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丘觉山寺舍利塔壁画

2019-03-07杨俊芳

关键词:塔柱塔内菩萨

杨俊芳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灵丘觉山寺位于山西省东北大同市灵丘县东南红石塄乡,创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辽代皇帝赐钱十万缗重修,明清屡有重修。觉山寺又名普照寺,现存建筑共有三条轴线,三进院落,依山傍势,南低北高,寺内占地面积4493m2。由南向北,东轴线依次为魁星阁、碑亭、东面梆点楼、西面梆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左钟楼、右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西轴建筑依次为文昌阁、砖塔、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和其他配厢。塔东南侧有一眼古井,为北魏创寺时凿汲,井深与砖塔高度等同,塔西南山岩上建有一小浮屠,其借山势与砖塔的高度相同,被称为塔井三奇。

整座寺庙小巧紧凑,风格不一,与北方一般寺庙的建筑规制不同,是一座北方游牧民族风格与明清小型寺庙相结合,饶有南方园林特点的古代寺庙建筑群。

一、觉山寺舍利塔壁画内容

觉山寺寺内舍利塔为辽代所建,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内底层中间有八角塔柱,与塔体内壁形成回廊,十六面墙上都绘制壁画,塔壁南北开门,门左右绘制四尊菩萨。壁画内容均为佛教题材,包括佛、菩萨、飞天、天王、仕女、官员、高僧、明王、鬼众、神瑞动物等。

“塔体内壁高3米,宽2.4米,八角中心塔柱壁面高3米,宽1.44米,壁画面积共计92.16平方米。”[1](P26)塔柱北面彩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1尊,南面彩塑睡佛1尊,根据题记,均为“一九九五年七月觉山寺佛德与浙江省苍南县芦山镇塘下村黄德厚、德欣”所塑。回廊空间比较逼仄,光线昏暗,塔内壁距离八角柱墙面距离为108cm,塔外壁开假窗,塔内八面无窗不透光,仅南北两门打开有少量的光射进来。所有墙壁上有大量划痕,当属晚清以来所为,多处见墨书或刻划的人名及某某到此一游,严重地破坏了壁画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实属无知。

塔内壁画上墨书题记七处,均为清代,属于民间修葺彩绘时所留。

(一)南北门洞两侧壁画内容 舍利塔南北门洞两侧胁侍而立的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四大菩萨。皆无宝冠,头顶皆有真言种子字,面相椭圆饱满,额间有白毫,长眉细目,髭须弯曲,双重下颌,耳垂镂空低垂,颈饰项圈或璎珞,贴金箔。

舍利塔南门东侧文殊菩萨,头顶有覆瓣莲纹华盖,周饰云纹。菩萨头右侧有墨书题记“大安三年(1087年)六月初六日谷旦”。头上有代表“水”的真言种子字。头饰华丽,发髻高耸,上缀宝石,左右戴莲花,珠串绕发耳后下垂,耳垂镂空低垂,耳轮与耳垂相接处有圆环套饰,耳环又与颈饰金项圈相连,珠串下垂。肩披白色丝帛,双小臂裸露,右臂上扬,右手无名指与拇指相捻,左手上扬,手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微弯曲。袒胸,腰间结带,身下着厚重毛皮饰边的深色长裙。

舍利塔南门西侧普贤菩萨,头顶代表“火”的种子字。头上华盖装饰华丽繁缛,肩披绿色披帛,赭石飘带,耳轮与耳垂处亦有圆环套饰,金耳环与珠宝镶嵌的金项圈相连,下接珠串,垂至膝下。飘带绕臂垂至双足间打结。菩萨左手中指、无名指与拇指相捻,右手手心向上,无名指与拇指相捻。

南门东侧文殊菩萨

南门西侧普贤菩萨

舍利塔北门西侧观世音菩萨。头顶有白色华盖,周饰云纹,头上没有种子字,但带着白色风帽,代表风。头发为白色。身披白色过膝大氅,内着褐色长裙垂至双足,边饰皮毛。这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服饰特点。左臂隐于白色大氅内,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执柳枝,腕戴金镯。

舍利塔北门东侧为地藏菩萨,头顶云纹华盖,石绿色圆形头光,头发呈白色,珠串绕发,束高髻,缀宝石,贴金箔。侧侍而立,面相椭圆,额间有白毫,长眉细目,双目下视,嘴角微微上翘,上唇左右细须绕嘴角外翘,下唇细须一缕蜷曲向下,重颌。耳垂镂空低垂,佩戴圆形金耳环。颈下画三道纹,以示丰满,是唐以来的典型画法。项戴金圈,左右结带,下坠云纹饰坠。肩披帛,裸臂,飘带绕臂下垂至膝间打花结,再弯曲垂于两足间,下身着长裙,双足各踏一朵盛开的仰莲。

