易性等条件,即要能形成较为发达的纵横交错产业链条。只有具有较长产业链、生产过程能形成专业分工的农业产业,才可能实现集群发展,而且产业链的长短和中间产品市场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集群规模的大小[6]。
1.4 优良的区域根植性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资本
根植性是一个产业集群在某一特定区域长期积累的社会属性,是文化、资源、知识、区位、制度等要素不断本地化的结果,因而,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一旦形成将产生强大生命力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集群的社会根植性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当地社会文化相协调,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根植性源自集群的社会资本,是经过历史的演进逐渐形成。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培育和形成集群内良好的互信关系,减少共同行动的阻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从而提高集群规模效率和竞争力[6-7]。
1.5 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保证
市场经济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制度条件,但市场机制不可控,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及对市场行为的监管。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必须同市场需求的方向和规模相适应,同地方创业者的生长及知识传播通道的建设有机结合,政府更多是作为引导者、协调者和服务者,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8-9]。国内外经验表明,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均得到了政府的持续支持,特别是在集群形成的萌动期,政府在宏观农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投入政策、规制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1.6 强力的科技驱动是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
产业集群是从最初的扎堆到创新性合作、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演化进程,该进程离不开集群内企业的不断创新,尤其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提升期,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发展分为形成期、扩张期、整合期和提升期4个阶段,各阶段的推动力分别体现在资源优势、产业规模的扩张、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集聚、技术创新[10]。集群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可通过在集群内营造宽松的知识学习和共享的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为集群的成长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量和技术创新源泉[11]。
1.7 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
产业的集聚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作支撑。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农业发展中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不同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除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外,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将农户家庭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纳入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农业产业集群,离不开以市场信息服务、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技术培训、农业信贷等为重点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生产过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根据上述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条件的分析,从相关条件之间的关系所构建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机理(图1)可看出,农业产业集群的价值在于通过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追求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竞争优势、品牌效应和创新优势。
图1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机理
Fig.1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2 贵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结合贵州现有农业产业集群成长经历及诱导该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可将农业产业集群分为5种发展路径,即市场引导型、品牌驱动型、科技推动型、企业带动型和外资嵌入型。
2.1 市场引导型
市场是需求和供给交换的场所,也是获得需求和供给信息的重要来源地,专业化市场对于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带动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产业环节逐步向市场集中,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政府机构和社会化组织也不断向市场靠拢,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典型例证如遵义辣椒集群: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是辣椒的传统种植区,干辣椒的品质上乘,是众多食品加工品不可或缺的原料。虾子镇地处遵义市新蒲新区中心位置,在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辣椒生产及批发销售的重要集散地,也是我国目前交易量最大的干辣椒专业化交易市场,对辣椒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吸附作用和带动作用,产业关联集聚现象明显。
2.2 品牌驱动型
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产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深深根植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产品,其优良的质量、高信度的信誉及文化内涵构成了该产品独一无二的地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其他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这种不可比拟的品牌影响力催生了集群的形成。
典型例证如仁怀茅台白酒集群:茅台酒拥有享誉世界的国酒品牌,其延续了几百年酱酒传统工艺的传承,对酱酒品质的不断追求,使之成为中国白酒的顶级品牌。随着茅台酒产业的壮大发展,为之提供原料的农业产业如有机高粱、有机小麦的生产、贮运及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链也随之成长壮大,围绕着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支持服务性机构也不断向茅台镇集聚,逐渐形成了以茅台酒生产为核心的白酒产业集群。
2.3 科技推动型
依靠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的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壮大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逐渐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该产业的发育成长,在当地逐步形成了围绕该产业发展的其他支持性产业伴生,从而实现了集群式发展。
典型例证如罗甸早熟蔬菜产业集群:罗甸年平均气温19.6℃,1月平均气温10.1℃,冬春气候温暖,是贵州省气温最高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后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专家李桂莲带领其团队利用罗甸县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条件,开展反季节蔬菜的试验研究发现,番茄、茄子、辣椒、豆类、瓜类等蔬菜较其他地区提前1个月成熟,价格比正季蔬菜高出2~3倍。罗甸成为全国最早的冬春反季节蔬菜基地之一。随着早熟蔬菜产业的不断壮大,其他相关产业和服务性机构逐渐围绕果蔬生产、贮运、加工等在罗甸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态势。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罗甸早熟蔬菜产业的发展。
2.4 企业带动型