舍利塔南北门洞上方左右画飞天各1身。4身飞天皆呈横飞式。

北门西侧观世音菩萨

北门东侧地藏菩萨

南门东侧飞天

南门西侧飞天

北门东侧飞天

北门西侧飞天

(二)舍利塔内壁画 舍利塔塔壁除南北两个门洞外另有六面墙壁,壁面高3米,宽2.4米。

1.东南壁壁画

绘愤怒甲胄武士像,右手执长剑,左手放于左股之上,侧身向左,左右鬼众4身,面呈黑、白、红、黄,怒目圆睁,阔口獠牙,面目狰狞可憎。壁面左上方有墨底方框,榜书不清。壁面上部四周隐约可见仕女头像5身,南侧下层有侧身回视侍女像1尊,有圆形头光,梳蝶形鬟髻,满插金钗如扇骨,发髻中央插凤形步摇,皆贴金箔,头发呈白色,面部呈黑色,面相圆润,体态婀娜,双重下颌,颈下三条线,项戴装饰宝珠的金圈,外披广袖及足长袍,内着右衽长衫,红边抹胸,胸前结带下垂,下着绿色及膝裙,再里着红色及地长裙,里外共三层,典型的唐辽之际的贵妇着装。仕女右侧有1尊不完整的欧洲人像,头戴进德冠,鬓毛、胡须皆为卷曲状,碧目高鼻,额中有红色“Y”形,粉面黄须,颈下戴佛珠一串。着圆领袍窄袖长袍,右手手心向上,举至胸前,领边和袖口花饰贴金箔。

南门西侧西南壁,壁面中央绘甲胄武将像,双目圆睁,双唇紧闭,身材魁梧,上部愤怒鬼众6身,下部夜叉2身。

塔内东南壁壁画

塔内东南壁南侧仕女像

塔内东南壁顶部仕女像

塔内东南壁外籍官员像

塔内西南壁

塔内东壁主像左侧甲胄武士像

2.西南壁壁画

壁面中央绘1尊身着甲胄的武士像,头后有巨大的圆光,束发结带,宝缯飞扬,头戴云纹联珠金箍。眉弓高隆,双目圆睁,双唇紧闭,表情威严,耳朵上戴着巨大的金耳环,耳环下部镶着硕大的宝珠耳坠。颈下三条纹,横椭圆形贴金箔护胸,用两根肩带与背甲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窄袖,腕戴金色护肘,双膝套圆形护膝,是五代、宋、辽时的铠甲样式。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天王右手执剑,左手握杵。下部被墨线勾勒的鬼众遮挡。天王左侧有鬼众5身,其中有1身左手托双层莲花塔,周置云纹,右手执长矛,面相圆阔,色线勾勒脸部、手等肌肤处,头戴冠,着铠甲,其它4身面相丑陋、狰狞可怖。

天王右侧是1身比例较大、回首顾盼的女供养人像。头有圆光,蝶形鬟髻,满插金钗。与辽代早期天赞二年(923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1号辽墓东壁《降真图》、2号辽墓石室南壁《寄锦图》,以及辽晚期库仑6号辽墓《舞乐图》中的妇人发饰装束一致。

3.东壁壁画

壁画右侧绘菩萨1尊,左侧画明王1尊。明王左侧画鬼众夜叉等5身,明王右侧绘红肤鬼众1身。壁面南侧左上角圆形内画坐式菩萨1尊。

4.西壁壁画

西壁北侧画侧立式愤怒明王相1尊,头顶骷髅,白发赤肤,赤膊裸背,六臂手中各持武器,双腿裸露,马步下蹲。南侧上部圆形里画端坐莲花座菩萨1尊,下面有束高髻,查梳篦,戴腕钏,双手十指分开呈舞蹈状的仕女像1尊。

东壁壁画

西壁壁画

5.东北壁壁画

东北壁中央画白发赤肤天王像1尊,右手执剑,左手半举,身着兽头甲。天王头部两侧4身鬼众,明王左侧下方绘一条龙。壁面北侧即明王的右侧绘着宋辽服饰仕女像2尊。

6.西北壁壁画

西北壁中央绘着甲胄天王像1尊,束发,头戴联珠冠(或箍),眉弓高凸,双目圆睁(已被后人用墨涂黑),耳后宝缯翻飞上扬,双耳戴环及坠。串饰、宝珠、甲胄等处贴金。主尊右侧画赤肤裸臂、面目狰狞丑陋的鬼卒3身。画面上方和主尊左侧绘仕女像3尊,肤色皆氧化为黑色。

(三)舍利塔中心塔柱壁画 舍利塔内中心塔柱有八面墙,壁面高3米,宽1.44米。

南壁正对南侧塔门,绘释迦牟尼坐像,壁面下层有宽约1.2米的墙体被拆除,露出壁内青砖。壁前横置1尊贴金睡佛,与北壁所塑千手观音风格一致,为上世纪民间雕塑。塔柱南壁上所绘释迦牟尼,黑色与石绿色相间的网目纹背光和头光,周饰朱砂云纹,或勾勒,或填涂,赭石色线勾勒轮廓。佛像面相椭圆,弯眉细目,双目下视,耳垂镂空下坠,吻合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但是面部厚涂土黄,施色粗略,深色平板用色火气,匠气十足,明显是低等画工在原有壁画上重绘所致。画面上胡涂乱抹的划刻痕迹比比皆是,题记凌乱芜杂。此壁题记最多,可见是历代重修彩绘重涂的首选之壁,因而原有风格保留最少,重绘的次数最多。

中心塔柱西南壁绘愤怒相明王,颈戴项圈,六臂,右手执法轮,三角叉、大刀、降魔杵、金刚铃等。壁面南侧上角圆形内绘佛像1尊,坐像,圆形头光,半圆形背光,无纹,面部、手、足等裸露出皮肤的地方皆呈黑色,头发呈白色,轮廓用赭石色线勾勒。

中心塔柱西壁绘三头六臂,绿色头光,怒发冲天,张口,双目圆睁,双眉凸起,颈戴项圈,裸上身,腹部置法轮,左右上手执交叉棍,右面中间手执长剑,左面中间手拽宝珠链,下面两手所握法器因壁面损毁看不清。明王头部北侧有墨书长方形竖式榜题,字迹漫漶,不易辨认。明王头部南侧绘一高僧相。明王左上角圆形内绘制1尊佛像端坐莲花。皮肤裸露处亦均为黑色。

中心塔柱西北壁绘愤怒相,头顶骷髅,阔口大张,六臂,手执长棍、双节棍等法器,明王左侧上方有墨框榜题,字迹漫漶,右侧上方亦绘制佛像1尊。壁面右下方有墨书“光绪元年七月二十七日 谷旦 杀批将 二八个表兄弟 在城里五三□□和家人等□张氏 李氏□□”。

中心塔柱背面即北壁绘制释迦牟尼说法相。网目纹头光,背光发髻呈白色,石绿色线勾勒头发,赭石色线勾勒五官等肌肤处。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手心向上,中指与拇指相捻,另三指自然弯曲,右手向下呈降魔触地印。

中心塔柱东北壁绘愤怒相六臂明王像,右上手和左面中间的手呈张弓射箭状,左面上手手心向上伸至头顶,右中手五指伸开手心向上,托至胸前,左下手所持法器看不清,右下手执长棒,明王胯下骑蛟龙,水波荡漾,下部损毁较严重,壁画已看不清。明王左上角圆形内绘端坐莲花佛像1尊。

中心塔柱东壁绘愤怒明王像,怒发冲天,双目鼓凸圆睁,红脸赤脖,颈下结带串珠迎风舞动飘扬。右手执幡,左手所执法器看不清。此壁中央明王腹部间有一大洞,裸露出壁下白灰、荏泥和青砖。明王左侧绘1尊四五十岁的高僧像(当时主持绘制或重绘壁画时的寺内主持或云游高僧),手捧莲花、莲蓬、莲叶,内着黑色衬袍,斜披袈裟,面相中央侍立。左侧上角圆形内绘佛像1尊。佛着红色袈裟,偏袒右肩,网目纹头光和背光。

明王右侧上角有墨书竖框榜题为虚空藏菩萨化大笑明王。

中心塔柱东南壁亦绘六臂双头愤怒明王像,怒发向上飘扬,额间绘一愤怒相,双眉紧蹙,双目圆睁,眼珠为绿色,面部表情夸张,狮子鼻,阔口大张,龇牙咧嘴,全身肌肤呈橙色,肌肉暴隆,上身裸露,颈戴项圈,胸前有两臂双手合十,右上臂持丝带,明王右侧上角圆形内绘头戴宝冠的菩萨1尊,肩披帛,身着长裙,裸胸露足,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于胸前,左手托举,右手手心向外,掌尖向上。明王线条粗略,施色浓艳火气,面部和裸露的上身和臂膀多处使用渲染之法。