在一定区域内,大型企业的扩张所带来的产业分化将吸引一大批小型企业在该区域的集聚,从而催生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情况,大型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因其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边际效应逐渐缩小,最终达到临界,同时管理效益伴随企业的扩张不断降低。此时,龙头企业将会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产业的核心环节,而把其他环节的业务剥离或外包,进而催生一大批围绕该产业的小型企业。也有些小型企业在获得新技术支持和一定资金的投入后,逐渐成长为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典型例证如湄潭茶产业集群和凤冈茶产业集群:湄潭茶产业和凤冈茶产业集群主要是由几百家大、中、小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组成,这些企业大多是从本土的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的,在当地有很强的社会根植性,它们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分化,寻求自身在市场的“生态位”,并在技术创新中相互学习借鉴,也为产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应对市场风险携手合作,共同组成了以茶产业为中心的立体产业网络体系,即茶产业集群。
2.5 外资嵌入型
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依托区位优势,各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到当地投资农业产业,大型企业带来的联动辐射效应极大地调动了产业的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和产业互补性企业在该区域集中,由此逐步形成了以产业链上下游分工为基础、各类企业互补协作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的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贵州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州引入了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如台湾农业企业、山东农业企业等,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对贵州农业在生产技术、品牌培育、市场开拓、产业扶贫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3 贵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3.1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气候、水源等先天条件,这就要求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必须根据各地资源状况,选择适合自身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如遵义虾子是辣椒种植的传统地区,当地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辣椒,地方品种品质优良,是贵州辣椒加工的重要原料。又如贵州茅台酒,同样的技师用同样的工艺在仁怀茅台镇以外的地方就酿造不出正宗茅台酒。同样,罗甸特有的气候条件下的“天然温室”为罗甸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2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以市场化经营为前提
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都是在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在市场化经营的条件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断发展起来的。如罗甸蔬菜产业集群,是在市场需求强力牵引下,生产基地(农户)不断扩大,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吸引大量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种子及种苗公司、中介服务组织、科研培训机构等进入,它们之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3.3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重视品牌建设
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或以原产地为标志创立地理标志产品,或形成著名的企业品牌,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通过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中,加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建立和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经营控制体系,推行按标生产。建立和制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标准性的生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形成包括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检测检疫等环节在内的质量标准制度,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在集群发展各环节推行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认识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贵州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因此,发展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加农业科技开发投入,支持产业化集群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发挥集群内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新产品、新生产技术的研发、生产与推广,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提高集群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
3.5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协助创新作用
从农业产业本身的角度看,集群发展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产品生产过程在技术上是可分的,只有过程可分,方能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才可能形成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合作的发展格局。二是要具有较长的价值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内各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产品具有多样化、互补性、差异性特点,即最终产品的形成是由价值链中的多部分进行合作的结果,也可为相关支撑性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产品的差异性还有利于实现产品在质量和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保持集群发展的活力。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农业产业集群要形成竞争优势,集群内各行为主体间在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与竞争、能力互补、企业间和企业与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沟通与协调、技术联合开发等方面积极互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创新,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产业集群是在地理空间上邻近而且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通过产业联系和互动,在区域中产生外部经济,从而降低成本,并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促进技术创新[8]。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源于对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生产过程的专业分工是产业集聚降低成本的“硬件”条件,集聚在一起的行为主体间的积极互动所诱发出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软件”条件。集群要得以发展,就必须兼顾“软硬”条件的共同发展,且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育出的新的组织形式,既是经济网络组织,也是社会网络组织。因此,贵州必须充分利用山地农业特色资源,围绕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为一体,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企业间、企业与机构间互动性强,具有认同度高的行为规则、完善的科技服务与研发体系和良好的行政服务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对有生命力的农业产业集群进行打造,进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