东南壁愤怒明王像

东壁上角榜题

二、舍利塔壁画风格解析

舍利塔塔内八个壁面、四个门洞左右和塔柱八面壁画,艺术风格存在明显的不同,大致有四种风格:

第一种是塔门上方的飞天和门洞左右的四尊菩萨属于一种风格,线条遒劲,设色庄严淡雅,头冠、宝珠、璎珞等装饰物件沥粉贴金,衣纹挺劲流畅,皮肤用色线勾勒,体态饱满婀娜,面相呈饱满的“目”字型,弯眉细目,表情安详。门洞上的飞天与应县木塔二层门板上的飞天颇多类似,门洞两侧的四尊菩萨或戴风帽,或披毛皮大氅,或着高腰皮靴,辽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非常明确。

第二种是塔壁八面和塔柱六面明王上方圆形内的佛和菩萨以及明王周身若隐若现、造型不甚完整的画像,肤色大多呈黑色,本应是黑色的头发大多呈现白色,人物面相圆润,体态婀娜,除过佛像和菩萨,许多仕女的发型与辽代世俗的发型相类似,服饰轻薄贴体。线条挺劲流畅,体态生动自然,女子曲眉回首顾盼之姿跃然壁上,头饰和衣服上的珠宝等装饰使用沥粉贴金。与宋代世俗宫女和辽代墓葬中描绘世俗生活的人物形象十分类似。

第三种是占据墙壁大部分面积的明王像。造型夸张,形态各异,多呈愤怒相,设色浓重,墨线勾勒,线条粗犷方折。

辽代佛教造像中着甲胄武士形象的天王造像颇多,如辽宁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的天王和应县木塔塔内二层门洞左右的天王造像,都十分威武,造像体例也比较大。天王威武庄严,在给观者信众威慑的同时给人一种刚正的亲切感。明清以来的天王、护法以及明王造像风格多呈现出一种夸张、狰狞甚至丑陋的特点,或阔口大张,或目瞪如珠,颇有些魑魅魍魉之态。觉山寺舍利塔内中心塔柱壁面上的明王造像更接近于明清以来的造像风格,与浑源永安寺传法正殿北壁的十大明王以及灵石县资寿寺药师殿西壁所绘明王颇为类似。

第四种是塔柱南壁和北壁以及门洞拱券上的造像和花纹,色彩以石绿和赭石、朱砂为主,着色浮华粗糙,线条柔弱无骨,是典型的明清以来民间工匠的水平。

结论

觉山寺舍利塔是北魏和平二年(483年)孝文帝为报母恩始建,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北魏塔基重建,在塔内绘制以尊崇女性为主题、与佛教内容相融合的壁画内容,即各壁着贵妇服饰的。与应县佛宫寺天王像相比较,可能于塔壁东南壁绘南方增长天,西南壁绘西方广目天,西北方绘北方多闻天,东北绘东方持国天王。对觉山寺的建设及塔内壁画绘制从重熙年间一直延续到大安年间。至于明王像则有可能是辽代首绘、清代重绘。明天启年间地震,寺庙殿宇悉数被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塔后古佛殿二处、千佛殿一座、山门一座、殿后佛堂五间、东西四间、大井一□,寺崖、观音殿三处,并上下相联,暨重修彩画金装灿然一新……”以及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三年、十五年、二十年,屡有修葺。其塔寺门洞及壁画题记有康熙乙卯十四年(1675年)绘像1尊,康熙四十三年、嘉庆十六年、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九年(补画佛像金身)、同治九年、光绪元年重修各庙神像。舍利塔内塔柱南北两面墙上壁画,塔壁东西面,塔柱东北、东、东南、西南、西、西北各壁面目狰狞、三头六臂、浮涂晕染的明王像皆为清代手笔。

猜你喜欢

塔柱塔内菩萨
千米级悬索桥塔柱横撑施工技术与仿真分析
超高扬程升船机顶部机房形式及地震鞭梢效应分析*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高扬程升船机不同壁厚塔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意大利著名记者雕像被抗议者泼红漆
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运行期有限元分析
锅炉脱硫沉积对节能环保的影响
一对姐妹被雷电击中奇迹生还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佛像面前的菩萨